“守望者7号”关闭了非必要的系统,如同宇宙中的一块暗礁,依靠惯性向着目标坐标悄然滑行。舰桥内灯光昏暗,只有控制台和屏幕发出的微光映照着众人凝重的脸庞。那无处不在的通讯干扰依旧存在,如同背景噪音般提醒着他们并非独行。
数天的航行在压抑的寂静中度过。他们并未发现任何明显的飞船或空间站,目标区域看起来空无一物。
“扫描该区域空间曲率。”韩冰下令,她始终记得那个引力透镜的记录。
高精度的空间传感器被激活,反馈回来的数据却让陈守义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这……这不可能!”
主屏幕上,原本平坦的空间结构图,在目标坐标附近,显示出一个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凹陷”!仿佛空间本身在这里被某种巨大的质量向下拉扯,形成了一个肉眼和常规探测器根本无法察觉的“引力深渊”!
“不是大质量天体……这种空间扭曲的方式……更像是某种……人工结构!一个利用巨大能量场扭曲空间以实现隐匿的装置!”陈守义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我们找到它了!干扰源,或者说,那个观察者的藏身之处,很可能就在这个空间褶皱的内部!”
这个发现令人振奋,却也带来了更大的恐惧。能够如此完美地扭曲空间隐藏自身,其科技水平远超想象。
“能探测到入口或者任何能量泄露吗?”韩冰冷静地问。
“无法直接探测。空间褶皱完美地屏蔽了一切。但是……检测到极其微弱的、周期性的中微子流,从褶皱内部渗出……这可能是其内部能量循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技术员报告道。
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幽灵粒子,这几乎是唯一能穿透这种级别隐匿场的线索。
“记录中微子流的周期和强度。我们无法强攻,但至少知道了它的存在和大致活动规律。”韩冰做出了明智的决定。在能源匮乏且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贸然接触无异于自杀。
与此同时,留守在“观测前哨-第七”的“启明星”号上,苏婉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在持续分析前哨站数据库时,他们发现了一段被多次覆盖、几乎被彻底删除的加密日志。通过“守望者7号”远程传输过来的、从“起源方舟”获得的部分高阶解密协议,他们成功恢复了部分内容。
日志的记录者,似乎是前哨站的最后一任值守AI,时间大约在干扰出现后不久:
日志片段1:“……检测到未知来源的广域通讯压制……协议分析……非‘熵增阴影’(终末回响)模式……标记为‘隐匿观察者’……”
日志片段2:“……尝试多种频段突破……均失败……‘观察者’科技水平评估:极高,疑似上古‘仲裁者’遗产或同级……”
日志片段3(最关键):“……基于长期观测,‘观察者’行为模式分析……非主动攻击性,倾向隔离与监控……其核心逻辑可能基于某种……‘文明筛选’或‘威胁管控’协议……”
“仲裁者”?“文明筛选”?
这些陌生的词汇带来了新的信息维度。这个“观察者”可能并非单纯的敌人,而是一个遵循着某种古老、冷酷规则的“管理员”?
另一方面,在严格隔离的实验舱内,那株从“起源方舟”带来的蓝色水晶蕨类植物,在模拟红矮星光谱和微弱地热的环境下,竟然成功激活了!它开始缓慢地生长,并且其水晶般的叶片,开始散发出一种稳定而温和的能量场——它真的在将光能和地热能,转化为一种易于收集的、纯净的生物电能!
“成功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喊道,“虽然功率很低,但这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如果能大规模培育,我们或许能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基于生物技术的能源来源!”
苏婉看着监测数据,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这是绝望困境中诞生的一线生机,是生命本身创造的奇迹。
她立刻将这两项重大发现——关于“观察者”的日志分析和水晶蕨的成功培育——通过仅存的、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激光通讯链路,发送给了正在返航的“守望者7号”。
当“守望者7号”带着关于“引力深渊”的测绘数据和极度匮乏的能源,缓缓驶回前哨站区域时,收到了苏婉传来的信息。
两份情报结合在一起,一幅更清晰的图景呈现出来:
一个拥有极高科技、遵循着“文明筛选”逻辑的“隐匿观察者”,正潜伏在附近的时空褶皱中,监视并隔离着他们。它目前似乎没有直接敌意,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巨大的威胁和变数。
而与此同时,他们从古老方舟中带回的“火种”,正在这片死寂的星域中,顽强地绽放出属于生命的、充满希望的光芒。
“我们需要能源,需要时间。”韩冰在重新汇合后的会议上总结道,“‘观察者’暂时不会攻击,这是我们发展的窗口期。集中所有资源,扩大水晶蕨的培育规模,同时利用前哨站的设施,尝试修复‘守望者7号’的能源核心。”
她看向窗外的星空,目光深邃。
“当我们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下一步,不是去挑战那个‘观察者’,而是……必须想办法突破它的通讯封锁。我们需要告诉盟友我们还活着,也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存与发展,成为了远征队在当前困境下的首要任务。而希望,如同那株在异星绽放的蓝色水晶蕨,在冰冷的宇宙规则下,悄然扎根,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末日重启:炼狱狂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