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坞县重大项目谋划领导小组”的牌子挂起来没多久,紧张的前期工作便全面铺开。
叶辰作为常务副组长,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清江流域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项目的概念规划和可行性论证中。
他深知,这个项目能否立得住、能否争取到上级支持,关键在于前期工作是否扎实、论证是否充分。
办公室里,图纸、报告、数据表格堆满了沙发和茶几。
叶辰带着从各部门抽调来的几个业务骨干,没日没夜地开会、讨论、修改。他要求极高,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段论述都要反复推敲。
“清江上游这段河道,历史最高水位和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位数据必须核实准确,这关系到生态护岸的设计标准和投资估算。”
“旅游廊道的客流量预测不能拍脑袋,要参考周边类似景区的数据,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规模,不仅要考虑当前,还要预估未来五到十年流域内城镇发展的需求。”
他的严谨甚至有些苛刻,让一些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干部叫苦不迭。
但叶辰不为所动:“我们现在多流汗,多较真,就是为了以后项目能顺利落地,不留下隐患和败笔。这是对连坞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然而,分歧和阻力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第一次项目论证会上,当叶辰团队汇报初步构想时,质疑声便接踵而至。
县环保局局长皱着眉头发言:“叶县长,这个构想很大气。但是,清江流域是我们的生态屏障,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会不会对水体、对沿岸植被、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生态红线能不能守住?这是我们环保部门最担心的。”
财政局局长则更直接地提到了钱的问题:“叶县长,罗书记,就算能争取到一部分上级资金,我们县里需要配套的部分也不是个小数目。”
“以我们县目前的财力,恐怕很难负担。而且后续的运营维护成本呢?会不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
交通局、文旅局的负责人也各自从专业角度提出了技术性难题和潜在风险。
会场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这些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真实担忧。
罗建明坐在主位,面色平静地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录几句,并未急于表态。他在观察,观察叶辰如何应对这些棘手的难题。
叶辰没有回避,他等大家发言完毕,才沉稳地开口:“各位同志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切中要害。这也说明我们的项目论证必须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他首先肯定了质疑的价值,缓和了气氛。
然后,他逐一回应:
“关于环保问题,这不仅是底线,更是我们项目的生命线。我的想法是,生态治理要先行,甚至要占到整个项目投资的相当大比重。”
“我们要做的不是破坏性开发,而是保护性、修复性开发。”
“比如,采用生态工法进行护岸,建设分散式、小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可适度利用区,确保开发强度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必要时,我们可以邀请省里的环保专家团队来为我们把关。”
“关于资金问题,这确实是核心。除了尽力争取最高比例的上级资金外,我们要创新投融资模式。”
“比如,生态治理部分主要依靠政策性资金;旅游开发部分,可以设计成有盈利预期的项目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
“同时,我们要精打细算,优化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成本。财政局的担忧非常对,我们必须在项目设计阶段就把运营成本和可持续性考虑进去。”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承认了困难,又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向,显示出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
他没有试图压制不同意见,而是引导大家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这个项目难度很大,我知道。”叶辰最后诚恳地说,“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拿出魄力和智慧。如果我们因为怕难就退缩,连坞可能就永远失去了这次跨越发展的机会。”
“我希望我们是一个攻坚克难的团队,而不是一个遇到问题就绕道的团队。请大家相信,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团结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感和感染力。
会场上原本凝重的气氛渐渐松动,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眼神中也开始流露出思考和认同。
罗建明直到这时才缓缓开口:“叶县长回答得很好。问题要正视,困难要估计足,但决心更不能动摇。”
“这个项目,是连坞未来发展的关键一役,县委县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必须全力以赴。论证要深入,方案要优化,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他一锤定音,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次论证会,虽然暴露了诸多问题,但也无形中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
叶辰凭借其扎实的准备和出色的应对能力,初步赢得了专业部门的尊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这个重大项目中的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林筱筱在连坞的调研采访也在深入进行。
她不仅走访了政务大厅、环保网格点、城西改造工地,还沿着清江沿岸走了很远,与沿线的村民、乡镇干部、环保志愿者进行了广泛交流。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连坞在叶辰推动下所发生的细微而深刻的变化,也了解到了干部群众对清江开发的不同看法和期待。
她的系列报道开始在省报刊发。
第一篇聚焦连坞基层治理试点的成效与思考,客观分析了“民心导向”带来的改变,也提到了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和困惑。
第二篇则深入探讨了“清江流域开发”的构想,将其放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审视,既肯定了其前瞻性和生态价值,也引用了专家和民众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报道平衡而深入,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些报道,尤其是将连坞和叶辰再次推到了全省舆论的前台,带来了显着的“广告效应”。
省里相关部门的领导看到报道后,对连坞的工作给予了更多关注。一些之前对接时态度模糊的处室,现在也愿意拿出更多时间来听取连坞的汇报。
这为叶辰争取上级支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
叶辰在办公室里仔细阅读着林筱筱的报道,心中感慨。
她的笔触客观而敏锐,既肯定了成绩,也不回避问题,这种专业的报道,比一味的唱赞歌更有力量。
他给林筱筱发了一条短信:“报道看了,很深刻,谢谢你客观公正的呈现。”
林筱筱很快回复:“我只是记录者。连坞的故事本身足够动人。继续努力,叶县长,很多人都在看着你们。”
放下手机,叶辰走到挂在墙上的清江流域规划图前。
图纸上还只有初步的线条和标记,但它承载着连坞未来的无限可能。
他知道,论证的风波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尤其是当项目进入实质性的资金争取和利益分配阶段时,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力量。上有罗建明(至少表面上的)支持,下有逐渐凝聚的团队,外有舆论的关注和上级的初步认可,内有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他将手指点在规划图上清江蜿蜒的某一处,目光坚定。
无论前路还有多少艰难险阻,为了连坞的青山绿水和百姓的期盼,他都必须,也必将走下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