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的闪电划破思维的夜空,带来了短暂的光明与方向感,但紧随其后的,是将这瞬间的灵感固化为可行方案的艰巨任务。
叶辰深知,“内生性创新”与“传统产业高新化”这个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方向,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要将其从概念变为现实,需要无比扎实的论证和精细的规划,容不得半点虚浮。
接下来的几天,他仿佛一架开足马力的精密仪器,高速而有序地运转着。
他首先召集了政策研究室、发改委、科技局的核心骨干,举行了一场小范围、高强度的闭门研讨会。
会上,他没有直接抛出自己的全部构想,而是以引导和提问的方式,启发众人思考。
“同志们,如果我们暂时抛开临港的竞争压力,单纯审视我们照海自身,我们发展高新区的最大依仗是什么?是我们的港口优势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吗?目前也谈不上。”叶辰的开场白直接而尖锐。
与会者们陷入沉思。
“是我们的产业工人!是我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制造业家底!是我们正在改革中寻求新生的国有企业!”
叶辰自问自答,声音不高却充满力量,“那么,我们高新区是否应该围绕这个‘最大依仗’来做文章?如何让这些传统的‘铁疙瘩’焕发出新的、高科技的生命力?”
他抛出了“内生性创新”、“智造赋能”、“硬科技”、“专精特新”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大家展开头脑风暴。
会议室里的沉寂被打破,讨论逐渐热烈起来。
政策研究室的李博从国家政策导向中找到了大量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安全”的论述;
发改委的同志开始思考如何将现有的产业扶持政策与新的方向对接;
科技局的负责人则兴奋地列举本地高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储备和可转化的技术成果。
叶辰认真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记录,偶尔插话将讨论引向更深层。
他没有独断专行,而是让这个战略方向在集体的碰撞和论证中,逐渐变得丰满和清晰。
他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认可,更是整个核心团队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感和创造力。
当讨论达到一个高潮,共识基本形成时,叶辰才做了总结性发言,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看来,我们这个‘错位发展、聚焦内生’的思路,是站得住脚的,也符合国家和省里的战略方向。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把它做实。”
“发改委牵头,联合工信局,在一周内拿出一个《照海高新区聚焦内生创新与智造赋能的产业细分领域规划草案》,要具体到可能的产业链环节、目标企业类型和技术路径。”
“科技局牵头,对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列出《可供高新区优先转化的关键技术清单》和《潜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
“政策研究室,负责起草《关于照海高新区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论证报告》,要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既要阐明我们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也要坦诚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的支持。”
任务分派下去,目标明确,时间紧迫。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压力和兴奋,这是一种参与创造历史、定义未来的使命感。
处理完内部战略深化的事务,叶辰并没有忘记外部沟通的重要性。
他亲自操刀,和秘书一起字斟句酌,起草了一份给市长成汉雯和市委书记顾同的《关于高新区发展战略方向调整的初步思考与建议》的简要汇报提纲。
他没有提交冗长的报告,而是用精炼的语言,清晰阐述了差异化竞争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和预期效益,并请求在适当时候向两位主要领导做专题汇报。
他将这份提纲先发给了成汉雯。很快,成汉雯打来了电话。
“叶辰,你的这份思考,很有见地!”成汉雯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赏和一丝兴奋,“避开临港的锋芒,发挥我们的长处,这个思路非常对路!我看,可以尽快安排一次小范围的会议,你先向我和顾书记详细汇报一次。如果可行,这将成为我们照海高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
得到成汉雯的肯定,叶辰心中大定。他知道,只要能在最高决策层获得支持,后续的工作推进就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夜深人静,叶辰再次站到了办公室的地图前。
那片绿色的预选区域,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像是一个即将被注入全新灵魂的生命体。
那里,未来将不再是简单复制其他高新区的模式,而是要生长出带有深刻“照海烙印”的创新生态——一个用高新技术重塑传统产业、依靠内生动力驱动的新型开发区。
谋定而后动。
战略的方向已经明确,内部的共识正在凝聚,向上的沟通渠道已经打开。
所有的铺垫都已就绪,接下来,就是将这份精心谋划的蓝图,推向更广阔的决策舞台,并将其转化为照海大地上热火朝天的实践。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而自信的光芒。
这盘棋,他正在一步步地将主动权,重新掌握到自己手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