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炊烟裹着松枝香漫过来时,林昭然的竹杖尖正陷进一块凸起的碎石。
足踝处的灼痛早已不是单独的点,而是顺着胫骨爬满整条腿的火蛇,每挪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炭块上。
她脚底触到的是粗粝的碎石与湿滑的腐叶,鞋底早已磨穿,布带下的皮肤渗出血丝,黏腻地贴着草根与泥浆。
冷风从破开的袜口钻入,刺得伤口一阵阵发麻;远处传来野犬低吠,混着柴火噼啪爆响,还有孩童清亮却颤抖的童声——这一切声音像针尖扎进她疲惫的神经。
她低头,看见缠在足上的素色布带——是方才撕了中衣下摆,柳明漪追上来要拦,被她笑着按住手腕:“你绣的并蒂莲要跟着我走到头,总不能让裙角先认了输。”布带上那对莲花已染了泥污,可针脚依旧细密,指尖拂过时,能感受到丝线微微凸起的纹理,像是旧日太学窗前烛光下的温柔记忆。
“先生,简舆就在林子里。”柳明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压抑的哽咽,绣着缠枝莲的帕子攥得发皱,指节泛白。
她今日特意换了粗布短打,发间的银簪也收进了怀里,可眉梢那点细致的弧度还是藏不住,像春水初融时悄悄探出的柳芽。
“您这脚……”
“坐轿入南荒?”林昭然扶着竹杖直起腰,泥点溅上的月白衫子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袖口撕裂处随风轻晃,“那便成了施恩者的派头。”她偏头对柳明漪笑,眼角细纹里沾着泥星子,唇干裂出血痕,却仍扬起笑意,“我要做的是同行人——你瞧,前面有炊烟,有狗吠,有晒在竹篙上的蓝布衫。”她用竹杖点了点远处歪歪斜斜的篱笆,木桩被雨水泡得发黑,藤蔓攀附其上,滴落的水珠敲在瓦片上,叮咚如语,“这些才是该并肩走的路。”
柳明漪喉结动了动,终究没再劝。
她蹲下身,替林昭然紧了紧足上的布带,指腹触到凸起的骨节时,忽然用力攥了攥:“当年在绣坊,我替夫人绣百子图,针脚歪了半分都要拆。”她抬头,眼眶泛着红,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入耳,“现在才明白,有些针脚是要往肉里扎的。”指尖残留着对方骨骼的棱角,那一瞬的痛楚仿佛也传到了自己心上。
林昭然弯腰替她理了理被山风吹乱的鬓发,指尖掠过温热的脸颊,发丝间还带着清晨露水的气息。
“等过了这道山梁,我教你在布上绣《劝学》篇。”
话音未落,道中忽然传来细碎的响动——枯叶被踩碎的脆响,泥土塌陷的闷声,还有微弱的抽鼻声。
是个扎着总角的孩童,约莫六七岁,青布小褂洗得发白,裤脚高高卷起,露出冻得通红的小腿。
他跪坐在泥地里,膝盖压着湿土,双手捧着一只粗陶碗,碗里盛着小半碗清水,水面微微颤动,映出灰蒙的天光。
他的手指僵硬地举着,指节泛紫,嘴唇哆嗦着:“林先生,我娘说……”童声发颤,像被风揉皱的纸,“她说您喝过这水,字才不会消失。”
林昭然的呼吸顿了顿。
她想起三日前在三十里外的茶棚,有个老妇用草灰在青石板上写“仁”字,水一泼,灰就散了。
老妇抹着泪说:“要是字能留在水里就好了,喝下去,总不会忘。”原来这故事竟传得这样快——它不是靠驿马飞驰,而是顺着山风、溪流、母亲哄孩子的呢喃,一路飘到了这里。
她缓缓蹲下身,膝盖咯吱作响,剧痛如潮水涌上脊背。
她咬住内唇,借竹杖支撑身体,终于与孩童平视。
陶碗边沿沾着几点泥,碗底沉着片野菊花瓣,黄蕊微蜷,在水中轻轻打旋。
“你叫什么名字?”
“阿木。”孩童吸了吸鼻子,鼻涕挂在唇边也不擦,“我娘说,林先生写的字会在风里跑,在云里藏,可要是喝进肚子里……”
“就活了。”林昭然接话,声音沙哑却坚定。
她伸手沾了碗里的水,在泥地上重重写了个“问”字。
指尖划过湿润的泥土,凉意渗入皮肤,水痕很快渗进土里,却在湿泞的地面留下深褐的印记,像一道新生的伤疤,又像一粒埋下的种子。
“你看,它现在在泥里活着。”她端起陶碗,递到阿木唇边,清水微凉,映着他颤抖的睫毛,“你喝它,它就在你肚里活了。”
阿木眼睛亮得像星子。
他仰头饮尽,喉结动了三下,吞咽的声音清晰可闻。
然后“咚”地磕了个响头,额头撞在泥地上,溅起点点泥花。
泥地上的“问”字被他的额头蹭去半笔,却又被沾着泥水的发梢补上,歪歪扭扭,倒比原先更生动,仿佛有了呼吸。
“先生!”阿木爬起来时,裤裆沾了好大一片泥,脸上却全是笑,“我明日就去河边,用河水写‘问’字,写给小鱼看!”他跑远了,小褂下摆扫过道旁的野蔷薇,落英纷纷,像撒了把碎红的星子,花瓣落在泥印上,又被脚步踏进土里。
柳明漪望着那抹小身影,轻声道:“前日在书驿,有个秀才说要刻《劝学》碑,用最硬的青石。”她摸出帕子擦了擦林昭然掌心的泥,指尖拂过那道旧伤疤,“现在看来,比碑更硬的,是人心。”
林昭然没说话。
她望着阿木跑过的方向,忽然听见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歌声——是《蒙学谣》的调子,从前在太学里教穷书生们唱的。
“青衿子,莫畏寒,墨染指,心自暖……” 歌声渐远,却像种子落进了泥土里,在每一寸风里发芽,生根,悄然顶破冻土。
就在那碗清水映出孩童眼中星子的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沈砚之正立在相府后庭的梅树下。
他手里捏着份密报,边角被指尖揉出了褶皱。
寒风吹动他玄色袍袖,檐角铜铃轻响,如丧钟余音。
“撤了。”他对跪在下首的幕僚说,声音像冰锥敲在青石板上,不留一丝回旋,“所有暗卫、医正、沿途驿站的‘意外’照拂,一概撤回。”
“相爷!”幕僚额头抵着青砖,冷汗滑落,“林昭然足疾严重,若是中途……”
“若是中途暴毙?”沈砚之抬眼望北,枯枝间漏下的天光映得他眉峰冷硬,“百姓只会当她是遭人毒手,反倒激起民变。不如让她活着——孤身一人,病痛缠身,话无人听,字无人传,连病了都只能喝浑水……”他顿了顿,唇角扯出极淡的笑,“等她自己倒下,才没人记得什么叫‘救星’。”
幕僚浑身一震。
他忽然想起半月前在经筵,林昭然被参“妖言惑众”时,沈砚之亲手撕了弹劾折子。
当时相爷说:“要烧野草,先得等它长到最高处。”原来这把火,今日才要点。
千里外的武昌书驿,孙奉——那个曾在诏狱中靠默诵《劝学》熬过酷刑的太学生——把最后一封鸡毛信塞进信筒。
他望着窗外连绵的雨幕,指尖摩挲着案头那方“传薪”印,忽然笑了。
这印章,是林先生三年前亲手所赠。
近月来,已有数十封投书言愿追随先生南行,青衫客夜宿书驿,常于壁上题诗明志。
他知道,火种早已埋下,只待风起。
他提起笔,在信笺末尾添了句:“她走不动了,我们去接。”
这不是第一封这样的信。三年来,他一直在等这一天。
七日后,江南的学子背着书箱上了路,荆楚的书生裹着斗笠过了江,巴蜀的少年牵着驮书的毛驴出了山。
他们自称“问路者”,夜宿破庙时,在墙上用炭笔写《论语》;昼行官道时,对着挑担的老农念《劝学》。
官府的差役举着水火棍拦过三次,第三次时,人群里忽然有人唱:“青衿子,莫畏寒……” 上百个声音跟着和起来,差役的棍子“当啷”掉在地上——他看见最前面那个白衫少年,眼角的泪把脸上的泥冲成了两道河。
林昭然走到山梁顶时,暮色已经漫上来。
她扶着竹杖望去,南荒的轮廓在暮霭里若隐若现,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
山风裹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夹杂着远处人声的嗡鸣,像春潮漫过石滩。
足踝的痛意反而轻了些,许是麻木了,又许是被那声音盖住了——远远的,有细碎的脚步声,有压低的念书声,有若有若无的《蒙学谣》。
“先生。”柳明漪突然扯了扯她的衣袖,手指指向山脚下。
顺着她的指尖望去,林昭然看见官道上有星星点点的火光,像流落在人间的星子。
那些火光越聚越多,越走越近,最后连成一条蜿蜒的河,朝着南荒的方向淌过来。
她忽然想起程知微昨日托人送来的密信,最后一句写着:“南荒旧驿,新筑高台。”当时她没太在意,只当是流放地的寻常工事。
此刻望着那片火光,她摸了摸怀里的炭笔——笔杆被体温焐得温热,像颗要发芽的种子。
山风卷着暮色掠过耳际,林昭然扶着竹杖,往山下走去。
泥地里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却比来时更稳。
她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响动,回头望去,唯见野蔷薇在风里簌簌落瓣,沾在泥泞的脚印边,像谁曾驻足,又像谁正悄悄跟来。
林昭然的竹杖尖陷进松软的山泥时,山脚下的人声突然清晰起来。
那不是寻常的喧哗,是混着念书声的嗡嗡响,像春潮漫过石滩,带着股执拗的生机。
她扶着腰侧缓了缓,足踝的灼痛顺着血脉往心口钻——这两日每走十里,痛意便往骨头里多啃一寸,可此刻竟被那声音压得轻了些。
“先生看。”柳明漪的指尖发颤,指向山坳里那片灰扑扑的废墟。
断墙残碑间攒动着黑压压的人头,人人背对他们而立,手臂举得笔直,素绢在暮色里泛着青白,每个绢面上都用浓墨写着“问”字,横折钩挑如刀刻,在风里簌簌翻卷,像一片凝固的浪。
林昭然的呼吸滞了滞。
她想起程知微前日密信里那句“南荒旧驿,新筑高台”,原以为是流放地的破屋,此刻才明白——这千万个举着“问”字的百姓,便是程知微筑的台。
“他们等的不是你的人,是你的影。”柳明漪的声音轻得像落在素绢上的灰,“前日裴少卿夜闯衙署签讲学令,我在书驿听差役说,他站在残碑上喊‘今日无师无生’时,有个老丈举着炭块冲上去,边哭边在墙上画‘问’。”她攥紧林昭然的衣袖,指尖冰凉,“他们要的是个由头,是您站在这里,让所有不敢问的、不能问的,都有了问的胆子。”
林昭然望着那些挺直的脊背。
有扎着总角的孩童,有裹着粗布的农妇,有束发的书生,甚至有个拄着双拐的老人——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在废墟上叠成一片模糊的海。
她忽然想起阿木那天仰着沾泥的脸说“字要活在肚里”,原来这些“问”字,早就在千万人肚里发了芽,只等她来做那阵催芽的风。
她解下随身布囊。
粗麻布里裹着的不只是药粉和炭笔,还有那柄陪她从太学走到流放地的止水短刃——刃身是沈砚之当年亲手赐的,刻着“守正”二字,后来被她磨去,重新錾了“破帷”。
指尖触到冰冷的刃面时,她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
她试图弯腰,脊柱猛地一抽,眼前骤然发黑。
柳明漪伸手欲扶,却被她轻轻推开。
“还不能倒……”她咬破舌尖,血味唤醒一丝清明,终于将短刃缓缓插进焦土。
金属入泥的轻响被风声卷走,却像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先有个穿青衫的书生跪了下去,接着是农妇,是孩童,最后连那拄拐的老人都缓缓屈膝。
千万道目光越过短刃,落在她沾泥的月白衫子上,像无数双无形的手,托着她站成一把刀。
“着!”不知谁喊了一声。
下一刻,所有素绢同时腾起火焰。
火舌舔着“问”字的笔画,墨色在火光里晕开,像无数只黑蝶振翅。
热浪扑面而来,燎焦了她的发梢,火星子落进眼眶,烫得她睁不开眼。
她看见“问”字在夜空中飞,在断墙上跳,在每个人的瞳孔里烧——原来字真的能活,活成风,活成光,活成烧不尽的野火。
“先生……”柳明漪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们烧的不是绢,是心里的忌讳。”
林昭然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火屑。
热度透过指腹传来,像极了当年在太学教穷书生们念“朝闻道”时,他们眼里的光。
她忽然想起沈砚之在相府梅树下说的“困在瘴疠之地,说的话没人听”,可此刻这千万团火,哪一团不是在替她说话?
山巅的风突然急了。
林昭然眯起眼,看见远处崖边有道黑影。
那影子立了很久,久到火光都暗了几重,才终于转身,融进渐浓的夜色里。
她知道那是谁——沈砚之的最后一枚棋子,也是他在奏章上写下“南荒不可禁”的同一刻。
“先生?”柳明漪扶住她摇晃的身子。
林昭然这才察觉,足踝的痛意不知何时漫到了腰间,喉间干得像塞了把碎草。
她望着仍在燃烧的素绢,望着那些跪着的、站着的、仰着脸的人,忽然轻声道:“去把程知微藏在破庙里的《劝学》抄本取来。”
“现在?”
“现在。”她摸了摸怀里的炭笔,“等火灭了,我们要在灰里种新的芽。”
柳明漪应了一声,转身往林子里跑。
林昭然的手指触到焦土,碰到了一片残绢。
上面的“问”字只剩下半撇,却仍倔强地指向夜空。
风带来了脚步声——先是零星,继而汇成洪流。
柳明漪抱着抄本奔来,衣角沾满泥点;书生们纷纷站起,拍去膝上尘灰;阿木的声音穿透人群:“先生!我写了好多‘问’字!”
她想笑,却只牵动嘴角。喉间干涩如焚,意识开始飘远。
最后一眼,只看见那柄深插于焦土的短刃——“破帷”二字在月华下泛着冷光,像一道撕裂永夜的裂痕。
然后,黑暗温柔地覆了下来。
等她再睁眼时,会是在南荒废墟旁的小屋里,足踝的痛意仍像火蛇啃噬,喉间干得发疼,可窗外的天已经亮了——亮得有些晃眼,亮得能看见晨雾里浮动的“问”字,正跟着山风,往更南的方向飘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破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