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墓深处,那间被简单布置过的石室,如今成了杨康与李莫愁的新房。
红烛虽已燃尽,但空气中似乎仍残留着淡淡的喜庆气息。
没有喧嚣的宾客,没有繁琐的礼仪,只有师徒四人的见证和祝福,这场婚礼简单至极,却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成亲之后的生活,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旧围绕着练功、用膳、休憩的规律进行。
然而,细微之处,却充满了新婚的旖旎与默契。
清晨的练功室,依旧是三人——如今已是夫妻的杨康李莫愁,和日渐长大的小龙女。
只是氛围与以往略有不同。
李莫愁指点小龙女玉女心经时,杨康会在旁安静观摩,时而若有所悟。
待小龙女自行练习时,便轮到他们夫妻切磋。
有时是李莫愁演练古墓派精妙剑法,杨康凝神细看,试图找出与自己全真武学的融合之道。
他不再像初时那般只守不攻,而是会提出疑问:“莫愁,你这招‘冷月窥人’剑走偏锋,若遇刚猛掌力硬撼,该如何化解?”
李莫愁会停下,耐心讲解其中虚实变化、借力打力的诀窍。
有时则是杨康将全真教玄门正宗的内功心法、或是丘处机传授的一些精妙掌法演示给李莫愁看。
李莫愁虽武功路数不同,但武学道理相通,她天资聪颖,往往能举一反三,甚至指出某些招式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隐患,让杨康受益匪浅。
“康哥,你这一掌‘三花聚顶’,聚力于顶固然刚猛,但下盘略显空浮,若遇轻功高手侧击,恐有不便。”
李莫愁清冷的声音在石室中回荡,手指虚点杨康的足踝。
杨康闻言,仔细回味,果然发现其中细微破绽,不由感叹:“莫愁你所言极是!看来这武功之道,果真是学无止境。”
他看向妻子的目光,充满了敬佩与爱意。
小龙女在一旁眨着大眼睛,看着师姐和姐夫时而拆招、时而论道,虽不太懂那些深奥的武理,却觉得这样的练功,比一个人枯燥地扎马步有趣多了。
---------------------------------------
古墓的膳食依旧简单清淡,但饭桌上的气氛却温馨了许多。
孙婆婆总会多做一两样李莫愁偏好的小菜,比如清炒笋尖或荠菜豆腐羹。
杨康会自然地将李莫愁多看了一眼的菜挪到她面前,偶尔也会将自己觉得好吃的、不那么油腻的菜夹到她碗中。
李莫愁虽不会说什么,但会默默吃掉,有时甚至会将自己碗里的米饭拨一小撮给练功辛苦、饭量见长的杨康。
两人吃饭时话不多,但眼神交流频繁。
有时杨康会说起今日练功的感悟,李莫愁会静静听着,偶尔点评一两句。
有时李莫愁会提起小龙女功课的进益,杨康便会笑着夸赞几句。
简单的餐饭,因着这无声的关怀和偶尔的交流,变得有滋有味。
---------------------------------------
午后是古墓中最安静的时光,也是杨康和李莫愁精神交流最为深入的时刻。
杨康带来的那些书籍——不仅有武功秘籍,更有他从王府带出或沿途收集的各类杂书,涵盖了天文地理、兵法谋略、政治农商——成了他们共同的宝藏。
两人常并肩坐在藏书室的石凳上,共读一卷书。
阳光透过特意开凿的细小孔洞照射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尘埃在光柱中飞舞。
读至兵法处,杨康会结合《武穆遗书》中的精要,与李莫愁探讨阵型变化、虚实之道。
李莫愁虽不善领军打仗,但她心思缜密,善于洞察人心,往往能从奇诡角度提出见解,让杨康豁然开朗。
“莫愁,你此言真是切中要害!若以此法应对,确实可出奇制胜!”
读至地理志异,李莫愁会将自己游历江湖的见闻娓娓道来,补充书中未载的风土人情。
杨康听得入神,对中原之外的广阔天地心生向往。
“待日后安定下来,我定要带你走遍这书中所载的名山大川。”
读至农桑水利、经济杂谈,杨康会将沈玉清信中提及的一些商业见闻与书中理论相互印证,分析利弊。
李莫愁则从民生角度思考,提出这些政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两人时而争论,时而共鸣,在思想的碰撞中,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刻。
李莫愁会将自己从前几世人生阅历中汲取的、关于宫廷权谋、人心算计的一些隐晦知识,以探讨历史典故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杨康,助他增长见识,明辨是非。
小龙女有时也会被这安静的氛围吸引,抱着一本简单的启蒙读物,坐在不远处,似懂非懂地听着师姐和姐夫讨论那些她还不甚明白的“大事”,只觉得他们的声音很好听,画面很安宁。
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冰冷幽深的古墓中,杨康与李莫愁的感情,如同石缝中顽强生长的藤蔓,不仅未曾因环境的清苦而凋零,反而在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中,变得更加坚韧深厚。
他们的世界,因彼此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广阔和明亮。
这或许,就是属于他们的,最极致的甜蜜。
---------------------------------------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综影视:女配逆袭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