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五年十一月朔日大朝,垂拱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当内侍宣读完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寻常诏书后,御座之上的赵佶却并未如常宣布散朝,而是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丹陛下的文武百官。
“朕,承祖宗基业,统御万方,夙夜兢兢,未尝懈怠。”赵佶的声音沉稳有力,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然北疆之患,日甚一日。燕云故土,沦于胡虏之手百五十年,实乃华夏之痛,列祖列宗之憾!今辽室倾颓,金人乍兴,此正天道往复,予我大宋克复旧疆之机!”
他话语一顿,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预感到将有石破天惊的决定。
“为集中精力,运筹北伐大计,朕决意,自即日起,由太子赵桓,监国理政!”
“嗡——”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窃窃私语。太子监国,非同小可,这意味着皇帝将把大部分日常政务交由太子处理,自身则专注于军国大事。
太子赵桓显然也早得吩咐,此刻虽面色微红,有些紧张,但还是稳步出列,跪伏于地:“儿臣……儿臣才疏学浅,恐负父皇重托!”
赵佶看着他,语气缓和却不容置疑:“桓儿,为君者,当在事上磨练。日常政务,自有李纲、陈过庭等辅弼之臣协理。你需虚心纳谏,谨慎决断,遇不决者,可询于皇后,或报于朕知。此乃为你,亦是为大宋江山,积累经验。”
“儿臣……遵旨!必竭尽心力,不负父皇期望!”赵桓深吸一口气,叩首领命。
安置好监国之事,赵佶目光转向军事,首先看向了权知殿前司公事种师中:“种卿,朕欲知京畿禁军,殿前司所属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四军,现今实数、装备、操练情况如何?需如实奏来。”
种师中早有准备,出列沉声道:“回陛下。经数月整顿,汰弱留强,四军现有员额如下:捧日军,满编两万五千,实有二万一千,披甲率七成,其中重甲三成;天武军,满编两万五千,实有二万,披甲率六成五,重甲两成;龙卫、神卫军各满编两万,实各有兵一万八千,披甲率约六成,重甲不足两成。四军皆已换装部分新式神臂弩,然马匹依旧短缺,堪战骑兵合计不足八千。操练依新法,强度倍增,然……缺乏大规模实战检验。”
赵佶静静听完,心中了然。京营禁军经过整顿,员额水分被挤出,战斗力应有所提升,但缺乏实战和骑兵仍是短板。他点了点头,未作评价,转而看向知枢密院事吴敏:
“吴卿,传朕枢密院令:诏令永兴军路安抚使张叔夜,率其麾下精锐两万,限一月内抵达汴京西郊驻防;诏令秦风路经略使刘法,选调蕃汉精兵一万五千,限四十日内至汴京北郊听调;另,令京东西路、淮南东路各选调厢军精锐万人,由各都总管率领,年前汇于汴京周边!”
这一连串的调兵命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数块巨石,激起千层浪。调动的皆是西军和外地精锐,其意图不言而喻——皇帝不仅要动用京营,更要集结四方精锐,准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
“臣遵旨!”吴敏大声应道,心头凛然。如此大规模的兵力集结,目标只有一个!
就在众臣以为皇帝要直接宣布北伐时,赵佶却话锋再转,看向了礼部尚书白时中与皇城司梁师成:
“白卿,遴选精通北地事务、胆大心细之臣,为正副使。梁师成,皇城司选派得力干员随行护卫、联络。朕欲遣使,出使金国!”
“出使金国?” 这下连李纲等核心近臣都有些意外了。
“不错,”赵佶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使者需持国书,明告金主:我大宋欲与金建立盟约,共同出兵辽国。约其南北夹击,共灭残辽!燕云之地,我必要之,其余可详加商议。此行,一为探听金人虚实与真实意图,二为……稳住金国,使其暂不阻我出兵,甚至能牵制辽国残余势力。”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充满了权谋。联合灭辽是假,借机收复失地、并试探拖延金国才是真。这无疑是一场走钢丝般的外交冒险。
殿内众臣面面相觑,都被皇帝这环环相扣、既大胆又谨慎的布局所震撼。太子监国以稳定后方,清查京营、调集外军以充实战力,同时以外交手段迷惑、稳住最强的潜在对手……这一切,都只为那最终的目标——燕云十六州!
“诸卿,”赵佶最后环视全场,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收复燕云,乃朕之夙愿,亦是我大宋雪耻图强之关键一战!望诸卿摒弃成见,同心协力,助朕,助太子,完成此不世之功!退朝!”
百官怀着无比复杂和激荡的心情,躬身退去。皇帝要亲征的消息虽未明言,但已是昭然若揭。一股大战将至的紧张与兴奋感,伴随着汴京初冬的寒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朝堂,并将不可避免地扩散至全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宋骑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