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值房内,烛火通明。赵佶关于借援辽之名行练兵之实的方略,得到了李纲、种师中等人的一致赞同。趁着几位核心重臣与龙骧军将领王禀皆在,赵佶决定将日前在军中了解到的几个具体问题,一并解决,他转身对内侍道:“召皇城司指挥使顾锋,枢密院值房议事。”
然后说:“前几日朕在龙骧军中,与韩震、孙恪、刘衍等将领交谈,获益良多。他们提出的一些难处,正是我军革新之关键,今日便议个章程出来。”赵佶开门见山,将议题引向了更具体的层面。
他首先看向种师中和王禀:“韩震提及,人马披甲,转向时队列易散。朕当时想到,或可以旗语或号角声,细分指令,使骑军能分层转向,如同巨蟒转身,首尾相顾,而非一窝蜂地乱转。二位久历战阵,以为此法可行否?”
种师中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抚掌道:“陛下此法甚妙!以往军中虽有金鼓旗帜,但指令确实过于笼统。若能将‘转向’这一指令,细分为‘左翼前突转向’、‘右翼迂回包抄’、‘中军稳步压阵’等不同号角或旗语信号,各部依令而行,虽初始需要训练适应,但一旦纯熟,大军运转之灵活,必将远超以往!”
王禀也兴奋地补充:“正是!尤其骑兵作战,瞬息万变,若能实现分层指挥,可谓如虎添翼!末将回去便与折统制商议,先拟定一套简易旗语号令,在龙骧军内试行!”
“好!此事便由你二人主导,枢密院协助于朕,尽快拿出方案,推行全军。”赵佶定了调子,解决了第一个难题。这是,侍卫报:“皇城司指挥使顾锋到。”赵佶让顾峰坐下后转向李纲、顾峰和吴敏,提及了孙恪关于侦察的需求:“侦察之事,乃军队耳目。孙恪需要精良地图、可靠接应点和迅速传递消息的渠道。此三事,非一军一地将领所能解决,需朝廷统筹。”
他接着又目光扫过众人,下达了一系列命令:
“第一,地图。着令翰林图画院,挑选擅画山水、精于界画之画师,由皇城司选派精干人员护卫,随军行动!他们的任务,不是吟风弄月,而是将山川险隘、道路津渡、敌军布防,一一精确绘于图上!不仅要画我境,将来更要画敌境!此外,”
他看向皇城司指挥使顾锋:“顾卿,你皇城司需将此作为长期要务。不仅要在国内重新勘测,绘制更精良的全国舆图,更要千方百计,搜集、绘制金、辽、西夏、吐蕃乃至大理等周边国度之山川地势、城防关隘图!此事可秘密进行,不惜重金,招募或是请’来熟悉当地地形之人协助!”
“臣,领旨!”顾锋肃然应命,深知此任之重。
“第二,接应点。”赵佶继续道,“于边境及各战略要地,由皇城司负责,依托商队、客栈、乃至寺庙道观,建立隐秘的接应点和情报站,形成网络,供我军侦察人员歇脚、补给、传递信息。此事需绝对机密,人员务必可靠。”
“第三,传递渠道。”赵佶沉吟片刻,“现有的驿站系统过于臃肿缓慢,且易被侦知。朕意,建立一套独立的军情传递系统。可遴选善骑射、忠诚可靠之士卒,配备快马,设定固定线路和接力点,专司紧急军情传递,务求迅捷保密。此事,由枢密院与兵部会同皇城司办理。”
李纲与吴敏相视一眼,都感到此事工程浩大,但意义非凡,齐声道:“臣等遵旨,必当尽快拟定细则。”
赵佶最后总结道:“诸位,军队之强,不仅在刀锋之利,更在耳目之聪,筋骨之活,指令之达!旗语号令是让其筋骨更活,地图接应是让其耳目更聪,快马信道是让其指令更达!此皆强军之根基,与打造兵甲、训练士卒同等重要!万不可视为琐碎小事而懈怠!”
他环视在场诸人,语气凝重:“北疆战云密布,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这些措施,必须尽快落实。龙骧军北上练兵在即,旗语与随军画师需优先配备。地图、接应点、信道之事,亦需加速推进。朕要的,是一支耳目聪明、反应迅捷、如臂使指的新军!”
“臣等明白!”众人齐声应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着眼于细节和体系的强军思路,正在官家的推动下,逐渐清晰起来。
当众人领命而去,开始分头忙碌时,赵佶仿佛已经能看到,一支装备精良、指挥灵活、情报准确、传递迅速的强大军队,正在历史的迷雾中,逐渐显露出它锋利的轮廓。而这,将是他应对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最坚实的依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宋骑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