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这座饱经战火的北疆雄城,在经历了三的休整与最后的物资调配后,终于迎来了它使命中最辉煌、也是最沉重的一刻——北伐誓师授符。
城西,原本广阔无垠的演武场,此刻竟显得有几分“拥挤”。并非场地缩小,而是汇聚于此的军队,其规模已达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程度。放眼望去,目力所及之处,尽是旌旗的海洋,钢铁的森林。枪矛如林,反射着冷冽的寒光;铁甲如云,凝聚着肃杀的威严;无数的面孔,年轻或沧桑,都带着同样的坚毅与渴望。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喷吐着白气,更添几分躁动不安的力量感。人数过万,无边无沿,而此刻汇聚于此的,是远超数万的虎贲之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沉重的压力,那是数万人凝聚的杀意与决心,仿佛连风都为之凝滞。
由于场地无法一次性容纳所有部队观礼,授符仪式将分三批进行。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批中路军主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虎翼”、“鹰扬”六军,以及“龙骧”、“振武”两支精锐骑兵,共计八支主力“军”,如同八座沉默的山岳,肃立于点将台前。他们是直取幽州的铁拳核心。
赵佶身着戎装,卓立于高台之上,目光如电,扫过下方寂静无声却蕴含着磅礴力量的军阵。内侍官高声唱名:
“授,‘龙骧军’都指挥使折彦质,虎符!”
“授,‘天武军’都指挥使石守信,虎符!”
“授,‘龙卫军’都指挥使岳山,虎符!”
……
每唱到一个名字,对应的都指挥使便大步出列,步履沉稳地登上高台,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从皇帝手中接过那枚象征着统兵之权、以青铜铸就、刻有铭文可勘合验真的虎符。入手沉甸甸,责任更重千钧。
赵佶对每一位接符的将领,都沉声说一句:“勿负此符,勿负朕望!”
最后,他面向全体中路军,声音借助传声装置,如同滚雷般传开:
“中路军诸将士!尔等乃朕之肱骨,北伐之锋刃!虎符已授,剑指幽州!望尔等奋勇争先,摧城拔寨!朕在此立誓,凡立功者,不吝公侯之赏!凡怯战者,难逃三尺之法!功过赏罚,天地共鉴!”
“万岁!万岁!万岁!” 中路军八万将士的怒吼声汇聚成一股音浪,震得脚下的土地都在微微颤抖!
进行第二批授符仪式是西路军。“荡寇军”刘法、“破敌军”张叔夜、“定远军”种浩,三支以善战闻名的西军劲旅阵列于前。他们身上带着西北风沙磨砺出的悍野之气,与中路军禁军的严整相比,更多了几分百战余生的锐利。
同样的仪式,同样的流程。当刘法、张叔夜、种浩接过虎符时,赵佶特意多言一句:“西军悍勇,天下闻名!此次出雁门,光复旧疆,正需卿等之锋锐!望再立殊勋,扬威朔漠!”
三位西军宿将激动得虎目含泪,重重叩首:“臣等必效死力,不破楼兰终不还!”
西路军三万将士随之发出如同狼嚎般的战吼,充满了嗜血的渴望与必胜的信念。
最后进行的是东路军及后勤辅兵。姚古、韩世忠等边军将领,以及庞大的辎重运输、工兵、医官队伍位列于此。他们虽非直接冲锋陷阵的主力,却是大军不可或缺的臂膀与血脉。
赵佶将虎符授予姚古、韩世忠,肃然道:“东路军之责,在于牵制,在于稳固侧后,保障粮道!责任重大,关乎全局!望卿等谨守职责,使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姚古、韩世忠等将凛然受命。赵佶又对庞大的辅兵队伍高声道:“尔等虽不直接执刃杀敌,然转运粮草、救治伤员、修筑工事,亦是为国建功!朕,同样记得尔等的功劳!”
一番话语,让无数辅兵民夫感动的热泪盈眶,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当最后一批虎符授予完毕,已是日头偏西。整个真定府内外,三批受阅军队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最终连成一片,如同持续不断的雷鸣,在河北大地上滚滚回荡!
赵佶再次登上最高的点将台,望着台下、城外那如同潮水般望不到尽头的钢铁大军,望着那如林般高举的兵刃和猎猎飘扬的旗帜,他拔出天子剑,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最终的号令:
“三军听令!”
“按既定方略——”
“出击!”
“咚!咚!咚!咚!”
总攻的战鼓声,如同天神敲响的雷音,一声声,沉重而急促,敲打在每一个将士的心头,也敲响了北伐之战的序幕!
西路军如同离弦之箭,率先转向西北,直扑雁门关!
中路军主力,则如同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缓缓启动,沿着官道,向着北方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坚定地碾压过去!
东路军亦同时向东展开,如同巨网的边缘,笼罩向蓟州方向!
真定府,这座古老的城池,见证了一支强大军队的诞生,也见证了一个帝国复兴之梦的启航。数十万人的脚步声、马蹄声、车轮声,汇成一首雄浑壮阔的战争交响曲,向着历史的深处,隆隆而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宋骑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