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勋大典的余温尚未散去,《大华日报》的头版,再次刊登了一则足以震动全国的重磅消息——《大华人口增长与国民健康白皮书》暨《开明母子安康法》草案。
这篇由行政总院院长陈敬之亲自撰写、皇帝李信审定的文章,第一次用详实的数据,向全体国民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
“……经全国普查,我大华现有户籍人口约为八千万。然历经前朝末年之战乱,及立国后数次卫国之战,青壮年男子折损严重,部分省份男女比例失衡,新生儿夭折率高达三成……国虽广,人丁不旺,则如巨屋朽木,外强中干。欲固国本,必先固人口……”
文章用最直白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土地、矿产、军队,都只是国家的血肉,而“人”,才是国家的灵魂和根本。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拥有足够数量的、健康的、受过教育的人口。
一石激起千层浪。
普通百姓或许对国家大事不甚了了,但对“人丁兴旺”这个最朴素的愿望,却有着最深刻的共鸣。
而紧随其后公布的《开明母子安康法》草案,则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这部被后世称为“大华第一人口法案”的律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鼓励生育”和“保障母婴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其核心条款,简单粗暴,却直击人心:
第一条:凡大华合法夫妻,生育第一胎,由官府奖励“生育津贴”五两白银,或等值米面布匹。
第二条:生育第二胎,奖励翻倍,为十两白银。并可获得“优先购房权”,在购买官府兴建的“安居房”时,享受八折优惠。
第三条:生育第三胎者,奖励二十两白银。夫妻二人可同时免除三年徭役。其所有子女,自蒙学至大学,学费全免!
第四条:生育四胎及以上者,授予“光荣母亲”称号,其家庭每月可从地方官府领取“多子女家庭补助”,直至最小的子女年满十六周岁。
第五条:为降低新生儿夭折率,在全国各县、镇,设立“妇幼安康院”,由官府派驻受过专业培训的稳婆和女医师。凡在安康院内分娩者,一应费用,由官府承担。同时,严厉打击“溺婴”等陋习,违者以杀人罪论处。
……
法案一出,天下哗然。
从古至今,朝廷只有催缴赋税、征发徭役的,何曾有过这般“倒贴钱”鼓励老百姓生孩子的?
长安城东的一家茶馆里,说书先生口沫横飞地解读着报纸上的新政,周围的茶客们听得目瞪口呆。
“我的乖乖,生个娃就给五两银子?俺家那口子干一年活,也攒不下这个数啊!”一个庄稼汉模样的茶客,掰着手指头,满脸的不敢置信。
“你那是第一胎!你看这上面写的,生到第三胎,娃娃们上学都不要钱!我的天,这得省下多少钱?以后咱的娃,也能跟城里的少爷一样,读书识字,考大学了!”旁边一个货郎,激动得脸都红了。
“最要紧的是这个‘妇幼安康院’!”一个中年妇人,眼眶泛红,“想当年,我生大丫的时候,难产,差点就……要是有这安康院,俺村里的翠花,还有她肚子里的娃,就不会一尸两命了……”
类似的议论,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每一个角落里上演。
一开始,人们是怀疑,是观望。
但当第一批“生育津贴”通过大华银行,实实在在地发放到那些刚刚添了新丁的家庭手中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长安郊区的王家村,村民王二牛的媳妇刚刚诞下一个男婴。第二天,镇上的官吏就敲锣打鼓地送来了五两锃亮的银元宝和一张“生育光荣”的奖状。
王二牛抱着银元宝,激动得手都在抖。
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
“官府真的给钱!”
“生娃有奖,千真万确!”
一股前所未有的“生育热潮”,在大华的土地上悄然兴起。
御书房内,林则这位财政部尚书,看着呈上来的预算报告,脸上的肉都在疼。
“陛下,按照这个趋势,光是明年的生育津贴,怕是就要支出超过三百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安康院的建设和人员费用。国库……国库实在是……”
李信放下手中的笔,淡淡一笑。
“林爱卿,你觉得,是三百万两银子重要,还是三百万个未来可能成为士兵、工匠、学者的孩子重要?”
林则一愣。
“你算的是一年的支出,朕算的,是二十年后的国力。”李信走到地图前,目光深远,“二十年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我大华将增加数千万的青壮劳力。到那时,我们修铁路的人手够不够?去北疆开垦的移民够不够?造铁甲舰的工匠够不够?抵御外敌的士兵够不够?”
“今日投下的每一文钱,都是在为大华的未来,购买最宝贵的财富。这笔买卖,你说,划算不划算?”
林则茅塞顿开,冷汗涔涔而下。
他躬身长揖:“陛下深谋远虑,臣,只看到了眼前的账本,却没看到国家的未来。臣,知罪。”
“你无罪,你只是尽了财政尚书的本分。”李信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告诉宋珩之,钱不够,就继续发国债。朕要让大华的每一对父母,都能安心地生,放心地养。朕要让这片土地上,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窗外,又是一片雪花落下。
李信知道,这些看似柔弱的雪花,汇聚起来,便能形成足以改变山河的力量。
而人,也是一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