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千秋在网络上的意外走红,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现实生活。榕树苑社区跟着沾了光,被网友们戏称为“隐藏的国学圣地”,连带着社区官方账号的粉丝都涨了不少。主任乐得合不拢嘴,力劝墨千秋趁热打铁,多参加一些宣传活动。
然而,随之而来的纷扰,却让墨千秋和林小小不胜其烦。
自称星探和经纪人的电话络绎不绝,开口便是优厚的签约条件,许诺将他包装成“国学偶像”、“文化网红”,保证“年入百万不是梦”。甚至有广告商找上门,想请他穿着古装拍摄一些诸如白酒、茶叶乃至网游的广告,都被墨千秋一一回绝。
“吾乃读书人,非优伶戏子,岂能为铜臭之物,折腰售艺?”他的态度坚决而淡然,对那些天文数字的报价毫无兴趣。在他看来,学问与气节,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林小小虽然觉得有些可惜(毕竟那些报价确实诱人),但更多的是支持和理解。她主动充当了“防火墙”,帮墨千秋挡掉了大部分骚扰电话和邮件。
除了外界的诱惑,社区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原本与他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如今见到他格外热情,言语间不乏恭维;也有少数人背后议论,说他“装腔作势”、“靠炒作古人设博眼球”。更有甚者,拿着手机跑来要求合影,完全打扰了他的清静。
墨千秋对此皆泰然处之。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古之理也。他依旧按时去社区活动室,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位前来求助的居民,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只是,他外出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更愿意待在公寓的书房里,与古籍为伴。
一日,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化评论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长文,评价墨千秋现象。文章肯定了墨千秋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尖锐地指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偶然成名”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若没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和持续的内容产出,很快就会被大众遗忘,甚至可能因过度消费而遭到反噬。
这篇文章被林小小看到,她忧心忡忡地拿给墨千秋看。
墨千秋仔细读完,非但没有不悦,反而点了点头:“此人所言,不无道理。《周易》云,‘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名声者,外物也,如同无根浮萍。唯有自身德业学问,方是立身之本。吾于此界,所求不过一隅安身,静心读书,服务邻里而已。虚名浮利,非吾所愿,亦非吾所能长久承载。”
他的清醒与淡泊,让林小小深感敬佩。在这个追逐名利的时代,能如此清晰地认识自己、坚守本心的人,实在太少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墨千秋努力屏蔽外界干扰,回归平静生活时,一封来自S市国学研究会(一个半官方性质的学术团体)的邀请函,通过社区转交到了他的手上。邀请函措辞客气,邀请他作为“特约嘉宾”,参加下月举行的一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与之前的商业邀约不同,这是一个正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去,还是不去?这无疑是一个新的,且更为复杂的考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