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过后,亚哈随鲁王提拔了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地位尊崇,赐予他超越所有官员的最高权位。在王宫大门供职的所有臣仆,都依照王的命令向哈曼跪拜致敬。唯独末底改拒绝跪拜,也不表示任何敬意。
宫门的同僚们质问末底改:“你为何公然违背王的命令?”他们日日劝诫,末底改始终不为所动。于是这些人将情况告知哈曼,想看看他对末底改的行为能否容忍——因为末底改早已向他们表明自己是犹大人。
哈曼见末底改拒不跪拜,顿时怒不可遏。当他得知末底改的族裔背景后,认为仅仅除掉末底改一人未免太轻饶;他决意要铲除亚哈随鲁王疆域内所有的犹大人,即末底改的全族。
在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尼散月),哈曼命人在他面前抽取“普珥”(即签),以确定行动的吉日吉月。签象指向了十二月(亚达月)。
哈曼随即向亚哈随鲁王进言:“有一个民族散居在王国各省各族之中。他们律法独特,不守王法,容留他们对王绝无益处。若王赞同,请下旨灭绝他们;我愿献上一万他连得银子,交予国库掌管者。”
王听后,便从自己指间取下印章戒指,交给了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之子哈曼。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归你,这民族也交给你,随你处置。”
正月十三日,王的书记官被召来,依照哈曼的指令,以各省的文字、各族的语言,以亚哈随鲁王的名义拟写诏书,加盖王的戒指印章,发送给各省总督、省长及各族首领。命令要求:在一年后的十二月(亚达月)十三日这一天,将全体犹大人——无论男女老幼——彻底消灭、杀戮、灭绝,并夺取他们的财产为掠物。诏书文本需作为法律颁布至各省,通告万民,以便他们为那日做好准备。
信使们奉王命火速出发,御旨从书珊城堡发出。然而,当王与哈曼安坐饮酒之时,书珊全城的百姓却陷入一片惶惑不安。
本章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个人恩怨如何演变为群体灾难
哈曼因末底改一人不敬,竟迁怒于整个犹大民族,策划种族灭绝。这揭示了偏见与仇恨的极端危害性,以及 unchecked power(不受制约的权力)如何将个人情绪放大为社会悲剧。在现实中,领导者应警惕决策受个人好恶左右,社会需建立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与群体歧视。
原则与身份的代价
末底改因信仰拒绝跪拜权臣,显示了在强权面前坚守原则与身份认同的勇气。尽管此举引发危机,却奠定了后续抵抗的道德基础。这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保持尊严和底线可能带来短期风险,但却是维护长期正义的基石。
制度与法律的脆弱性
波斯法律“不可更改”,却轻易被哈曼利用来推行灭绝计划,表明法律若缺乏正义内核,可能沦为暴政工具。现代社会治理中,不仅要注重法律条文,更需培养社会的公正价值观,确保制度服务于保护人权而非压迫少数群体。
危机中的群体反应
诏书颁布后,书珊城百姓“慌乱”,而王与哈曼却安然饮酒,凸显了权力顶层与平民大众在危机中的感知差异。这启示我们,组织或社会面临潜在危机时,领导者需保持敏锐,避免因信息隔离或麻木不仁而错失化解风险的时机。
此章通过一场由傲慢与偏见引爆的阴谋,警示世人:权力的失衡、个体的偏执与制度的缺陷相结合,可能催生无法挽回的灾难。它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在集体决策中注入人道关怀,并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保持警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圣经21世纪GQ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