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生平年表
吴育(1004年—1058年),字春卿,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他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以刚正不阿、见识深远着称,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其弟吴充亦为名臣,官至枢密使。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出生于建州浦城。其父吴待问,官至礼部侍郎。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约1027年) 进士及第,成绩优异,礼部考试第一,授官大理评事。后晋升为大理寺丞。
仁宗天圣至明道年间(1028-1033) 出任临安(今浙江杭州)、诸暨(今浙江诸暨)、襄城(今河南襄城)三县知县。在地方治理上已显才能。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 被举荐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入等。晋升为着作佐郎,直集贤院。
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7)出任苏州通判。回京后,历任太常礼院、三司盐铁户部二判官等中央财政职务。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 因右正言之职出缺,宋仁宗认为“谏官岂容易哉”,须得像吴育这样刚正之人方可,遂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李元昊请求议和,吴育敏锐指出其言词倨傲,实为缓兵之计,建议朝廷加强边备,不被采纳。后局势发展果如其所料。
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升任枢密副使,进入执政行列。同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
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 因与宰相贾昌朝在政事上多次争议,被罢免参知政事,以礼部侍郎之职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后又移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 在应天府任上,“盗夜入城,扞知民家将晓不败”,因防盗有功,加官资政殿大学士,徙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因其在河南府时生病,且为政宽松,被御史弹劾,徙知汝州(今河南汝州)。不久后,再度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
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在永兴军任上,他不避权贵,将当地横行不法的驻泊禁兵十余人送往府狱治罪,整肃军纪。
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复任资政殿大学士。后因其在河南府的旧事被追究,再度被贬,徙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后又徙知汝州。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 因病请求回京,获准。以吏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判都省(尚书省)。
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 四月,病逝于京师开封,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吏部尚书,谥号 “正肃”。
性格刚直:史载他“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在朝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在地方则法令严明。
见识深远:无论是对于西夏问题的判断,还是在内政上的诸多建议,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文学造诣:他早年“少奇颖博学”,与弟弟吴充皆以文学闻名,曾参与编修《唐书》(即《新唐书》)。
兄弟显赫:其弟吴充官至枢密使,继王安石之后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吴氏一族成为北宋中期显赫的官宦世家。
吴育的一生,是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他出则为能臣,入则为直臣,在仁宗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历史奇人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