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味传承会”品鉴会上的成功“正名”,如同一场及时雨,暂时浇熄了针对“何记”味道的质疑之火。周老爷子那句“根子在粤菜上”的评价,被媒体广泛引用,有效地扭转了舆论风向。酒楼生意恢复如常,甚至因为这场风波带来的关注度,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新客前来尝鲜,营业额不降反升。
何雨柱却不敢有丝毫松懈。欧阳文山带来的关于秦淮茹与“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接触的消息,像一片不祥的阴云,始终悬在他心头。他深知,秦淮茹这次将矛头指向“老字号”的认定,是比之前的味道之争更狠毒、也更难对付的一招。这不再是口舌之争,而是关乎“何记”未来发展的“名分”和“资格”问题,一旦被贴上“非老字号”、“无历史底蕴”的标签,在政策扶持、品牌溢价、甚至部分高端消费群体心中的地位,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柱子,这个‘促进中心’来头不小,据说有部委背景,正在全国范围内调研,要为‘老字号’的认定和保护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欧阳文山忧心忡忡地分析,“如果秦淮茹在里面煽风点火,把‘何记’这种只有二十多年历史、风格又偏现代的品牌排除在外,或者设置很高的门槛,对我们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何雨柱面色凝重地点点头。他明白,这不是靠一道菜、一次品鉴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涉及政策层面、行业标准、甚至是对“传统”与“创新”如何界定的宏大命题。对手站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地上,占据了极大的舆论优势。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何雨柱沉吟片刻,眼中闪过决断的光芒,“既然对方要打‘名分’这张牌,那我们就得主动去争这个‘名分’!不仅要争,还要争得漂亮,争得让人心服口服!”
他立刻行动起来,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1. 系统梳理,构建话语体系:他亲自牵头,组织酒楼的核心团队和“厨师学堂”的讲师,系统梳理“何记”的发展历程、技艺传承谱系、创新理念以及对社会(如解决就业、传承技艺、促进饮食文化交流)的贡献。他特别强调,要突出“何记”的“新”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基础上的“新”,是“活态传承”,而非“无源之水”。他让欧阳文山聘请专业的文化顾问,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份详实、有说服力的《“何记”品牌文化白皮书》。
2. 主动沟通,争取官方认可:何雨柱不再被动等待,他通过欧阳文山和丰裕资本郑总的人脉,主动与香港本地的商贸发展局、旅游发展局以及相关的餐饮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汇报“何记”的发展情况,表达希望获得本地“优秀餐饮品牌”或“饮食文化传承单位”等官方认可的意愿,争取将“何记”纳入香港本土餐饮文化的代表序列,先夯实本地根基。
3. 借力打力,引入权威背书:他加大与新加坡Amcc的合作力度,将“何记”作为“中式餐饮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成功案例,纳入Amcc的亚洲餐饮文化研究课题,并邀请Amcc的专家团队来港考察,争取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学术认可和研究报告,从另一个维度提升“何记”的品牌高度和文化价值。
4. 舆论造势,讲述品牌故事:他改变之前低调的风格,同意接受几家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专访,不再仅仅谈论菜品,而是深入阐述“何记”创立背后的时代背景、创业艰辛、融合南北风味的初衷以及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他特别讲述了如何将北方面食技艺与粤菜精华结合,创出“柱侯猪手捞面”等招牌菜的过程,强调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融合创新”而非“背离”。这些真实、接地气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共鸣,有效塑造了“何记”作为“新时代老字号”的积极形象。
就在何雨柱为“名分”积极奔走之际,内地那边传来了更具体的消息。在“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召开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有与会专家(据查与秦淮茹有间接关联)果然提出了“老字号认定应注重历史传承的连续性和纯粹性,对历史过短、创新过度、资本介入过深的品牌应审慎对待”的观点,虽未点名,但矛头所指,昭然若揭。
消息传来,“何记”内部难免有些人心浮动。何晓更是急得团团转:“爸!他们这是要搞一刀切啊!我们这种踏实做事的,反而要吃亏!”
何雨柱却异常冷静:“慌什么?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真正的老字号,不是看年头有多久,而是看手艺有没有传下去,牌子有没有被大家认可!只要我们做得正,站得直,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他决定采取更主动的行动。在丰裕资本郑总的斡旋下,何雨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受邀参加一个由内地某知名商学院举办的“中华品牌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恰好是“新时代老字号的守正与创新”。届时,“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的负责人也将出席。
这是一个直面问题、展示自我的绝佳平台!何雨柱精心准备了发言稿和展示材料,决定不再回避争议,而是要旗帜鲜明地阐述“何记”对于“老字号”内涵的理解和实践。
论坛当天,会场名家云集。当轮到何雨柱发言时,他身着中式立领上衣,沉稳地走上讲台。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ppt上“何记”一道道菜品的图片和发展历程的图表,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讲述了一个厨子如何凭借对手艺的敬畏和热爱,在香港这片土地上,将南北风味融于一炉,创立“何记”品牌的故事。
“有人认为,老字号就必须是百年老店,必须一成不变。”何雨柱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坚定,“但我认为,老字号的‘老’,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技艺的传承和口碑的积累;‘字’在于品牌的价值和信誉;‘号’在于与时俱进的活力!如果一味守旧,拒绝创新,再老的牌子也会被时代淘汰!‘何记’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但我们传承的是中华烹饪的技艺精髓,坚守的是对食材和客人的真诚之心,创新的是让传统美味更适合当代人口味的表达方式!这,难道不正是老字号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吗?”
他展示了几组数据:“何记”培养了多少年轻厨师、获得了多少国际认可、带动了多少就业、为饮食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用事实说话,有力地回应了关于“历史短”、“底蕴浅”的质疑。
他的发言,既有情怀,又有理据,赢得了台下不少与会者的赞同和掌声。连那位“促进中心”的负责人,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论坛结束后,甚至有几位内地的老字号掌门人主动找到何雨柱交流,表示对其理念的认同,并邀请他有机会去内地参观指导。
这一次主动出击,虽然没有立刻改变“促进中心”的调研方向,但成功地将“何记”的声音传递到了更高层面的讨论中,引发了业界对“老字号”标准更深入的思考,也为“何记”争取到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回港的飞机上,何雨柱望着窗外的云海,心中感慨。这场“名分之争”,远未结束,但它让“何记”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他知道,真正的“名分”,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然而,他刚回到香港,一个更棘手、更私密的麻烦,正悄然找上门来——欧阳文山面色尴尬地告诉他,秦淮茹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竟然查到了娄晓娥早年一些鲜为人知的家庭背景细节,并似乎正在暗中活动,企图以此制造事端……
新的风暴,已在咫尺之遥。何雨柱刚刚为“何记”的公众形象奋力一搏,转眼又要面对针对家人私密的恶毒攻击。这场与北方阴影的漫长博弈,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