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变得柔和起来,吹在脸上不再像小刀子似的。夜里,开始能听到淅淅沥沥的声响,那是开春后的第一场雨,不大,却绵绵密密,一下就是两天。干渴的土地贪婪地吮吸着甘露,新栽下的薯叶被洗得翠绿发亮,在雨中轻轻摇曳。
雨水带来了生机,也给屯子带来了新的麻烦。不少窝棚开始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人们只好拿出所有能接水的家什——破陶罐、木盆、甚至扒了皮的葫芦,丁零当啷响成一团。地上很快变得泥泞不堪,走路一踩一个坑。祠堂兼学堂的屋顶也没能幸免,吴秀才只好临时把孩子们挤在漏雨不那么厉害的角落,自己举着块旧木板,一边挡雨,一边坚持讲课,模样有些狼狈,却透着股执拗。
林川披着件蓑衣,踩着泥水在屯子里巡视。他看到王老栓正带着几个老汉,冒雨用泥土和草杆加固那些摇摇欲坠的窝棚墙基;看到张五在铁匠铺门口紧急挖了条小排水沟,生怕雨水倒灌进炉膛;也看到李窑工望着漏雨的陶窑,心疼得直跺脚,盘算着天晴后非得烧制一批更厚实的瓦片不可。
这场雨,像是一次不经意的考核,检验着流民屯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它提醒人们,除了防备人祸,还要学会顺应天时,改善居住条件。
雨停后,阳光重新洒下,空气中满是泥土的清新气息。屯子里立刻忙活开来。修补屋顶、平整道路、晾晒受潮的衣物被褥。更重要的是,雨水充沛,地里的杂草也开始疯长,与薯苗争夺养分。妇孺老弱几乎全员出动,蹲在田埂间,仔细地拔除杂草。这是精细活,需要耐心,却也最能体现对庄稼的呵护。
丫丫也跟着下地了。她年纪小,手脚却麻利,学着大人的样子,分辨着薯苗和杂草。汗水顺着她的小脸滑落,滴在泥土里。休息的时候,她坐在田埂上,掏出炭笔和小木板,不是记账,而是歪歪扭扭地画下了雨后初晴的屯子、弯腰劳作的人们、还有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薯田。画技稚嫩,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林川路过看到,心中一动,也许,该让吴秀才教孩子们画点东西,不仅是识字算数,记录眼前的生活,也是一种学习和表达。
吴秀才自己,也在这场雨前后有了新的感悟。他看着人们如何应对雨水,如何抢抓农时,如何互助修补房屋,这些鲜活的情景,远比书本上的“仁政”、“民本”来得具体。他主动找到林川,提议道:“林先生,可否将此次应对春雨之事,以及日后各类农事、工事的经验,都记录下来?譬如,何种屋架更防雨,何时除草最宜,甚至包括张五他们炼铁的心得。积少成多,或可成一部咱们屯子自己的《齐民要术》?”
林川欣然应允。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并得以传承。他让吴秀才负责牵头,组织识字的人,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屯子里各项生产生活的经验。一部独特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流民屯生存手册”开始酝酿。
春雨过后,万物勃发。流民屯在应对自然挑战的过程中,不仅修复了破损,更激发出了改善生活、积累知识的动力。那破土而出的,不仅仅是薯苗,还有一种更为坚韧的、属于这个社群自身的生命力。日子依旧清苦,前路依旧未知,但在这场甘霖的滋润下,希望的根须,正悄无声息地向着泥土深处,扎得更深、更稳。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