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崔姮紧张又忐忑的等待中,沈昭一行人到达邺京,准备科考。
他们到京城的时候考试还没开始,沈昭去茶楼,与一群书生交流,互相交换信息,顺便打听了一下丞相府的事情。
听闻丞相夫人郑氏身子康健,丞相父子也无事,沈昭也便安心了,当即修书一封去扬州给妻子。
剩余的时间,沈昭不是温书,就是在与认识的书生们探讨学问。
时间一转,来到了二月,考试开始了!
正如沈昭所期待的那般,他一切顺利,考题他全部都胸有成竹。
经过三日的奋笔疾书,考试结束。
在十来日的等待中,沈昭等到自己榜上有名的消息,成为贡士,当即喜不自胜,又连忙写信给妻子。
之后便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主要是给通过省试的准进士们排名次。殿试通常考一天到两天,考试内容相对较少,包括诗、赋、策论等。
殿试的考生基本上都能成为进士,所以成为进选之人不必太担心。
殿试当日。
文德殿内,三百名贡士屏息凝神,垂手而立。
殿中焚着龙涎香,青烟袅袅升起,在雕梁画栋间缭绕。
殿外春光明媚,殿内却肃穆庄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沈昭站在第一排中央,身着素白襕衫,腰系青丝绦,面容沉静如水,他微微抬眼,望向高坐在龙椅上的皇帝。
皇帝正值壮年,眉目间透着睿智与威严,此刻正用审视的目光扫视着殿中的贡士们。
今日殿试,由朕亲自主持。皇帝声音清朗,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诸卿皆是经过层层选拔的英才,望不负朕望,尽展所学。
礼部尚书手持黄绢圣旨,高声宣读:......今科殿试,诗赋题为《治国如栽木赋》,以固本培元,枝叶自荣为韵;策论题为《论边备与民生》。钦此。
沈昭听闻题目,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这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将治国比作栽木,既要讲栽培之道,又要论治国之策,非通晓经史、深谙政事者不能作答。他略一沉思,已有腹稿。
内侍们将笔墨纸砚一一分发。
沈昭接过宣纸,指尖轻抚过纸面,感受着上等宣纸的细腻质地。
他研墨的动作不疾不徐,墨汁在砚台中渐渐晕开,黑如点漆。
开始作答。随着礼部官员一声令下,殿中顿时响起一片笔走龙蛇之声。
沈昭却不急于下笔。
他闭目凝神,脑海中浮现出《齐民要术》中关于栽植的论述,《尚书》中治国安邦的箴言,《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
这些典籍他已烂熟于心,此刻如清泉般在心头流淌。
片刻后,他睁开眼,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第一句:臣闻治国之道,犹如栽木。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
他的字迹清峻挺拔,如松如竹,一笔一划间尽显功力。
周围已有贡士开始抓耳挠腮,或苦思冥想,或涂涂改改,唯独沈昭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好字!站在殿侧的许太傅低声赞叹。
他悄悄走到沈昭身后,只见纸上文章如行云流水,立论高远:......是故明君治国,必先固其本。本者何也?民也。民安则国泰,民富则国强......
许太傅越看越是惊讶,这文章不仅辞藻华美,更难得的是见解独到,将栽木之道与治国之理融会贯通。
他忍不住多看了沈昭几眼,将这年轻贡士的样貌记在心中。
两个时辰后,礼部官员宣布诗赋时间结束。
众贡士或志得意满,或垂头丧气,唯有沈昭从容搁笔,将试卷平整放好,神色如常。
短暂的休息后,策论开始。
这是真正考验治国才能的题目。
西北边患不断,民生多艰,如何平衡边防与民力,是朝廷亟待解决的难题。
沈昭这次没有多作停顿,直接下笔写道:臣以为边备与民生,看似相悖,实则相成......
他从历史经验入手,列举汉唐边防政策的得失,又结合本朝实际,提出以守为攻、富民强兵之策。
......与其劳师远征,不如固守要冲;与其加赋敛财,不如轻徭薄赋。边地之民安居乐业,则敌寇无隙可乘;中原之仓廪充实,则军需无匮乏之忧......
他的策论层层递进,既有宏观谋略,又有具体措施,甚至详细计算了屯田养兵可节省的军费开支。
数字精确到令人咋舌,显示出他对户部财政的了如指掌。
此人莫非有亲戚在户部任职?参知政事刘彦低声询问身旁的同僚。
“不知呢,不过看着不像。”同僚答。
主要是沈昭太面生了,不像京城人士。
得到否定回答后,刘彦捋须感叹:未曾想布衣之中,竟有如此精通财政之人。
几个大臣亦对沈昭赞赏不已,看来此子定能上前三甲。
午时三刻,殿试结束。
贡士们依次退出,沈昭走在最后,步履稳健,不因考试结束而显丝毫松懈或轻狂。
离开皇宫,望着蓝空中的白云,沈昭松了口气。
终于结束了,如今就是等待结果了。
......
三日后放榜,三百名贡士再次齐聚崇政殿。
这次气氛更为紧张,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名次。
礼部尚书展开黄榜,高声唱名:天禧十三年,科殿试一甲第一名——沈昭!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多少世家子弟、名门之后,竟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学子夺了魁首!
沈昭却无半分骄矜之色,他稳步出列,行至御前,跪拜行礼:臣沈昭,叩谢陛下隆恩。
皇帝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
沈昭约莫二十一二岁年纪,眉目清朗,举止从容,虽衣着简朴,却自有一股清华之气。
爱卿平身。皇帝和颜悦色道,朕观爱卿诗赋,以栽木喻治国,见解独到。尤其是欲木之长,必固其根;欲国之安,必厚其民一句,深得朕心。
沈昭再拜:陛下圣明。臣不过拾先贤牙慧,何敢当陛下谬赞。
皇帝微微一笑:爱卿过谦了。朕再问你,策论中你主张削减西北驻军,改为屯田自给,就不怕边防空虚吗?
殿中顿时安静下来。
这是对状元的当面考校,若应对不当,恐有变故。
沈昭不慌不忙,拱手答道:回陛下,臣非主张削减边军,而是改变供养方式。昔日赵充国在河西屯田,省转运之费,养精兵万人。今若效仿,择要害处屯田,以战养战,不但不减军力,反可增兵源。
且臣细算过,若在鄜延、环庆二路试行,每年可节省粮饷三十万石,足够再养精兵五千。此消彼长,实为增强边防之策。
他语气平和,却字字铿锵,数据确凿,令人无从反驳。
皇帝眼中闪过赞赏之色,转头对身旁的宰相崔赫道:丞相,你以为如何?
崔丞相拱手:沈昭之策,臣以为可试行于一二州郡,观其成效。
皇帝点头,又看向沈昭:爱卿年纪轻轻,为何对边事如此熟悉?
沈昭恭敬答道:臣早年游学曾到边关,亲见边民疾苦,后读书明理,常思报国之策。后又得恩师郑老指点,他亦是这般主张。此次殿试前,臣曾走访多位边关老卒,询问边防实情,故有所知。
“恩师何人?”有人疑问。
沈昭答:“苏州郑郢,曾担任三品转运使,还是崔丞相的岳父。”
崔丞相一听,诧异了下,原来这是自己岳父的学生!
难怪难怪!
其他人听后也咂舌。
这么说,皇帝有印象了,“原来是他呀,郑老先生可真厉害,不但出了崔丞相这个状元,又带出了沈卿你!”
崔丞相听闻沈昭与自己老师兼岳父有关,眼里顿时多了几分倚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不再爱太子,他却疯批强制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