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刘备仿佛置身事外,他来到漳河的一处垂钓点,悠然垂钓,清风拂面,好不惬意。
不久后,负责邺城安危的陈到出现在刘备面前,汇报城中情况。
刘备询问后得知,州牧府门口的人群已经散去一半,还有一半仍在。
他沉思片刻,对陈到表示暂时不必抓捕这些人,让他们先自由活动。
他嘱咐陈到要密切监视这些人,并与史阿配合。
陈到离开后,沮授匆匆赶来,告知刘备以逢家、辛家为首的一些家族子弟开始递交辞官申请。
刘备未看辞官奏折,直接表示同意。
这一决定让沮授震惊,提醒刘备这样做将导致魏郡政务瘫痪,目前吏员人手不足。
魏郡至冀州境内,众多职位将出现空缺。
在无人接手的情况下,政务运转将陷入停滞。
刘备对此表示淡定,声称有人即将到来。
沮授对此追问,刘备笑称“今晚便到”
。
沮授见刘备如此自信,稍感放心。
但他提醒刘备,辞官申请虽只有四十八封,一旦同意,将引发更多官员的辞官潮,预计空缺职位至少五百个。
刘备斩钉截铁地表示“人数足够”
,并命令沮授优先处理辞官申请。
沮授和毛玠两人开始处理这些申请,从最初的四十八封增至傍晚的四百六十六封,涉及魏郡、赵国等多个郡县。
面对如此多的岗位空缺,沮授和毛玠感到担忧,不知该如何补充人员。
逢家府邸内,冀州的家主们也对未来感到不安。
然而逢化却持乐观态度,认为刘备最终会回来寻求他们的帮助。
他们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逢化尽管内心有所劝说,仍然隐隐感到一股不安,仿佛刘备有所准备。
他不再纠结,只关注眼前的景象,晚霞映照着邺城,他和同伴走进城门。
在刘备府邸内,宴席已摆好,等待着三人的到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
这三人包括荀谌、审配和徐庶。
刘备询问徐庶从中山调来魏郡的看法,徐庶表达感激并承诺为主公效力。
刘备对徐庶的成长印象深刻,并认为他是多面手,能处理政务也能领兵打仗。
接下来需要好好培养。
接着,刘备询问审配之前信件的内容,审配回答已准备好河北审氏的子弟,等待刘备的命令。
数日前,审配收到刘备的信件后,便按照要求进行了准备。
从家族中选拔了两百余名适宜出仕的子弟。
之后迅速前往邺城复命。
刘备听到后大喜过望,随即向荀谌询问颍川荀氏子弟的情况。
荀谌详细回应了刘备,颍川荀氏子弟共计一百九十六人,等待刘备的指示。
在大殿内,气氛一度热烈。
刘备拿出了一份公告——求贤令,命令毛玠明日一早将其传达到冀州各地。
此令旨在公开招募六十六名官吏。
毛玠受命后,大殿内的氛围再次热烈起来。
夜间,酒宴结束,审配返回邺城的审家府邸。
他立刻召集家族内的青年才俊和杰出子弟,在大殿上向大家阐述此次情况。
审配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即将上任的官员们需谨记,这个官职的有效期只有三年。”
三年后,官学的第一批学生将毕业,届时所有现任官员需与他们一同参加考核,优胜劣汰。
此言一出,众子弟皆感震惊并提出疑问。
审配解释道,这是为了公平选拔人才,确保冀州政务的高效运行。
家族子弟私下议论:“如此,岂非白白为他人劳作三年?”
审配目光凌厉地扫视人群,寻找声音的来源。
那名子弟被带至他面前。
审配冷冷地表示,若不想继续工作,现在即可离开。
然而,那人虽犹豫,却并未离去。
审配再次公开发言,阐明新政策:“三年任期内,每年考核一次,不达标准者,即刻革除职务。”
他强调,这个时代不再只看重无功无过,而重视实效和成果。
任何无所建树的人,必须主动请辞。
冀州人才济济,不缺人手。
荀谌也在另一场合下,向族内子弟阐述同样的信息:“三年后将与官学毕业生竞争。
胜者继续留任,平庸者则需让位。
每年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当询问三年后的考核流程和内容时,荀谌表示具体情况尚未确定,但要求众人先做好本职工作。
夜幕降临,刘备府内。
洗漱后的刘备安稳入睡,进入了一个梦境。
在梦境中的棺木小世界里……
刘备意外发现自己身处冀州治所邺城的高空之上,俯瞰着下方的大地。
他身旁是靖王刘胜。
刘胜指点江山,向刘备展示世家大族的存在如同高空的利刃,在乱世中不可或缺。
刘备心存疑惑,询问如何处理世家与扶持其他势力的矛盾。
刘胜以剑为例,解释世家在乱世中的作用,让刘备豁然开朗。
老祖刘胜明示,征服天下,乱世之中必须依赖宝剑之威。
言语权柄,非剑莫属。
听闻此言,刘备心生欣慰。
确实,四方混乱,正值用人之际。
宝剑锋利,虽易伤人,引发畏惧,但仍是必需之物。
刘胜深深地看着刘备,深知世家大族的威胁。
无论是汉末三国,还是后续的唐、明乃至21世纪,这个阶层始终存在,只是形式有所变化。
处理逢家、辛家,旨在让冀州众人明白,谁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刘胜感慨道,冀州之内,只能有一人决策。
而调配荀氏、审氏,是为了让宝剑为我所用。
剑,既可伤人,亦可护人,运用得当,便是无上神器。
经老祖刘胜解惑,刘备茅塞顿开,不再纠结。
想起三年后的考核,刘胜表示事关重大,时机会说。
那是一场全面宣战世家的考核,当前的冀州或整个汉域,尚不具备条件,需循序渐进。
窗外天色渐亮,刘备的意识逐渐模糊,恢复后已离开梦境。
邺城恢复热闹,公告栏处张贴新的公告:“求贤令”
。
冀州牧向全冀州招收六十六名有才之人,出仕各地。
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与来历。
消息传开,邺城民众奔走相告。
与此同时,逢家府邸里却是骂声不断......
刘备铁了心要对冀州进行大换血,局面紧张至极。
逢氏子弟愤怒不已:“刘备太过狠辣,不仅同意了我们的辞官申请,还从其他家族征调人手。”
众人满腔怒火,声言审氏与颍川荀氏太过无义。
但如今形势已不容众人再多言,愤愤不平。
逢化脸色铁青,气得嘴角抽搐。
刘备的釜底抽薪之举,直接抽离了以逢家、辛家为代表的人手,并公然招募吏员。
这不仅使众人失去官职,更动摇了逢家在冀州的权威。
面对刘备即将启用的寒门策略,众人心生惶恐。
每年举荐的人才皆出自世家大族,寒门如何能与他们竞争?
辛家的代表辛循愤怒地走进大殿:“你出的馊主意让我们现在无法向族内子弟交代。”
其他家族代表也纷纷指责逢化,认为刘备趁此机会打击了他们所有人。
他们要求逢化给出解决办法以挽回损失。
然而逢化却愤怒回应:“当初大家同进共退,如今出事却指责我一人?”
他深感不满和无奈,因为任何行动都需要众人的共识才能执行。
当一切安然无恙时,皆大欢喜。
然而,当问题浮现,责任就被推到某人身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殿内一度寂静,随后充满了叹息声,许多人后悔不已,觉得应该保持低调谨慎。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辛循考虑后提议,找刘备认错道歉。
这个建议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
然而,逢化反对,他认为这样做只会让刘备更加嚣张。
其他人心急如焚,急于寻求解决方案,忽略了逢化的忠告。
逢化无奈,只能独自留下族内子弟,严厉批评他们的愚蠢行为。
傍晚时分,辛循等人带着准备好的礼物来到刘备府邸道歉,却发现刘备已经外出巡视。
他们转而拜访关羽,表达仰慕之情后说明了来意。
关羽接见他们并表明态度,刘备不在时他暂时负责邺城事务,收下礼物并让他们直接说出请求。
辛循等人献上礼物后,准备将礼品送入府中。
关羽摆手拒绝各种礼物与辞官之人交谈的邀请,冷淡表示冀州政务与自己无关,并强调已辞官的人不再是同僚。
辛循情绪激动,关羽释放杀意,辛循畏惧而退。
张飞不解关羽为何不动手,关羽表示府邸不可轻易见血。
辛循受挫后愤愤不平,连夜拜访逢家府邸,抱怨关羽的傲慢。
辛循进门即开始抱怨。
意外发现府上多了位客人,是曾经的朝廷尚书卢植。
卢植此刻正坐于大殿之中。
逢化先请辛循坐下,然后转向卢植恳请其帮助。
逢化说:“子干先生,您是冀州牧的良师,请您为我们美言几句。”
辛循闻言眼前一亮,也立刻请求卢植出手相助。
其他代表也纷纷请求卢植以大局和冀州稳定为重,出手相助。
然而卢植保持沉默。
逢化试图加强语气,提及卢植当年向朝廷提出的八策,一字一句都饱含深意,如今冀州牧的行为频繁违反其中的策略,如官员调动过于频繁、权力过于集中等。
卢植听完这些话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面向众人,他说道:“在太平时期,文化可以兴邦,而在乱世,则需要武力来治国。”
他表示不认为冀州牧做得有什么不妥。
接着,卢植话锋一转,批评众人:“在危机时刻,应见贞节。
冀州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你们应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而不是集体辞官来胁迫冀州牧。
你们将朝廷的恩泽、州牧的权威、百姓的生死以及文人的节操置于何地?”
卢植继续训斥众人,并强调开设官学、屯田建设是对州民有利的大事,不支持也就罢了,更不应散播留言来抹黑冀州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