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陆议?不是陆逊?”林铤听完这个名字十分激动的站了起来。
“正是陆议,不知这个陆逊是何人?难道是吴郡陆家的什么重要人物?”刘巴被林铤问得有点儿疑惑了。
“不对!差点儿露馅儿,好像陆逊的本名就是叫陆议,这个时候他还不叫陆逊。应该是之后改的名字,就是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改的,看来是需要再确认一下。”林铤心道。
见此林铤又问道:“可知陆议的表字?”
“好像是“伯言”,陆议,陆伯言。”刘巴回答道。
“看来没错了,果然就是陆伯言,历史上夷陵之战火烧蜀军八百里连营的那个陆逊。”林铤心道,此时林铤的心里别提多乐了,又诞生了想试着挖孙权墙角的想法。
于是林铤忙道:“那全赖子初安排!务必好好招待陆伯言。”
刘巴连忙道:“此事主公还请放心,刘巴知晓该如何安排了。如果没有其他的吩咐,我先去安排其他事情了。”
“好的,有劳子初兄了。”林铤回道。
刘巴躬身行礼转身离开,就在刘巴走至正厅大门处时,似是想到什么一般连忙回身走向林铤再次行了一礼道:“禀主公,有一事刘巴方才忘记说于主公知晓。”
林铤也来了兴趣道:“无妨,子初兄请说。”
“主公先去吩咐的赵云赵子龙我们的人已经找到了,目前拜托河北甄家帮忙好生招待,我见主公如此重视便以三十斤的“雪花盐”为酬劳。目前赵云已在河北甄家之中做客,我不日将赶往邺城与其相见。不知主公可有何吩咐?”刘巴回禀道。
林铤思考了一下道:“赵云所在乎的东西就那几样,之前带去的话是其一。这样你将这个一并带去交予他,就是我与他神交已久,此物为见面礼,无论他是否愿意前来桂阳郡,此物都赠予其。”
说罢林铤自怀着掏出一本由蔡侯纸编撰成册的书籍,上书“六合大枪”四字。
“如果赵云感兴趣就告知其,其中运劲发力之关键只能待其来桂阳郡时我再倾囊相授。”林铤道。
“如果他未曾提及刘备,你就尽量避免提及此人,如赵子龙言说要去投刘备,你便自己看着怎么处理吧。切记!勿要言及刘备之过失,赵云曾和刘备共事于公孙瓒麾下,其对刘备之印象极佳,切莫引得赵云不悦。”林铤又补充道。
“主公是如何知晓此中之辛密的。”虽然刘巴对于林铤的很多预判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冀州离荆州可是千里之遥,这也让刘巴不禁更加疑惑了。
“咳~咳~~咳~~~!子初啊,赵子龙之事,务必慎之又慎,争取将其带回来。”林铤战术性咳嗽掩饰尴尬然后快速转移话题。
刘巴见此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只好再次行礼告退。
徐盛在一旁也是看傻了,好像自己主公真能知晓天下之事一般。
林铤转头看见傻站在原地的徐盛才发现刚才自己太激动了,把徐盛这家伙给忘了。于是道:“文向,今日你拒绝赵府君,恐怕日后你在军中不好过啊。”
徐盛听到林铤和自己说话也回过神来道:“大不了如子初先生说的一般,我们把桂阳郡占了给主公做立身之地。”
“切莫胡言!小心让旁人听了去再横生枝节。”林铤训斥道。
徐盛没有因为林铤的训斥感到不适,又道:“此番赵府君之言,连我都感觉不对劲儿了。主公有必要早做打算了。”
林铤又如何不知晓赵范对自己已经有了芥蒂,虽然暂时还不至于有杀心,但防备自己自是不会少的。今后很多事情要秘密进行了,看来终有一日要和赵范对上了,就是问题出在哪里了。林铤百思不得其解,毕竟自己现在也只是个小小的军侯威胁不到赵范什么。难道真如赵范所言,和荆州黄家有关?还是说荆州蔡家和其他世家豪族都有关?还是说综合所有的原因都有。林铤想不明白干脆不想了。
于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对徐盛道:“文向,此番我被提拔为军侯,手下也有三个曲的建制,我想将其中一个曲交由你统领,目前陷阵队的装备仅有50套,这次和各家商队交易所得我将八成拿出来争取先补足至100套,剩下的100套我也会尽快想办法给你补足。毕竟陷阵队的装备很费钱财的,希望你能理解。”
徐盛听完林铤的话泪水止不住的流下来,陷阵队的装备贵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光是全身的精铁甲胄都不知造价几何了,更不要说精铁步战马槊、精铁大盾和精铁制式环首刀了。好不容易赚来的钱粮都紧着自己这里,这要多大的信任才会如此待自己,关键无法全员配置如此高的装备林铤竟然还请求徐盛理解,这是什么神仙主公,这让徐盛如何不感动。
“主公言重了!徐盛今后肝脑涂地,誓死效忠主公!”徐盛边流泪边跪下说道。
林铤反倒给徐盛这阵仗给吓了一跳,连忙将其扶起。
颇为无奈的对徐盛道:“文向啊,不是我说你,好好的别老流眼泪,都有大男人,整天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啊。另外,今后再无陷阵队了,即刻你所部更名为“陷阵营”,争取恢复昔日高顺八百陷阵的荣光,如果能有一千陷阵就更好了,就是有点费钱。暂时没办法全员装备,另100士卒你看着先怎么操练起来。还有陷阵营只接受你我的号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包括赵府君。”
“徐盛明白,主公放心。另外100士卒我考虑先着重练习队列和站军姿,先配予盾牌和长枪,如果长枪不足也可先以制式环首刀代替。”徐盛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回道。
“好了,你先休息两天然后再去征募你所部的士卒,记住,只征募流民之中的青壮或者鲍家村之人。另外“庄子”中的护卫队你也分出200人按照此方法训练,你现在也是统领一个曲的兵力了,手下的屯长和都伯可是要好好挑选一番。”林铤嘱咐徐盛道。
“主公,我想要调鲍威和鲍武两兄弟到我的麾下。”徐盛道。
“调鲍威给你吧,但是鲍威目前忠勇有余带兵的能力尚且不足,你目前最多让他当个临时的都伯,给予临时权力不赋予实际的职务。待其历练一番足以担任此职务再行决定。”林铤思考一息后回道。
“你去帮我把仲达和元俭请来,还有那个新归降的邓方也一并叫来。对了,鲍武和鲍富也是如此一并叫来。”
“属下这就去请他们前来。”说完徐盛就行了一礼转身离开正厅去请人了。
不多时,徐盛就带着廖化和雷薄等五人来到正厅,徐盛带人前来之后便告退离去。
“鲍武、鲍富,我想先将你二人调回庄内。徐文向会在装备帮助训练一直类似陷阵队的护卫队,只是这支护卫队装备无法如同陷阵队一般精良,人数一百人,暂时由鲍武你统领,这段时间你就好好跟着徐文向争取多学一些东西。至于鲍富你则是先跟着邓方学习骑兵马战,骑兵的这帮降卒我只能讨要400人,半数留于军中,半数交由你统领为庄中骑兵护卫队,具体的事宜之后元俭会协助你和邓方整编,所有降卒都重新整编加入我们鲍家村自家兄弟一起整编维新护卫队,切记!不可相弃降卒。”林铤先是交代鲍武与鲍富的任务。
鲍武与鲍富拱手一礼领命。
“你二人先去安排吧,事出紧急,就辛苦你二人了。”林铤随即又说道。
待鲍武、鲍富二人离开后,林铤又对着邓方道:“孔山,我可以相信你吗?”
邓方被林铤突如其来的一问给吓到了,连忙跪下俯首道:“小人是真心归降的,将军如不信小人大可让人将小人处置了。”
“你有表字,想必也不是寻常百姓出身吧?”林铤又试探问道。
“小人因家道中落不得已唯有投军,辗转之下才进入长沙军中为士卒后因功得伍长一职。小人自有有学习骑射武艺、兵法韬略也曾读书识字,还请将军明鉴。”邓方俯首贴地不起惶恐的回道。
“孔山,莫要担忧,我并未想对你不利。汝只需如实回答即可,我可以信任你吗?”林铤再次问道。
邓方听完林铤所说的话便思量起来,思考了一会儿便抬起头眼神坚定的看向林铤道:“将军之前招募我等长沙军俘虏并未苛待于我等,后将我们编入军中或者护卫队亦是交代不可欺辱于我等,我等降卒的弟兄皆感念将军之仁德。邓方在长沙军中多时才得区区一小伍长,而将军一见邓方便任命为什长,邓方志不在小小的一什一队之间。但将军初见即可信任邓方,邓方又如何能做不让将军信任之举呢?”
林铤追问道:“那我让你暂时离开军中,你可有怨言?”
“将军让邓方去做什么自有将军的道理,邓方尊命行事!”邓方坚定的回答。
“好!孔山如今可愿直接拜入我麾下?”林铤很满意邓方的态度道。
“将军指的是………………………”邓方有点不太明白林铤的意思,自己难道不是已经在林铤麾下了吗?
“你现在只是桂阳军中的什长,严格上说不完全属于我的麾下。”林铤看邓方不太明白便再次点拨邓方道。
邓方恍然大悟道:“属下自是愿意!属下邓方拜见主公!”
说完邓方再次下跪俯首下拜,林铤连忙起身双手将邓方扶起。
“元俭、仲达都是自己人,外人面前切莫唤我“主公”,切记!”随后林铤又嘱咐道。
“元俭你现在伤势未愈,我想你借养伤之名暂时离开军中一段时间,你与孔山先在庄内训练护卫队,战马优先给护卫队挑选。随后你与孔山和鲍武去郴县附近的山中寻一地势险要且有水源之地,需要囤积粮草物资等,之后再将部分工坊迁过去,建造要求按照要塞的标准。此地将作为我们的暗手,唯有交予你们我才放心!”林铤郑重的对二人说道。
【三国时期一营的兵力规模缺乏统一标准?,根据魏、蜀、吴不同政权及史料记载,存在5000人、2000人、1000人等多种说法,实际编制受战争需求和将领权限影响较大。??{三国时期“营”级编制的复杂性}三国时期军事制度沿袭东汉部曲制,但各政权因战争需求、兵源结构和将领权限差异,导致“营”级单位人数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标准编制理论?]东汉《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五部为营”,若按每部1000人计算,一营应为5000人。??[?实际战争中的缩编?]曹操麾下精锐部队如“虎豹营”仅千人规模,高顺“陷阵营”更仅有700余人,反映战时特殊编组的灵活性。???政权差异?:[?曹魏?]中央禁军沿用东汉“大将军营”编制,一营分五部共2000人(每部400人);??[?蜀汉?]整合少数民族部队后,“无当飞军”等精锐营级单位约2000人;??[?东吴?]水军主力“楼船营”常达3000-5000人,陆战部队如“解烦营”则多为2000人。??{史料记载的差异与原因}[?制度演变?]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募兵制盛行导致诸侯可自行扩编。如孙策一军下辖六校(每校约2000人),实际总兵力达人,远超传统编制。??[?术语混用?]“军”“校”“营”常被混用,如《三国志》记载徐晃“十二营”兵力约1.2万,推算每营仅1000人。??[?特殊部队命名?]独立作战单位无论规模大小均可称“营”,如谢誉“白波营”仅数百人,与理论编制形成反差。??{权威研究观点}现代学者苏沉船通过分析《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指出:汉末三国时期一营常见规模为800-2000人,5000人整编营仅存在于制度层面,实际作战中因兵力损耗和特殊任务需求,多采用弹性编制】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风起荆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