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府书房内,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着各类典籍,屋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冯渊将最后一本四书集注看完后重新放回书架。
这五日来,他凭借着过目不忘的特殊技能和高达一百点的智力值,将书房内所有与科考有关的书籍尽数记在心中。哪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篇章也记得一字不差。
他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兴奋,迫不及待的想要在考场上一试身手。
然而想到乡试考生必须要返回原籍参考的规则,冯渊就皱起了眉头。金陵与京城之间路途遥远,这往返一次至少也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实在是耗时耗力,太过辛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两日冯渊经过打听,得到一条消息,国子监的监生可以不必返回原籍,就可以直接在京参加科考。这正合他的心意,当即决定运作一番,想办法进入国子监。
但是如何才能进入国子监呢?
他突然想起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曾经担任国子监祭酒,应该对如何进入国子监比较了解,或许能够找他来提供一些帮助。想到这里,他决定去找李纨问问情况。
自从冯渊来到京城以后,他就不曾见过这位孀居的李纨,只是听说她是贾宝玉兄长贾珠的妻子。自从贾珠不明原因的去世后,李纨就开始守着五岁的儿子贾兰,过着孀居守寡的生活。
由于男女大妨,他不方便单独去找李纨,便打算先去找黛玉,让黛玉陪着自己一同前去拜访李纨。
来到荣国府的大门口,守门的家丁都知道他是黛玉的未婚夫,因此连忙请他进去,丝毫不敢怠慢。
穿过几重院落,冯渊轻车熟路的来到了黛玉所居的碧纱厨。屋内燃烧着炭火,暖意融融,黛玉正倚在软榻上,手里拿着一本书静静的看着。
见冯渊进来,黛玉放下手中的书卷,浅笑着问:“今日,你怎么有空来见我了?”
冯渊叹了口气,无奈的说:“我听说乡试必须回金陵原籍参加,这从金陵老家往返一次只怕最少也要两个月,实在有所不便。听说国子监的考生可以直接在京城参加乡试,我便想打听打听。”
黛玉问道:“哦,你是想要进入国子监?”
冯渊微微颔首:“不错,我听说表嫂李氏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便想去请教一二,或许能寻到一些门路。只是我一个男子,贸然登门拜访寡居的表嫂,恐惹人口舌。便想请林妹妹陪我同去,如何?”
黛玉爽快的答应道:“好啊,既然你想去,那咱们便一起去看看。”
于是,冯渊和黛玉两人,一前一后的出了碧纱厨,穿过几重院落,绕过几处回廊,不多时便来到了李纨所居的院落。此处离王夫人的居所仅一墙之隔,看起来并不富丽堂皇,反而透着一股简朴清幽之感。
冯渊跟在黛玉身后,刚走进院中,便看到一位身着素净衣裙的女子。只见她身形婀娜,眉清目秀,虽不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丽脱俗之气。正是李纨。她身旁跟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童,粉雕玉琢,十分可爱,正是她的独子贾兰。
李纨的身后,还侍立着两名丫鬟,一个身着碧色衣裙,眉目灵动,另一人则穿着月白色的衫子,气质沉稳,正是她的贴身丫鬟碧月和素云。
冯渊知道,自从李纨的丈夫贾珠不明原因的去世后,她便一直孀居在家,不喜与人交往。所以冯渊来京已经许久,两人却一直未曾谋面。
他立即调出系统面板,查看李纨的属性:
李纨:等级:金钗正册,智力:81,颜值:85,身份:贾珠之妻,贾兰之母,好感度:10。
黛玉行至李纨面前,敛衽一礼,声音柔和:“表嫂,近来可好?”
李纨见是黛玉,当即敛衽还礼,语声轻缓的说:“是林妹妹啊,快请进。这位想必就是你的未婚夫冯公子吧?果然是一表人才。”
冯渊拱手行礼:“大奶奶,今日登门叨扰,还望海涵。”
李纨见冯渊谦逊有礼,心中增添了几分好感:“二位不必客气,快请进去吧。”
她举止间带着几分世家闺秀的从容,引着二人来到客厅。厅内陈设简洁雅致,一几一案,一桌一椅,都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处处透露着女主人的用心和品味。
李纨素手轻抬:“二位请坐。”又转头吩咐一旁的丫鬟碧月:“碧月,快去准备茶点。”
碧月答应了一声,步履轻盈的退了下去。
待二人落座,李纨望向冯渊,语气温和的说:“不知冯公子找我有何事?”
冯渊开门见山的说:“实不相瞒,学生乃金陵人士,要想参加明年的乡试就要按规矩返回金陵原籍,只是这一来一回,舟车劳顿,需耗费两月之久。听闻国子监的监生,无论原籍在何地,都可在京城应考,于是小生便想讨一个监生的名额。免受奔波之苦。”
李纨听完冯渊的叙述,脸上露出了一丝为难之色,有些歉意的说:“冯公子,此事恐怕有些难办。我一个妇道人家,平日里只知道相夫教子,哪里懂什么科举之事。”
冯渊的脸上却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大奶奶不必过谦,虽然夫人不熟悉科举之事,但小生听闻令尊大人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多年,想必对其中的门道十分清楚,若是夫人能够从中引荐一二,小生定当感激不尽。”
李纨叹了口气:“我父亲确实以前曾是国子监祭酒,但如今已告老还乡,不再担任朝中官职了。不过公子若是真想询问,我可修书一封,公子带去询问家父便是。”
冯渊听闻李纨愿意修书引荐,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起身行礼:“如此,那就多谢夫人了,小生感激不尽!”
李纨当即修书一封,先向父亲表示问候,然后请父亲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给予冯渊帮助。写完之后,装入信封,交给冯渊。
冯渊拿着李纨的亲笔书信,向黛玉和李纨告辞,来到了荣国府大门口,上了府里的马车。
此时驾车的已经不再是倪二,而是倪二新培养的一名车夫名叫刘三,是一个身材敦实、面容憨厚的汉子。
马车不久便来到了李府的大门前,冯渊走上前去对守门的家丁拱手一礼:“小哥你好,还请通报一声,就说金陵秀才冯渊携大小姐的家书前来求见李老爷。”
门房听说是大小姐的家书,不敢怠慢,连忙进去通报。不久之后,门房走了出来,恭敬的说:“冯公子,老爷请您进去。”
冯渊心中一喜,连忙跟随门房走进了李府。穿过几道院落,绕过假山池塘,冯渊来到了一间古朴典雅的厅堂前。
在院中,冯渊还看到了两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她们身穿淡雅的衣裙,容貌清秀,气质温婉,正是李纨的两位堂妹李纹和李绮。
她们正好奇的打量着冯渊,眼中充满了探究。
冯渊向她们回以一笑,然后走进了一座古朴的书房,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正端坐在太师椅上,正是李守中。
冯渊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向李守中恭敬的行礼:“金陵秀才冯渊,见过老大人。这是令嫒给您的家书,请您过目。”说着,从怀中取出李纨的书信,双手呈给李守中。
李守中接过书信,示意冯渊落座,又吩咐下人奉上香茗。这才拆开书信仔细观瞧。瞧了一会儿,李守中放下手中的书信,询问道:“听小女说,冯公子此来,可是为了进入国子监?”
冯渊带着几分期待说道:“正是,只是学生不知如何才能进入国子监,还请老先生指点一二。”
李守中捋了捋胡须:“这国子监乃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基地,想要进入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
冯渊拱手一礼:“还望老先生详细给小生介绍一下。”
李守中点了点头,侃侃而谈:“第一,家中有五品以上官员的直系长辈。”
冯渊摇了摇头:“学生父母早已双亡,何来的官家身份。”
李守中接着说:“第二,必须是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优秀生员。”
冯渊又摇了摇头:“学生院试也只考了第一百三十七名,几乎是垫底的存在。”
李守中再次道:“第三,为国捐躯的将士遗孤。”
冯渊再次摇了摇头:“学生祖宗三代没有一个当兵的,何来烈士遗孤。”
李守中听到这里,不由的叹了口气:“那就只有最后一个办法了,这第四便是花钱捐一个监生。不知公子家中资财如何?”
冯渊听到这里不由的面露喜色:“学生家中资财尚算丰厚,不知捐一个监生需要多少银两?”
李守中略一思索,说道:“冯公子,这不同时期,捐监的银两数目也有所不同。据老夫所知,现今捐出一个监生名额,恐怕不会低于一千两白银,公子可能拿的出这笔银子?”
冯渊听罢,不仅没有丝毫为难之色,反而欣喜的笑了。如今他空间中的财物已达数十万两之巨,自然不会在意这一千两,当即胸有成竹的说:“老先生放心,这点儿银子,学生还是拿得出来的。”
李守中看着他如此高兴的样子,于心不忍的劝说:“公子有所不知,这捐出来的监生,虽然听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虚名罢了,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将来即便做了官,也不会受到重用,年轻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好。”
顿了顿,继续说:“老夫知道你往返金陵城,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但也不过是受两三个月的苦罢了。若是公子执意要捐监,即便入了国子监,恐怕也会因为出身不正而被人轻视,毁了一辈子的前程啊!”
冯渊听了李守中如此语重心长的劝解,心中顿时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他只想着捐钱进入国子监,却忽略了其中的弊端,如今被李守中一言点醒,这才明白自己差点铸成大错。
当即连忙说道:“学生明白了,这一千两银子虽然拿出来容易,但是捐钱拿到的监生,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一辈子都会被打上非正途出身的烙印,恐怕很难得到官场的重用。”
李守中见冯渊听进了自己的劝告,心中甚是欣慰,哈哈笑道:“公子果然聪明,一点就透,这做人还是要走正道的好,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若是想要投机取巧,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冯渊当即向李守中深深一拜,感激的说:“多谢老先生指教,学生差点误入歧途,若非老先生及时提醒,恐怕就要后悔终生了。”
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时事,李守中感觉冯渊见识渊博,谈吐不凡,绝非池中之物,对他颇为赞赏。
冯渊见时间不早了,便起身告辞离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红楼收金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