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云市,溪云谷的茶园绿意盎然。林静云站在新修的观光平台上,望着连绵起伏的茶山。周烈送来的简报显示,省文旅厅即将推出《茶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方案》,这份文件将为青云市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通知相关部门,九点召开茶旅融合发展专题会议。林静云对秘书吩咐道。她注意到文件中将青云市列为重点培育示范区,这意味着新的机遇,也预示着资源分配格局将发生变化。
会议室里,空调送出清凉的风,但气氛却异常热烈。李国华提前到场,正与分管文旅的副市长低声交谈。这次省里的支持力度很大,见林静云进来,他笑着抬头,听说配套资金就有两个亿。
资金重要,但规划更要前瞻。林静云从容落座,溪云谷的茶旅基础已经打下,我们要借此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她翻开笔记本,我建议成立茶旅融合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这时办公室送来急件:省文旅厅征求对《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截止日期就在三天后。文件明确提到支持茶文化体验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但具体实施路径尚未明确。
时间很紧啊。李国华扶了扶眼镜,我建议重点争取资金和项目。
项目要争,但更要注重可持续性。林静云沉稳回应,请文旅局先调研摸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茶旅规划的初步构想
会后,林静云直接赶往溪云谷。王老伯正在茶文化体验馆指导游客体验制茶。林书记,您看这几天游客量明显增加,老人兴奋地指着体验馆,周末都要提前预约才行。
茶旅融合要惠及每个茶农。林静云借查看体验馆的机会,对镇党委书记交代,省里可能有新政策,要做好项目储备。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返程途中,周烈汇报:李国华的秘书近期频繁接触某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而该公司因过度开发在其他景区曾引发争议。
三天后的意见征求会上,矛盾显现。政研室提交的方案侧重快速上项目,而文旅局则强调要注重生态保护。李国华支持前者,林静云却更看重后者。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林静云列举溪云谷的经验,我们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这时办公室送来省委的补充说明:将建立茶旅融合项目库,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这个规定,让与会人员纷纷侧目。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但暗流仍在涌动。周烈发现,那家旅游公司正在游说省里,试图将溪云谷项目列为特事特办。更棘手的是,有消息称该公司与境外资本有联系。
林静云果断出手:让环保局制定严格的生态红线,同时邀请专家进行环评。她还特意走访了几家民宿经营户,听取他们对适度开发的建议。
一周后,林静云带着方案前往省城。在全省茶旅融合推进会上,她用溪云谷的实际案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让茶旅融合成为绿色发展典范。
她的发言引起省环保厅同志的共鸣。但就在返回途中,周烈发来消息:那家旅游公司正在散布溪云谷接待能力不足的言论。
林静云立即改变行程,直接前往在建的茶旅综合体。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公布我们的详细规划。她冷静部署,用事实说话。
更复杂的情况接踵而至。省里派来检查组,带队副组长的履历显示,他曾与那家旅游公司有过合作。检查组到达后,重点检查环保措施,提出了许多尖锐问题。
欢迎检查组全程参与我们的环保演练。林静云在汇报会上表态。她特意安排了茶农代表参与座谈。
王老伯在座谈时激动地说:我们的茶园一直坚持生态种植,每一片茶叶都是绿色的。老人朴实的话语,比任何汇报都更有说服力。
但李国华也在行动。他组织了一场企业家座谈会,受邀的都是与那家旅游公司有关联的企业。会上,有人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度保护影响发展的担忧。
突破与进展
调研结束前的反馈会上,带队副组长的总结意味深长:青云市在茶旅融合中有基础、有潜力,但要注意防范生态风险。
林静云沉着回应:感谢指导,我们一定坚持生态优先。她顺势提出请求,希望省里在生态补偿上给予支持。
检查组离开后,省委的政策文件正式下发。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增加了生态保护的内容。这个变化让林静云感到欣慰。
李国华在常委会上主动提出:要成立茶旅融合领导小组。他建议自己担任组长。
领导小组要实行专家咨询机制。林静云从容应对,我建议聘请生态专家担任顾问。
她的提议获得支持,李国华的计划再次落空。
盛夏时节,溪云谷迎来茶旅旺季。王老伯算了一笔账:今年茶旅综合收入预计增加五成。但与此同时,环保压力也随之增大。
林静云站在指挥中心大屏前,冷静部署应对。周烈送来简报:省委书记在全省茶旅融合大会上肯定了青云市的探索。
但她知道,挑战从未停止。那家旅游公司最近频繁接触境外机构,而生态保护的难度也在加大。
要主动公开,接受监督。林静云在深夜的办公室里沉思。她让办公室准备完整的项目资料,同时请权威机构进行生态认证。
立秋这天,她再访溪云谷。王老伯指着新修的生态步道说:这条路既方便了游客,又保护了茶园。林静云望着远山,轻声说:绿色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但就在她准备离开时,周烈发来消息:国家文旅部门通报,有境外势力试图窃取茶旅融合数据。调查显示,那家旅游公司确实存在违规行为。
这场围绕茶旅融合的较量,已经超出了旅游开发的范畴,进入了国家安全的层面。林静云知道,她必须更加谨慎,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防范各种风险。
创新突破与未来展望
随着茶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林静云开始思考更长远的规划。她注意到,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必须打造更具深度的体验项目。
我们要让游客不仅来看茶,还要来品茶、学茶、爱茶。林静云在专题会上提出,下一步要开发茶文化研学路线,让茶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她让文旅局联合高校,共同设计茶文化体验课程,邀请游客参与茶叶采摘、制作全过程。同时推出茶山民宿项目,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茶农生活。
这些创新举措很快见到成效。周末的溪云谷,随处可见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团队,民宿入住率持续攀升。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开设茶艺工作室、创办茶文化创意店铺。
但李国华却在此时提出异议:这些项目投入太大,见效太慢,不如多建几个酒店。他建议引进大型酒店集团,快速提升接待能力。
旅游开发不能急功近利。林静云坚决反对,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不是短期效应。她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用数据说明体验式旅游的长期价值。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中秋假期。溪云谷举办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单日接待量突破万人次。更重要的是,游客人均消费比传统景区高出三成,带动效应明显。
王老伯在文化节上激动地说:现在不仅茶叶卖得好,连我家闲置的房子都改成了民宿,一年能多收入十多万。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客流量的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部分区域出现了垃圾处理难题。林静云立即部署整改:一方面增加环保设施,另一方面推出绿色旅游倡议,引导游客文明出行。
更复杂的是利益分配问题。个别企业试图垄断优质资源,排挤本地茶农。林静云果断出手,制定《茶旅融合利益共享机制》,明确规定本地茶农享有优先参与权。
发展成果要惠及每一位村民。她在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这一举措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支持,也为茶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冬季的临近,茶旅融合进入淡季。但林静云却看到了新的机遇:淡季正是提升内涵的好时机。她推动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快基础设施改造,为来年旺季做准备。
站在年终总结会的讲台上,林静云望着台下期待的目光,坚定地说:茶旅融合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要让溪云谷的茶香飘得更远,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着静谧的茶山。但在冰雪之下,新的生机正在孕育,等待春天来临,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茶韵青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