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基地的烈日下,穆罕默德正带领着族人安装最后一块太阳能板。银色的光伏板在沙漠中绵延数公里,像一片巨大的金属湖泊,阳光照射在板面上,转化成的电流通过电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储能站。当林野带着联盟支援队的车辆驶入基地时,穆罕默德快步迎了上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欢迎来到撒哈拉!你们带来的自动化灌溉设备,终于能让这片沙漠长出庄稼了!”
此次林野前来,不仅带来了亚马逊基地研发的自动化灌溉系统,还带来了小米和阿里——这两个孩子在自动化种植园的建设中表现出色,穆罕默德特意邀请他们来指导沙漠种植技术。“沙漠的昼夜温差大,土壤保水性差,普通的灌溉系统肯定不行。”小米刚下车,就拿着便携检测仪冲向基地附近的沙地,阿里则打开笔记本,快速记录着检测数据,两人的认真模样让穆罕默德连连点头。
接下来的三天,支援队和撒哈拉族人一起,在太阳能电站附近开辟出一片试验田。林野和穆罕默德负责搭建光伏提水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驱动水泵,将地下深处的淡水抽到地面;小米和阿里则根据沙地的特性,调整自动化灌溉的参数,将灌溉频率从每小时一次改为每两小时一次,同时在土壤表层覆盖一层秸秆,减少水分蒸发;阿夏则带着女人们,在试验田周围种植耐旱的沙棘,形成防风固沙的屏障。
试验田的第一茬作物选择了耐旱的小麦和玉米。当自动化播种机在沙地上划出整齐的播种沟,将种子精准地埋入土壤时,撒哈拉的孩子们围在旁边,眼中满是好奇。“这些机器真的能让沙漠长出粮食吗?”一个名叫卡玛的小女孩拉着小米的衣角问道。小米蹲下身,指着远处的太阳能板说:“你看,那些板子能把阳光变成电,电又能把水抽到田里,只要我们好好照顾这些种子,它们就会慢慢长大,结出麦穗。”
然而,沙漠的考验远比想象中严峻。播种后的第五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了试验田。狂风卷起的黄沙像刀子一样刮在光伏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试验田的秸秆覆盖层被吹得无影无踪,刚发芽的幼苗暴露在风沙中,显得格外脆弱。
“快!用防水布盖住幼苗!”林野大喊,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大牛和几个年轻族人冒着风沙,将巨大的防水布铺在试验田上;阿夏和穆罕默德则加固光伏板的支架,防止板子被狂风掀翻;小米和阿里则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吹进播种沟里的黄沙清理出来。
沙尘暴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当风终于停了下来时,众人都成了“土人”,脸上和衣服上布满了黄沙。林野掀开防水布,心中一紧——大部分幼苗都被风沙打弯了腰,只有少数几株还保持着直立。“别灰心,我们还有机会。”他拍了拍小米的肩膀,“立刻启动智能灌溉系统,给幼苗补充水分,再在土壤表层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既能保水,又能防止风沙。”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更加用心地照料试验田。小米和阿里几乎住在了田边的临时帐篷里,每隔一小时就用检测仪检查一次土壤湿度和幼苗生长情况;穆罕默德则调整了光伏提水系统的功率,确保灌溉用水充足;林野则根据方舟数据库的资料,调配出一种特殊的营养液,定期喷洒在幼苗上,促进幼苗生长。
半个月后,试验田终于迎来了转机——被风沙打弯的幼苗重新挺直了腰杆,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玉米苗甚至长出了细小的气根。当卡玛和其他孩子看到这一幕时,兴奋地在田边欢呼起来,他们从未想过,在这片只有黄沙的土地上,竟然真的能长出绿色的植物。
又过了一个月,试验田的小麦开始抽穗,玉米也长出了饱满的果穗。自动化收割机在田地里穿梭,将成熟的作物收割下来,称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一亩地的小麦产量竟然达到了三百公斤,远超预期。“我们成功了!”穆罕默德激动地抱住林野,“有了光伏提水和自动化种植技术,我们就能把撒哈拉变成绿洲,让更多人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丰收的消息通过联盟通讯网络传遍了六个基地,各基地纷纷表示要学习撒哈拉的经验。阿尔卑斯基地计划在山脉脚下的草原上建立光伏牧场,利用太阳能为牲畜提供温水;大洋洲基地则打算在沿海的沙漠地区建设光伏海水淡化站,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离开撒哈拉的前一天,林野站在试验田边,看着夕阳下的光伏板和绿油油的庄稼,心中满是感慨。从昆仑山脉的冰原,到亚马逊的雨林,再到撒哈拉的沙漠,人类文明的火种正在不同的土地上燃烧,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但只要联盟团结一心,只要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就一定能在这片烬土上,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