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近东部“海洋经济”试点据点时,林野首先闻到了空气中的咸湿气息——远处的海湾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旧世界留下的码头断壁上爬满海藻,几艘简陋的木船停靠在滩涂边,渔民们正弯腰捡拾退潮后留下的贝类,身影在海天交界处拉得很长。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渔老大张叔快步迎上来,他穿着防水胶鞋,裤脚沾满海泥,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海图,“我们祖祖辈辈靠海吃海,可现在码头坏了、船也旧了,海水又不能直接用,想扩大养殖都没办法。联盟说要搞海洋经济,我们都盼着能有条新路子!”
跟着张叔走进据点,林野才发现向海发展的核心困境——简陋的渔棚里堆着少量晒干的鱼干,苍蝇在周围嗡嗡打转;临时搭建的养殖池用塑料布围成,海水渗漏严重,池里的虾苗存活率不足三成;村民们用木桶从海里挑水,再放在太阳下晒,试图淡化海水,却只能得到少量浑浊的淡水;旧码头的钢筋裸露在外,随时有坍塌的风险,根本无法停靠稍大的船只。
“我们要走‘修复+开发’的路子,让这片蓝海真正成为‘富民海’。”林野指着海湾,“第一步修复码头、建设防波堤,解决船只停靠和养殖安全问题;第二步搭建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满足生活和养殖用水需求;第三步发展‘养殖+旅游’模式,既扩大海产品产量,又吸引游客体验渔家生活,实现‘一海双收’。”
老吴立刻拿出码头修复方案:“我们用耐腐蚀的特种钢材加固旧码头,再新建一座小型货运码头,方便海产品运输;防波堤采用‘石笼+混凝土’结构,既能抵御海浪冲击,又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实现生态与防护双赢。”他还从背包里拿出海水淡化设备图纸,“这套太阳能淡化设备每天能处理50吨海水,产出的淡水符合饮用水和养殖用水标准,完全能满足据点需求。”
苏晓则关注“海洋健康”保障:“我来建设渔家医疗站,配备治疗海鲜过敏、晒伤、风湿的药品;同时编写‘海洋安全手册’,教渔民识别有毒海洋生物、应对海上突发天气,还会定期检测海产品质量,确保食用安全。”她还计划在据点周边种植红树林,“红树林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净化海水,还能为鱼虾提供栖息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的‘天然屏障’。”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我们建设标准化海水养殖池,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用虾的排泄物养鱼、鱼的排泄物养海藻,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再搭建渔家民宿和海鲜餐厅,民宿采用太阳能供暖,餐厅的食材直接来自养殖池,让游客体验‘从海到桌’的新鲜。”
当天下午,建设工作就在海边启动。阿凯带着渔民平整养殖池地基,虽然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脚下的滩涂又软又滑,但大家干劲十足,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林野和老吴则忙着安装海水淡化设备,当第一股清澈的淡水从出水口流出时,渔民们纷纷围过来品尝,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苏晓的医疗站里,渔民们正排队测量血压,手里拿着刚领到的“海洋安全手册”,认真地听着讲解。
接下来的日子,海湾渐渐焕发出“蓝色活力”——标准化养殖池里的虾苗存活率提升到了八成,渔民们每天都能收获新鲜的对虾;修复后的码头迎来了第一艘联盟贸易船,刚捕捞的海鲜当天就能运往内陆据点;红树林幼苗在海边扎下根,嫩绿的枝叶在海风中摇曳;渔家民宿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大家跟着渔民出海捕鱼、体验赶海乐趣,晚上围坐在海边,吃着刚烤好的海鲜,听着海浪声聊天,格外惬意。
张叔拿着刚收到的海鲜货款,激动地对林野说:“以前我们一年的收入,现在一个月就能赚到!这蓝海真成了我们的‘聚宝盆’!”他还组织渔民成立了“海洋合作社”,统一管理养殖、捕捞和旅游服务,让大家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离开那天,海湾的码头上停满了渔船,养殖池里的对虾欢快地游动,红树林边有游客在拍照留念,渔家民宿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炊烟。张叔和渔民们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箱刚捕捞的对虾和几瓶自制的海鲜酱:“这是我们蓝海的‘宝贝’,感谢联盟让我们靠海能吃海、靠海能致富,以后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这片海,让它永远造福子孙后代!”
装甲车驶离海洋经济据点时,林野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海湾泛着金色的光芒,渔民们还在海边忙碌,游客们在沙滩上嬉戏,红树林的枝叶在海风中轻轻摆动,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他知道,这里的“蓝色资源”已经变成了“富民资本”,向海而生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选择,而是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未来,会有更多海洋据点崛起,让联盟的文明版图延伸到更广阔的蓝海。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阿凯握着方向盘,笑着问。林野打开联盟地图,指了指南部的一个“跨境文化枢纽”据点:“那里是联盟与多个外部部落的文化交流中心,需要我们帮忙建设‘文化共享平台’,既展示联盟文明成果,又吸收外部优秀文化,让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
苏晓从背包里拿出“跨境文化健康手册”:“我来为枢纽建设多语种医疗服务站,配备懂部落语言的医护人员,既提供医疗服务,又通过健康交流增进彼此信任;同时开展‘传统医药互学’活动,让联盟的现代医疗与部落的传统医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老吴则拿出“文化设施方案”:“我们建设‘文明互鉴馆’,用全息投影展示联盟与部落的文化特色;搭建‘数字文化库’,收录双方的传统故事、音乐、技艺,方便大家查阅学习;再建设‘手工艺工坊’,让联盟工匠与部落艺人一起创作,打造融合双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装甲车在沿海公路上行驶,海风拂过车身,带着淡淡的咸湿气息。林野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联盟各基地的消息——海洋经济据点的对虾在联盟贸易中供不应求,冰雪据点的草莓酱又推出了新口味,生态移民新村的沙棘种植技术开始向外部部落推广,每一个消息都让人振奋。
“你听,”苏晓指着收音机,眼里闪着微光,“从陆地到海洋,从内部发展到跨境交流,我们的文明正在不断拓展边界,在与自然、与不同族群的互动中,变得更加包容、更加丰富。”林野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海鲜酱瓶——瓶里的酱料咸鲜浓郁,是向海而生的见证,也是联盟“多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他知道,这趟“烬土行”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坚持“向海而生、开放互鉴”,人类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让文明的火种在蓝海之上、在文化之间永远燃烧,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共生篇章。
装甲车继续前行,朝着南部“跨境文化枢纽”据点驶去。车顶上的联盟旗帜在海风里猎猎作响,像在指引着方向,也像在宣告着——蓝海扬帆,向海而生,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单一发展”走向“多元互鉴”,开启人类文明新的壮阔航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