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墙的混凝土表面还带着余温,林野的指尖划过墙体上预留的藤蔓凹槽——按照知识库的设计,这里将种上青丘部落培育的“锁沙藤”,藤蔓扎根后能牢牢固定墙体,还能顺着能源桩的能量网向外延伸,在沙海边缘织出一片绿色屏障。风启站在他身边,手里攥着一把锁沙藤种子,种子外壳泛着淡绿的光泽,是部落族人特意挑选的优良品种。
“明天一早就能播种,”风启将种子递给林野,“石木部落的人已经在墙体外侧挖好了种植沟,溪谷部落烧制的陶管也能用来引水,只要能源桩持续提供能量,不出一个月,藤蔓就能爬满半面墙。”
林野接过种子,看向远处忙碌的人群——黑石城来的流浪者正在学习搭建帐篷,石木部落的壮汉帮着加固能源桩基座,溪谷部落的妇人则在溪边清洗陶碗,孩子们追逐着飞过田埂的蝴蝶,整个新家园都充满了生机。“我们得立个规矩,”他突然开口,“现在人越来越多,各族群的习惯不同,得有个共同遵守的盟约,才能长久地走下去。”
风启眼睛一亮,立刻召集四个族群的首领,在“同心树”下召开会议。老树根提议盟约要包含“共享资源、互助共生、守护家园、传承知识”四大原则,石木部落首领石夯补充道:“还要加上‘不私占土地、不浪费粮食’,我们部落以前就因为争夺猎场和其他部落起过冲突,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新土盟约》终于定稿。第二天清晨,所有居住在新家园的人都聚集在同心树下,林野高声宣读盟约内容,四个族群的首领带头在盟约卷轴上按下手印,随后,每个人都用指尖蘸取墨汁,在卷轴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密密麻麻的手印覆盖了卷轴,像一片生长的森林,象征着所有人紧紧相连。
盟约签订后的第三天,赵虎突然带着十几个城卫队残部来到新家园。他站在防风墙外,手里举着白旗,神色复杂地看着迎接他的林野:“我知道错了,黑石城的人都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要么被沙暴卷走,要么投靠了你们。我想……求你们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加入新家园。”
林野看着赵虎身后疲惫不堪的残部,又看了看身边的风启和老树根,最终点了点头:“可以,但你要遵守《新土盟约》,如果再敢恃强凌弱,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赵虎感激地点头,带着残部加入了建设队伍。让林野意外的是,赵虎擅长管理后勤,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还制定了物资登记制度,让新家园的后勤工作变得井井有条。石夯忍不住对林野感叹:“以前只觉得他是个蛮横的城卫队,没想到还有这本事,看来人真的能改变。”
随着锁沙藤渐渐爬满防风墙,沙海边缘的风沙明显减弱,甚至有几只候鸟落在藤蔓上,在新家园停留了下来。林野和机械师们则开始研究“方舟”的最后一项功能——知识库提到,“方舟”的生命维持系统能与“大地之心”联动,在新家园建立“能量循环网”,让土壤永远保持肥沃,水源永远清澈。
启动能量循环网需要将“大地之心”重新嵌入“方舟”的核心舱,还要各族群的“守护信物”作为钥匙——青丘部落的木牌、石木部落的石符、溪谷部落的陶片,还有流浪者们的金属牌。当四件信物同时放在核心舱的凹槽里时,“方舟”突然发出一阵耀眼的蓝光,能量顺着地下管道蔓延到新家园的每个角落,田埂上的小麦长得更加茁壮,溪边的野花绽放出更鲜艳的颜色,连森林里的树木都像是拔高了几分。
这天傍晚,林野坐在“方舟”的驾驶舱里,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老树根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用兽皮装订的册子,上面记录着新家园的点点滴滴:从矿道启航的日子,穿越死亡沙海的艰险,种植第一颗种子的期待,签订盟约的庄严……“这是‘新土纪年’的第一卷,”老树根将册子递给林野,“以后,我们要把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记下来,传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怎么在这片土地上重建文明的。”
林野接过册子,指尖轻轻抚摸着粗糙的兽皮封面,突然想起了老陈。如果老陈能看到现在的新家园,看到防风墙外的绿色藤蔓,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一定会很开心吧。他走出驾驶舱,看到阿雅正和部落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方舟”和锁沙藤,在夕阳下飞得很高很高。
风启走过来,拍了拍林野的肩膀:“祖先说,‘文明不是一座孤岛,是无数人用双手搭建的桥梁’。现在,我们终于搭建起了这座桥。”
林野点点头,看向远方——防风墙外,锁沙藤还在向外延伸,似乎要将绿色铺满沙海;新家园里,越来越多的帐篷变成了坚固的木屋,田地里的作物丰收在即,知识库的知识被编成课本,教给每一个孩子。他知道,文明的重建之路还很长,可能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只要所有人都遵守盟约,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芒洒在同心树上,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新家园的故事。林野握紧手里的“新土纪念”,心里充满了坚定——他会带着所有人,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燃烧,让新家园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