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红星水库洒下斑驳金光。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预选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市三十多所中学的参赛队伍沿着湖岸排开,像一支支整装待发的舰队。
紧张吗?莉莉调整着展台上的海报,小声问陈遇。
陈遇检查着碳纤维监测装置的最后一个接口:有点。但更多是兴奋。
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参加省级比赛,展台上基于光学监测的碳纤维预氧化控制系统的标牌格外醒目。
不远处,王小虎正手忙脚乱地调试智能渔具管理系统,孙宇在核对数据图表,张伟则在做最后的程序测试。毛蛋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各个展位之间,像个战地记者般实时传递情报:
实验中学做了人工智能钓鱼预测系统!
一中弄了个太阳能自动投饵船!
还有个学校在做声纳探鱼器!
比赛哨声响起,评委们沿着湖岸开始巡视。当来到306宿舍的展位时,几位专家立刻被碳纤维监测装置吸引。
中学生做碳纤维研究?一位白发评委推推眼镜,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陈遇深吸一口气,开始演示:我们通过光学监测预氧化过程,动态调整温度曲线......
孙宇配合着展示数据图表: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使纤维取向度提高23%。
张伟调出实时模拟程序:这是基于热力学方程建立的预测模型。
评委们交换着惊讶的眼神。突然,一个尖锐的声音插进来:请问你们考虑过成本问题吗?
提问的是个戴金丝眼镜的评委:这套系统造价多少?什么时候能投入实用?
王小虎顿时语塞,陈遇却从容应答:目前是实验阶段,但我们正在开发简化版本。更重要的是,他指着装置,这项技术解决的是卡脖子问题。
中午休赛时,风云突变。组委会突然宣布增加实操环节:各队要用自己的系统现场钓鱼并收集数据!
这不公平!王小虎跳起来,我们做的是材料研究,不是钓鱼工具!
张伟已经打开电脑:等等......我们的监测系统可以改装成浮漂信号分析仪!
孙宇立即计算可行性:需要调整光学传感器的焦距和采样频率......
整个午休时间,306宿舍全员投入改装。其他队伍都在整理渔具,只有他们在疯狂调试设备。毛蛋从技校借来工具,莉莉帮忙翻译英文说明书,连裁判都好奇地过来围观。
下午的实操环节开始。其他队伍的自动钓竿、智能饵料纷纷亮相,而陈遇他们只搬来那个看起来像显微镜的装置。
他们要用实验室设备钓鱼?观众席响起窃窃私语。
陈遇不慌不忙地将传感器对准浮漂:我们监测的不是鱼,是鱼吃饵时浮漂的微小运动。
奇迹发生了!当其他队伍还在凭经验调漂时,张伟的电脑已经生成出精确的浮漂运动图谱:现在水深2.3米,建议调5钓3!
孙宇看着数据流:检测到轻微走水,建议加大铅重0.2克!
更神奇的是,系统居然能通过浮漂振动模式判断鱼种:当前鱼口轻滑,疑似鲫鱼,建议改用拉饵!
裁判们纷纷围过来观看。一条半斤重的鲫鱼上钩时,电脑同步显示出了完整的吃饵曲线图!
这哪是钓鱼,一位裁判惊叹,这是在解构钓鱼啊!
然而比赛结束前半小时,意外发生——暴雨突至!大部分电子设备纷纷失灵,只有306宿舍的设备还在正常工作。
防水外壳立功了!王小虎欢呼。这是他们用废旧鱼竿改造的外壳。
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暴雨导致水位上涨,鱼情突变!
重新计算参数!陈遇喊道,水温下降2度,流速增加0.3米秒!
张伟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正在更新算法......
孙宇盯着传感器数据:建议改用腥香型饵料,调7钓5!
最后十分钟,当其他队伍都在手忙脚乱时,他们的系统依然在精准指导:现在抛竿角度偏左15度,力度减轻20%......
终场哨响时,陈遇的鱼护里装着五条鲫鱼,全部是在暴雨中最难钓获的。
颁奖典礼上,当听到特等奖:市一中碳纤维项目组时,五个少年愣在原地。
获奖理由是,评委组长宣读评语,将前沿材料研究与传统钓鱼技艺结合,展现了跨学科创新的无限可能。
更让人惊喜的是,省材料研究所当场表示要资助项目后续研究!刘教授握着陈遇的手:你们打开了新思路!也许从应用端反推基础研究,正是破题之道!
回程的大巴上,奖杯在少年们手中传递。王小虎突然说:其实最开心的不是获奖。
是什么?众人问。
是暴雨来时,我们在一起解决问题。他认真地说,就像刘教授说的,科研不是单打独斗。
陈遇望着窗外的夕阳,想起前世独自钓鱼的无数个日夜。那时他总抱怨鱼不好钓,却从未想过可以这样钓鱼——不是人与鱼的对抗,而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人与人的协作。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今日方知,所谓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脚踏实地解决真问题。潮头竞渡,需要的不是一叶孤舟,而是千帆共进。
月光洒在窗台上,照着那座金色的奖杯。远处红星水库的波光依稀可见,仿佛在诉说一个道理:真正的创新浪潮,从来都是百川归海,万舸争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钓人生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