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的官道上,一列肃穆的仪仗正缓缓前行。最前方是手持旌旗的辽军士兵,黑色的“隋”字大旗在风中舒展,紧随其后的是两辆装饰华贵的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声响——车内坐着的,正是大隋的隋帝与萧太后。
马车行至洛阳城门下,缓缓停下。车门被侍女轻轻推开,萧太后扶着侍女的手,缓缓走下车。当她的双脚踏上洛阳的土地,抬头望见那熟悉的城墙时,眼眶瞬间湿润了。
洛阳,这座前隋的东都,她曾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那时的洛阳,是天下最繁华的都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里琳琅满目,宫殿内灯火辉煌。可如今,城墙虽依旧巍峨,却染上了岁月的沧桑,城门上的铜钉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十几年了……没想到,我还能再回到这里。”萧太后轻声呢喃,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她伸出手,想要触摸城墙,指尖却只触到冰冷的砖石。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想起隋炀帝当年意气风发地宣布营建东都,想起宫廷内的丝竹之声,想起百官朝拜的盛大场面,更想起隋炀帝不听劝谏、执意三征高句丽时的固执。
“若是陛下当年能听我的话,能听百官的劝,不那么急于求成,大隋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萧太后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滑落,滴在衣襟上。她还记得,当年她曾多次劝谏隋炀帝,让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可隋炀帝却总说“朕要开创万世基业,岂能因小失大”。最终,隋国在无休止的劳役与战争中走向覆灭,她也被迫流落他乡,辗转多年,才在辽国安定下来。
就在萧太后沉浸在回忆中时,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传来。耶律现身着紫色丞相朝服,腰系玉带,手持朝笏,率领百官快步走来。他身后的官员们,有的是前隋旧臣,有的是辽国勋贵,此刻都身着朝服,神色肃穆。
“臣耶律现,参见陛下,参见太后!”耶律现走到隋帝与萧太后面前,躬身行礼,声音恭敬,“臣已在此等候多时,恭迎陛下与太后还都洛阳,重续大隋正统!”
隋帝年幼,被乳母抱在怀中,怯生生地看着眼前的场景(杨佑已病逝驾崩,现在都是他儿子新帝杨政道)。萧太后连忙拭去眼泪,扶起耶律现,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激:“安北王有心了。这些年,若非你庇护,我母子二人早已性命不保,更别说还能回到洛阳。”
“太后言重了。”耶律现直起身,目光诚恳,“臣身为大隋丞相,辅佐陛下、恢复大隋正统,本就是臣的职责。当年隋室衰落,天下大乱,臣不过是尽己所能,为陛下保住一丝血脉,为大隋保留一丝希望。如今,天下已定,洛阳也已修缮完毕,正是陛下还都、重振大隋的好时机。”
说着,耶律现侧身做出邀请的手势:“陛下,太后,宫殿已备好,请随臣入城。”
萧太后点了点头,牵着隋帝的手,跟着耶律现走进洛阳城。街道两旁,百姓们早已闻讯赶来,手持鲜花与彩带,纷纷跪倒在地,高呼“陛下万岁!太后千岁!”。他们中,有不少是前隋的旧民,看到隋帝与萧太后归来,眼中满是激动的泪水。
萧太后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百姓们之所以如此拥戴,不仅是因为隋室的正统地位,更因为耶律现在辽国推行的仁政——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普及教育,让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如今,耶律现以大隋丞相的身份迎接他们还都,不过是想借隋室的正统之名,安抚天下民心,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一行人来到皇宫前,萧太后抬头望着熟悉的宫殿,心中再次涌起一阵酸楚。宫殿虽经过修缮,却依旧能看出岁月的痕迹。她想起当年隋炀帝在这里宴请百官,想起自己在这里为隋炀帝弹奏琵琶,那些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太后,这是当年您居住的长乐宫,臣已按照旧制修缮完毕,您看还满意吗?”耶律现指着前方的宫殿,轻声问道。
萧太后走进长乐宫,看着熟悉的陈设——紫檀木的桌椅、墙上的字画、窗边的梳妆台,都与当年一模一样。她走到梳妆台前,拿起一面铜镜,镜中的自己早已不再年轻,鬓角也染上了白发。
“安北王费心了。”萧太后转过身,对着耶律现说道,“只是,如今的大隋,早已不是当年的大隋。今后,还望安北王能尽心辅佐陛下,善待百姓,不要再重蹈当年的覆辙。”
耶律现躬身应道:“太后放心,臣定当谨记太后教诲,辅佐陛下推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大隋重现往日荣光。”
萧太后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丝欣慰。她知道,耶律现虽有野心,却也有能力。有他辅佐,隋帝或许能成为一代明君,大隋也或许能在他的手中,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而此时的耶律现,心中也有自己的盘算。迎接隋帝与萧太后还都洛阳,不过是他统一大业的最后一步。借隋室的正统之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整合天下资源,推行改革,实现真正的大一统。至于年幼的隋帝,不过是他手中的象征——天下的实权,早已掌握在他的手中。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洛阳宫殿的琉璃瓦上,映出耀眼的光芒。萧太后站在宫殿的台阶上,望着远方,心中满是感慨。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却知道,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终于再次迎来了它的主人,而大隋的故事,也将在耶律现的手中,翻开新的一页。
(未完待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