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的早朝上,气氛格外严肃。一名身着绯色官服的大臣走出队列,跪在丹墀之下,语气恳切却带着几分急切:“陛下,李世民父子虽已被俘,却始终桀骜不驯,屡次对陛下出言不逊,毫无臣服之心。此二人素有野心,若不趁早除之,恐留后患,还请陛下三思!”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几名大臣附和:“臣附议!李世民当年能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可见其心性狠辣。如今虽为阶下囚,却未必真心归顺,若是他日有机会,必定会再次作乱,不如早日将其诛杀,以绝后患!”
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响起,支持诛杀李世民父子的大臣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曾是前隋旧臣,或是在平定李唐的战争中立过功,对李世民父子本就心存芥蒂,如今见二人态度傲慢,自然想借机除掉他们。
耶律现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劝谏,没有立刻表态。直到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他才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的心意,朕明白。李世民父子确实桀骜,屡次对朕不敬,朕心中并非没有不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大臣,继续说道:“可朕若是因为他们言语不敬,就将其诛杀,未免有失仁厚。他们如今已是阶下囚,手中无兵无权,根本无法对大辽造成威胁。朕若杀了他们,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朕?会说朕容不下前朝遗臣,是个残暴的君主。这不利于朕安抚民心,也不利于大辽的长治久安。”
“陛下仁德,臣等不及!”大臣们见耶律现态度坚决,且言之有理,纷纷躬身行礼,心中对他更是敬佩——在他们看来,陛下能如此宽容对待屡次不敬的俘虏,足见其胸襟宽广,是难得的明君。
早朝结束后,耶律现回到后宫书房,想起大臣们的劝谏,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仁厚?仁厚你妹啊!就李世民父子那点能耐,现在就算朕把他们放出去,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还想造反?简直是痴心妄想!”
他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浮现出李世民父子如今的处境——他们被软禁在洛阳的府邸中,出门都要受到监视,身边只有几个老仆伺候,别说招兵买马,就连与外界联系都困难重重。
“造反?得有地盘、有钱粮、有人心才行。”耶律现在心中冷笑,“李世民有钱吗?他现在吃穿用度都靠朕赏赐,自己连一文钱的私产都没有,就算想招兵,连军饷都发不起。有地盘吗?关中早就归了大辽,他以前的旧部要么投降,要么被剿灭,就算想找个落脚点,也没人敢收留他。”
他想起李世民在关中的所作所为——为了筹集军饷,横征暴敛,甚至收走百姓的铁质农具,害得百姓们只能用木犁种地;推行改革时,又得罪了所有世家贵族,甚至为了镇压叛乱,屠了不少勋贵家族。如今关中的百姓提起李世民,无不咬牙切齿;那些世家贵族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就算他真的逃出去,也绝不会有人支持他。
“更何况,朕的报纸这两年可没少宣传他的‘事迹’。”耶律现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容,“杀兄弑弟、逼父退位、屠杀侄子、横征暴敛……这些事情早就被报纸传遍了天下,现在天下人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暴君,谁还会跟着他造反?”
他想起之前听说的一件事——李世民的府邸外,每天都有百姓聚集,对着府邸咒骂,甚至有人扔鸡蛋、烂菜叶、粪便等污秽之物。李世民父子在府中吓得连窗户都不敢开,哪里还有半分当年的威风?
“就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就算朕放他们出去,他们也只能像丧家之犬一样四处逃窜,根本没人会理他们。”耶律现在心中继续盘算,“留着他们,不仅能彰显朕的仁厚,还能让天下人看看,背叛朕的下场——就算不杀你,也能让你生不如死。这样一来,那些有异心的人,也会更加忌惮,不敢轻易作乱。”
正在这时,房玄龄敲门进来,手中捧着一份奏折:“陛下,这是洛阳府上报的奏折,说李世民府邸外的百姓聚集事件越来越频繁,请求陛下下令驱散百姓,以免发生意外。”
耶律现接过奏折,看了一眼,笑着说道:“不必驱散。百姓们心中有怨气,让他们发泄出来也好,省得憋在心里生事。不过你让洛阳府派些士兵在周围巡逻,确保别出人命就行——要是真有人冲进府邸伤了李世民父子,那朕的‘仁厚’名声可就保不住了。”
房玄龄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躬身应道:“臣遵旨!臣这就去安排。”
看着房玄龄离开的背影,耶律现再次笑了起来。他知道,留着李世民父子,远比杀了他们更有用。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既能映照出朕的仁厚,也能警示那些潜在的反对者——在大辽的统治下,任何叛乱和反抗,最终都只会落得身败名裂、任人宰割的下场。
而此时的李世民府邸内,李渊正坐在窗边,听着外面百姓的咒骂声,脸色惨白。李世民则坐在一旁,手中紧紧攥着拳头,眼中满是屈辱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他们都知道,自己如今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只能任由别人羞辱,却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
耶律现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李世民府邸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父子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直到彻底被天下人遗忘。而他,将继续带领大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开创一个真正属于他的盛世王朝。
(未完待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