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清乾隆年间,正值太平盛世,万国来朝。这一日,紫禁城外锣鼓喧天,一队异国使团牵着个铁笼子缓缓而行,您猜怎么着?笼中竟是一头威风凛凛的活狮子!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顷刻间传遍了四九城。老百姓们扔下活计,扶老携幼,把官道两旁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真个是水泄不通二字。
有那站在后头的踮着脚尖直嚷嚷:劳驾您让让,让俺也开开眼!
前头的人应声道:别挤别挤,再挤可就成贴饼子啦!
这暹罗国进贡的狮子果然非同凡响。但见它浑身黑黄相间的毛发根根倒竖,好似钢针一般,身长八尺,一声低吼震得笼子嗡嗡作响。
有趣的是,这真狮子的模样与咱们年画上、绣品里常见的大相径庭——画上的狮子多半金毛卷曲,憨态可掬,眼前这位却是杀气腾腾,目光如电。
有位老秀才捋着胡子直叹:古人云画虎难画骨,今日方知画狮亦如是啊!
且说这狮子在驿馆歇脚时,还闹出件趣事。饲养官特意买了只活鸡投进笼中,您道这狮子如何享用?
但见它不慌不忙抬起前爪,地按住扑腾的母鸡,忽然张开血盆大口,地吹出一股腥风。说来也怪,那鸡毛竟似秋风扫落叶般簌簌脱落,转眼间就成了个光溜溜的肉球儿!
围观的差役们个个瞠目结舌,有个小厮拍腿叫道:好家伙!这可比咱们厨子烫鸡毛利索多啦!
原来这狮子吹气褪毛的本事,暗合天地造化之妙。后来有位西洋传教士解释道:此兽肺活量惊人,呼气时堪比飓风,兼之唾液黏稠,二者相合,自然令羽毛脱落。
不过在当年,这景象可被百姓传得神乎其神,有说这是瑞兽显灵的,有说这是五行相克的,茶楼酒肆里足足议论了半年光景。
要说这暹罗国为何不远万里送来猛兽?这里头可大有文章。自三宝太监下西洋以来,南洋诸国便与大明朝贡往来不绝。待到清朝鼎定中原,暹罗国主更欲借进贡之机结好北方强邻。
挑选贡品时,大臣们可是绞尽脑汁:象牙太过寻常,犀角不算稀罕,最终选定这百兽之王方能显足诚意。
运送狮子的航程更是惊心动魄。大船行至马六甲海峡时突遇风浪,这狮子在颠簸的笼中焦躁不安,竟将碗口粗的木栏咬出裂痕。幸得驯兽师连夜加固,又用安神草药混在肉中喂食,方才化险为夷。
沿途经过爪哇国时,土人见到这等猛兽,纷纷跪地叩拜,还献上新鲜鹿肉。使团书记官在日记中戏言:此狮待遇,堪比王侯!
待到这狮子抵达京城,可就演出了前文所说的万人空巷。五城兵马司不得不加派兵丁维持秩序,有个机灵的小贩趁机兜售观狮凳,三文钱看一炷香功夫,竟也赚得盆满钵满。
最妙的是东直门外的画师王三麻子,连夜照着真狮子绘制新样《瑞狮图》,过往客商争相购买,都说:这才是真狮模样!
乾隆帝在圆明园召见使臣时,听闻狮子吹气褪毛的奇事,龙颜大悦,当即命宫廷画师郎世宁作《贡狮图》。
这位意大利画家融合中西画法,将狮子吹毛的瞬间描绘得栩栩如生,画角还题诗一首:暹罗贡异兽,吹气落琼英。幸逢圣明世,奇观入丹青。此画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成为这段奇缘的见证。
再说那狮子在御兽园安家后,又引出不少趣闻。某日蒙古王爷进献草原黄羊,这狮子竟如法炮制,对着羊群吹气。谁知绵羊毛厚脂多,只吹得毛浪翻滚却不见脱落,倒把狮子惹得恼火,引颈长啸惊得满园禽鸟乱飞。饲养官连忙改喂去皮兔肉,它才转怒为喜。
时有翰林院编修考证历代贡狮记载,发现早在东汉时期,西域就曾进献狮子。《后汉书》载:章和元年,月氏国献扶拔、师子。而唐代画家阎立本《职贡图》中描绘的狮子,与眼前这只神态颇为相似。
可见这百兽之王作为外交使者,早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数传奇。狮子吹气褪毛实乃生物适应自然的智慧,其强大的肺部功能有助于野外狩猎时震慑猎物,特殊的唾液成分能软化羽毛便于消化。但在二百多年前的大清百姓眼中,这无疑是天朝威德感召下的祥瑞之兆。
正是:
异兽乘风来天朝,万人空巷争相瞧。
吹气落羽成奇谈,至今犹说贡狮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聊斋志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