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冯帆也回临安县,正好又可以蹭马车坐了,还是马车柔软舒服。
两天的时间到达临安县,晚上的时候,王大山王三志已经在县城门口等着,看见好几辆牛车过来,就知道是王远他们几个人了。
王远从马车上跳下来,和冯帆他们几个招招手挥别,约定之后举办宴席的时候再见面。
王大山看见王远一脸高兴,上前紧紧握着王远的手,激动道:“我一猜您们就今天回来,赶紧在门口等着你们,果然等到了。”
“瘦了,瘦了,又瘦了。”
王三志也是一脸赞同的说道:“就是瘦了。”
王远看见他们也是一阵激动,这次离家又是将近一个月时间。
晚上就在县城王家铺子的后院住下,因为太晚了,正好王大山王三志他两人也在,明早可以一起驾着牛车。
王大山一直兴奋地说着话:“县衙报喜的时候,我们正在卖着粉皮,他们一来说你又考了第一名。”
“我根本来不及收拾,直接一人给了半两银子,顺便赠送了半斤粉皮给府衙。”
“之后的粉皮全都卖完了,那些人疯狂抢,都说这是秀才粉皮,一定很好吃。”
王三志哈哈一笑,接话:“远哥儿,自从你中了秀才,我们每天的粉皮都不够卖的,你大伯又去别的村子收红薯去了,准备多加一点量。”
王远笑而不语,默默地想着,说不定等他考中举人,王家粉皮能成为连锁店,有了第一个店铺,第二个店铺何苦不愁来。
早晨,店里不能没有人,王三志只能留下看店,一脸巴巴的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他也想回村里,村里肯定比这更热闹。
等到回村,陈氏和张氏她们已经在村口等着了,后面还有王家村的村民候着。
村长爷爷和族老站在旁边,村长一脸幸福,他们村子何德何能竟然能出两个秀才,定是底下的老祖宗出大力了,尤其是附近的村子没有一个人是秀才,想起来更是笑得一脸荡漾。
一看见王远下车,所有人都围了上来,绕着王远一大圈。
王二志和王大山直接被挤在外面,好像没有人发现他们两个。
他俩面面相觑,还是不要在这里碍事了,直接从旁边过去,驾着牛车回家吧。
“奶奶,娘,村长爷爷,......”王远将相识的人挨个喊了一遍,这些都是特意站在这里迎接他的亲人。
“远哥儿,你终于来了,瘦了,白了。”陈氏看见王远就掉眼泪,拽着王远的右手不松开。
王远上前搂住陈氏,拍拍她的后背,安慰道:“奶奶,我过得很好,吃的也很好,您放心吧。”
张氏眼眶微红,拽着王远的左手不松开,看着王远没受什么罪,她就放心了。
之前王文昌瘦成那个样子,这一个月的时间她提心吊胆好几天,生怕王远也受罪,幸好看上去精神良好,虽说瘦了一点。
王远被奶奶和母亲拉着,笑着向村长爷爷打招呼。
村长欣慰道:“远哥儿,这次你中秀才,还是案首第一名,是禀生,县里会给你发银子,这可是头一份。”
“哎呀,远哥儿还能领银子,这么好的事情?”
“那可是秀才公,还是头名,能一样吗?”
“秀才公,你怎么学的,能不能给我家小孙子说一说,这几天又皮痒痒了,整天爬山玩水,就是不学习。”
“也给我家孙子讲一讲吧。”
所有人簇拥着王远,等着王远和家里人说完话,就开始轮到他们这些人说话了,开始七嘴八舌的问问题。
“秀才公,能不能将您之前的毛笔给我一根,沾沾你的好运。”
“有没有用完的纸,我回家之后供着,要是我家狗蛋不听话,我就让他跪纸。”
“这是个好办法,也给我一张吧。”
......
王远一脸黑线,内心无语,村民们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都能冒出来,拜纸,这样的方法也能想起来。
竟然还能得到这么多人的附和赞同。
众人簇拥着王远回到家里面,王远借口要换衣服赶紧躲进房间里面。
大伯母和三婶有经验,招呼这些人,整整在院中聊天拉呱,待了一上午,等到中午要吃饭的时候,才识趣的离开。
王远从房间里面冒出来,擦了一把额头不存在的汗,这些人实在是太热情了,他应付不来。
大丫手里抓着鸡,刀起刀落,鸡头一歪,看见王远出来,哈哈大笑,嘲笑道:“远哥儿,你在房间里面躲了整整一上午,哈哈哈。”
“我那是累了,根本不是吓得才躲进去。”王远嘴硬,他坚决不承认是吓得。
看见大丫手中已经歪头死去的鸡,他想念大伯母的手艺了,“中午吃鸡吗?”
“对呀,只要你一回来,我们就有口福了,这三天可能都要吃鸡,我娘掌厨哦,做你最爱吃的辣子鸡。”大丫眨眼睛,灵动的说道。
王远脑海中不禁回味辣子鸡的滋味,吞咽一把口水,听大丫一说,他是真的想吃了。
每次一回来,他总是感叹,大伯娘的厨艺又增进一分。
吃完饭之后,村长和几位族老了,和王大山商量着王远这一次中秀才,村子里什么时候举办宴席开祠堂,定要找个良辰吉日举办。
这些王远都不懂,只听着老人的安排,定下来之后,他去邀请张定信他们几个人就行。
王进和王方两个小孩看见王远的时候,还有点不认识怕生,不敢靠近他,等到他的糖一拿出来,没多久,就开始粘着王远,跟在他后面要糖吃。
在吃饭的时候,听到王文昌婚事定下来的时候,年底举办,王远一愣,明明离开之前,王文昌的亲事还没有准信。
王远非常好奇,惊讶地说说道:“谁呀?”
王文昌比他大八岁,现在是21岁,这个年龄在古代是大龄剩男,要不是身上有秀才的功名,早就成为没有人要的剩男了。
不过,王文昌要是不科举,可能早就定亲,说不定现在早就儿女膝下绕。
与王文昌定亲的是,临边县城的地主家的女儿,有200亩田地,属于县城中的富裕阶层。
那名女子是家中大姐,父母疼爱,自小读书,不愿让她早早地嫁出去,硬是拖到16岁,才找人相看,又看了两年,没有找到满意的,直到王文昌愿意娶亲,他们才找到满意的女婿人选。
这样一看,年龄也配,家世也匹配,王文昌才20岁,以后未必不能中举人,倒是好姻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