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授艺之困
技术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天,车间里挤满了人。老张头站在一台制瓶机前,手里拿着扳手,额头上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二十多个年轻工人围在他身边,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渴望。
这个...传动轴要调校到...老张头话说了一半,突然卡住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本磨破了边角的小册子,那是他三十年来积累的技术心得。
王超站在人群外围,敏锐地察觉到了老张头的犹豫。他原本以为技术培训就是老师傅讲解、年轻人学习这么简单,现在看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张师傅,一个年轻工人举手问道,您刚才说调校传动轴要特别注意间隙,具体是多少毫米啊?
老张头支吾了一下:这个...凭手感,手感到了就行。
王超微微皱眉。他记得前些天老张头修这台机器时,明明用游标卡尺量过间隙,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课后,王超特意留下来帮老张头收拾工具。
张师傅,今天讲得挺好的。王超一边递过棉纱让老张头擦手,一边试探着问,就是有些数据,是不是可以记下来发给学员们?
老张头擦手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笑道:王副厂长,这技术活讲究的是经验。数据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这话听着在理,但王超总觉得哪里不对。他想起雷师傅今天来讲课时,虽然讲得深入浅出,但涉及到一些机械加工的关键参数时,也是点到为止。
晚上回到家,王超还在琢磨这件事。王建国见他吃饭时心不在焉,便问:厂里遇到难处了?
王超把培训班的情况说了说:按理说老师傅们都很支持培训,可一到具体技术细节,就都有些含糊。
王建国放下筷子,若有所思:你这孩子,还是太年轻。老话怎么说来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些老师傅的手艺,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哪能说教就教?
这句话像一记惊雷,把王超点醒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用后世的思维来考量现在的问题了。在这个技术人才稀缺的年代,一门独到手艺就是一个工人的全部价值。
第二天,王超提前来到车间,正好看见老张头在指导小李修设备。老张头手把手地教,每个步骤都讲解得很细致,可一旦王超走近,他的讲解就变得含糊起来。
王副厂长来得早啊。老张头有些局促地直起身。
来看看培训准备得怎么样。王超假装没注意到他的不自然,张师傅,我想跟您商量个事。厂里准备给带徒弟的老师傅发补贴,您看每个月五块钱合适吗?
老张头愣了一下,随即摆手:这怎么好意思,教徒弟是应该的。
应该的,但也辛苦。王超诚恳地说,除了补贴,我还想在厂里搞个师傅带徒弟的评比,优秀的师傅年底还能评先进。
老张头眼神闪烁了一下,没有接话。
上午的培训课上,王超注意到一个细节:当老张头讲解模具安装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用手挡住最关键的那个调节螺丝。下课后,王超特意留下小李。
今天张师傅讲的都听懂了吗?
小李挠挠头:大体明白了,就是模具调平那块,张师傅说得有点快,没太听清。
果然如此。王超心里有了数。
中午吃饭时,王超端着饭盒坐到雷师傅旁边。
雷师傅,今天辛苦您了。您从机械厂过来帮忙,还抽空给我们上课,真是过意不去。
雷师傅爽朗一笑:王副厂长客气了,都是为了工作嘛。
是这样,王超斟酌着用词,厂里想正式聘请您当技术顾问,按照厂里老师傅的同等待遇发放补贴。您看...
这就不必了。雷师傅摆摆手,我在机械厂有工资,过来帮帮忙是应该的。
王超认真地说:那不一样。您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我还有个想法,想请雷师傅牵头,成立一个技术攻关队,把您、老张头这些老师傅组织起来,专门研究设备改进和工艺提升。
雷师傅听到这话,眼睛亮了一下:技术攻关队?
王超解释道,现在厂里的设备都老化了,光是修复还不够,还得想办法改进。比如模具寿命问题,传动效率问题,这些都是需要集中智慧来解决的。
雷师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倒是个好主意。
下午,王超找到马清波,把观察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新想法说了一遍。
这确实是个问题。马清波沉吟道,老师傅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我听说地区机械厂去年就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八级老师傅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了徒弟,结果年底评级时,徒弟评上了七级工,老师傅反而被调去干杂活了。
所以我有个新想法。王超说,我们不仅要解决技术传承问题,还要给老师傅们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成立技术攻关队,让老师傅们从日常维修中解脱出来,专门研究技术改进。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又不会因为传授技术而影响他们的地位。
马清波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那雷师傅那边...
雷师傅虽然是从机械厂借调来的,但我们也要一视同仁。王超说,我建议聘请他担任技术攻关队的特聘顾问,享受与厂里老师傅同等的待遇。他有空就来指导,重点参与技术攻关项目。
就这么办!马清波当即拍板。
晚上,王超特意去老张头家拜访。老张头住在玻璃厂的老家属院里,两间平房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见王超来了,老张头有些意外,连忙让老伴沏茶。
张师傅,我就不绕弯子了。王超开门见山,我知道您和各位老师傅的顾虑。今天来,是想跟您商量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老张头给王超倒了杯茶,没有说话。
我在想,王超继续说,厂里准备成立技术攻关队,专门研究设备改进和工艺提升。想请您和雷师傅一起牵头,带着几位老师傅集中精力搞技术创新。
老张头端着茶杯的手停在了半空。
技术攻关队的成员,王超观察着老张头的表情,不仅享受专项补贴,还要承担带徒弟的任务。但这次不一样,你们传授的是经过改进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由攻关队集体享有署名权。
老张头慢慢放下茶杯,叹了口气:王副厂长,您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不是不愿意教,是怕啊!您看看老杨,教会了徒弟,现在在车间里都快没人搭理了。
这个您放心,王超郑重地说,技术攻关队是厂里的核心技术团队,地位特殊。而且雷师傅也从机械厂过来参与,我们要一视同仁,都按照最高标准对待。
从老张头家出来,王超又去了雷师傅家。雷师傅住在机械厂家属院,听说王超的来意后,他的话匣子也打开了。
王副厂长,成立技术攻关队这个主意好!雷师傅兴奋地说,我在机械厂就琢磨过玻璃厂设备的一些改进方案,但一直没机会实践。
那太好了!王超说,您虽然是机械厂的人,但在我们技术攻关队里,您就是核心成员。厂里会按照最高标准给您发放顾问津贴,您有空就来指导,重点参与技术改进项目。
雷师傅笑着摇头:津贴不津贴的无所谓,能有机会把想法付诸实践,这才是我们技术人最看重的。
三天后,王超在玻璃厂召开了全体老师傅座谈会。马清波也参加了会议。
各位老师傅,王超开门见山,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商量两件事:一是技术传承,二是技术创新。
他拿出准备好的方案书:厂里决定成立技术攻关队,由雷师傅和老张头共同负责。攻关队成员享受专项津贴,主要任务是改进设备、提升工艺。同时,每位老师傅都要带徒弟,但传授的是经过改进的新技术...
老张头第一个发言:王副厂长,要是真能这样,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攻关队!把老手艺和新改进结合起来,这才是正道!
我完全赞同!雷师傅也说,我在机械厂见过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正好可以和大家一起研究怎么用到玻璃厂来。
其他老师傅们也纷纷表态支持。看着这个场面,王超终于松了口气。
第二天,技术攻关队正式成立。在第一次会议上,雷师傅提出了第一个改进方案:我在机械厂见过一种新的模具冷却方法,可以大幅提高模具寿命。咱们可以试试...
老张头也贡献了自己的心得:我观察制瓶机的传动系统很久了,有个想法...
王超看着老师们傅们热烈讨论的场面,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技术传承不能靠强制,而要给老师傅们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能继续成长。
一周后,改进方案开始实施。雷师傅每周抽两个半天来厂里指导,老张头带着年轻工人们动手改造。第一个改进项目——模具冷却系统改造初见成效,模具使用寿命预计能延长三分之一。
更让王超欣慰的是,老师傅们和年轻工人们的关系明显融洽了许多。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老师傅们自然而然地就把经验传授给了年轻人。
这天下午,王超在车间里看见老张头正手把手教小李调试新改造的冷却系统。雷师傅也在旁边指导着。
这个水流要控制好,太大了会影响成型,太小了降温效果不够。老张头耐心地讲解着。
雷师傅补充道:我们在机械厂做过测试,最佳流量是每分钟2.5升左右。
明白了,师傅!雷师傅!小李认真地记着笔记。
王超没有打扰他们,悄悄离开了车间。他知道,技术传承的难关总算找到了解决办法。通过技术攻关这个平台,老师傅们的价值得到了新的体现,年轻人也学到了真本事,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傍晚回到家,王超把这件事讲给家人听。王建国听后,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神色:成立技术攻关队,这个主意想得周到。既解决了老师傅们的后顾之忧,又推动了技术进步。
李秀兰一边盛饭一边说:那些老师傅最看重的就是被人尊重。你能这样为他们着想,他们自然愿意把真本事拿出来。
王超吃着母亲做的辣椒炒肉,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既要勇于创新,也要尊重传统;既要推动进步,也要体恤人心。这其中的分寸,还需要他慢慢摸索。
第一百七十九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