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在极度隐秘中展开。保卫部门和陆野的团队分头行动,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猎手,小心翼翼,避免惊动狡猾的猎物。
对“后勤综合档案科(三室)”的初步摸排结果令人意外——这个科室确实存在,但人员构成简单,业务清闲,主要负责整理、归档和调阅过期纸质档案,部分重要档案会使用缩微胶片进行保存。
科室负责人是一位临近退休、谨小慎微的老研究员,手下只有两名年轻干事。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异常。
档案借阅登记簿也显示,那份采购清单的副本确实被该科室接收过,一名叫刘芸的年轻干事经办了登记手续,但她声称自己对此毫无印象,可能是某次档案室门未锁时,登记簿被人动了手脚。
线索似乎中断了。但陆野和秦念都认为,这恰恰说明了对手的高明。对方没有直接接触核心数据,而是利用权限交叉、时间差和身份伪装,制造了一层又一层的迷雾。“老猫”(调查组暂时给这个潜伏者取的代号)极其谨慎,甚至可能只是一个被利用的跳板,或者整个“后勤综合档案科(三室)”都是被故意选中的烟雾弹。
与此同时,陆野那边的信号监测取得了突破。通过将秦念提供的异常情报接触时间点与军区监测到的异常无线电波动进行精准叠加分析,他们成功锁定了一次深夜时分、发自研究所生活区与办公区交界地带附近的短暂加密无线电信号。这说明“老猫”拥有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隐蔽方式进行联络的能力和胆量。
“对手很专业,通信窗口极短,使用了复杂的加密码,而且选择在生活区边缘发射,利用日常电波作掩护,增加了追踪难度。”陆野在安全屋内通报情况,嘴角勾起一丝冷意,“但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有一条情报传递渠道是活跃的,而且对方对‘争气芯’相关情报,特别是工艺细节,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
秦念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对方如此渴望获得情报,甚至不惜动用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试探。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
赵康一怔:“你的意思是?”
“将计就计。”秦念清晰地说道,“我们精心准备一份‘争气芯’的工艺参数,‘送’给他们。”
陆野眼中精光一闪:“钓鱼执法?风险不小。如果饵料不够逼真,会被识破;如果太真,可能造成真实技术泄露。”
秦念显然已经深思熟虑:“我们可以伪造一套参数。利用我对芯片工艺的理解,设计一套看似极其合理、逻辑自洽,甚至短期测试性能优异的方案,但在最关键的几个处理环节,埋下致命的、难以在研发阶段发现的隐蔽陷阱。”
她进一步解释她的构想,语气冷静得像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却让在场的人听得脊背发凉:—— 在某一高温退火步骤,设置一个微妙的温度区间。短期看,能提升晶体一致性,性能参数亮眼,但长期运行会导致材料界面应力累积,稳定性大幅衰减,寿命锐减。—— 在某一离子注入掺杂环节,给出一个看似经过精密优化的比例。但这个比例处于敏感临界点,对方实验室只要存在微小的工艺波动(这是必然的),就会导致芯片功耗异常激增,并产生致命的随机频闪错误。—— 还可以加入一些看似高深、实则误导性的“工艺诀窍”,将对方的研发引入歧途。
“这些陷阱如同裹着糖衣的毒药,”秦念总结道,眼神锐利,“一旦对方依据这份‘珍贵资料’进行实战应用或大规模量产,必将遭遇灾难性失败,足以拖慢其整个项目进度,甚至造成重大损失。而我们付出的,只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虚假信息。”
这个计划堪称冒险,但也极具诱惑力。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层层上报,在有一次高层会议上,一位负责安全的老专家眉头紧锁:“小秦同志,你的陷阱设计得很巧妙。但万一对方技术实力超乎我们想象,提前识破,甚至反向推导出我们的真实工艺呢?这风险太大了。”
秦念迎向所有质疑的目光,语气沉静而自信:“王老,您说的风险存在。所以我在关键参数上设置了‘逻辑闭环’。他们若验证,只会越验证越相信。因为最顶级的谎言,九分真,一分假,而假的那一分,藏在真理的盲区里。”她的话音落下,会议室一片寂静,最终,最高安全部门在评估了潜在收益和风险后,批准了这项名为“毒饵”的行动计划,并要求务必确保“毒饵”本身的安全性和误导性,同时做好全程监控。
重任落在了秦念肩上。她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在稿纸上反复推演、计算,开始构建这套致命的“礼物”。她巧妙地将部分真实的、但已过时或非核心的基础数据作为“底料”,提升整体可信度。然后,在最关键的几个节点,精心编织了那些看似技术突破、实则蕴含毁灭性缺陷的陷阱。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反复验算推敲,确保其逻辑上的自洽和欺骗性。
最终形成的技术文档,手写稿厚达数十页,附有详细的图表和数据,任哪位专家看去,都会觉得这是一份价值连城的核心技术资料。
如何将“毒饵”自然又不引人怀疑地投送出去,成了下一个关键。调查组决定利用已被监控的“老猫”的传递渠道。他们故意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一份标记为“待销毁的过期工艺参考草案”(实为“毒饵”的伪装版本)的纸质文件,经由一个看似疏忽的环节,“意外”地流入了“后勤综合档案科(三室)”的待销毁文件筐中。整个过程看似偶然,实则每一步都在严密监控之下。
果然,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监测点再次捕捉到了那个熟悉的加密无线电信号从生活区附近传出。信号内容经破译,确认包含“毒饵”中的关键参数。
“鱼咬钩了。”陆野在监控中心低声说,眼神冷冽。但他心中清楚,这仅仅是开始。“老猫”成功传递情报,意味着对方至少暂时相信了“毒饵”的真实性。然而,一个潜伏多年的间谍网络,绝不会只有“老猫”这一条线,也不会因为一次得手就放松警惕。真正的收网,需要等待时机,需要更多的证据链来挖出整个网络。
“毒饵”已放出,一场围绕信任与欺骗、猎杀与反猎杀的暗战,进入了更凶险的阶段。秦念和陆野都知道,对方不是傻瓜,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验证情报的真伪。而他们的陷阱,能否经得起考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