硙,wèi(位),石磨。史游《急就篇》卷三:“碓(dui)硙扇??(tui)舂簸扬。”颜师古注:“硙所以?(mo)也,亦谓之?(cui)。古者,雍父作舂,鲁班作硙。”(碓:坠。?:“磨”的异体。雍父、鲁班:人名。)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汉代识字课本《急就篇》中的这个名句。
《急就篇》卷三原文节选
原文:
碓硙扇隤舂簸扬。
分字解释:
碓:用脚踩动的舂米器具。
硙:石磨,用于将粮食磨成粉。
扇:此处指扇车,一种通过扇风去除谷粒糠皮的农具。
隤:通“碓”,指舂米或捣物的动作;一说指簸箕一类的器具,与“扬”动作相连。
舂:在石臼中捣去谷物的皮壳。
簸:用簸箕颠动粮食,借风力扬去糠秕和灰尘。
扬:扬起,抛洒,是“簸”的后续动作。
整句翻译:
(使用)碓和磨来加工谷物,用扇车和簸箕来舂捣、簸扬,从而得到精米和面粉。
这句诗非常凝练地概括了古代粮食加工的全过程:脱壳(碓、舂)→ 磨粉(硙)→ 去糠(扇、簸、扬)。
现实意义
1. 古代科技的见证:这句诗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高度浓缩。它展示了汉代在机械(碓、硙、扇车)和手工(簸扬)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粮食处理流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2. 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童蒙教材,它让当时的学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认识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具有生活教育和珍惜粮食的启蒙意义。
3. 语言与历史的活化石:今天,这些古老的农具和工序大多已被现代机械所取代。但这句诗保留了它们的名称,成为我们追溯农耕文明、理解历史的重要语言线索。例如,“舂”“簸”“扬”等字词至今仍在使用,保留了其核心语义。
《急就篇》创作背景与故事
创作背景:
时代:西汉元帝时期(约公元前40年)。当时天下承平日久,文化教育需求增长,急需一套高效、实用的识字课本。
目的:《急就篇》的书名意为“速成启蒙之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童(尤其是官吏子弟)快速掌握约2000个常用汉字,为将来读书、写字、处理文书打下基础。
特点:它打破了《仓颉篇》等前代字书四言为主的体例,采用三言、四言、七言押韵的句式,将当时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类词汇(姓名、器物、官职、地理、生物等)分门别类,编成韵文,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相关故事与影响:
“急就奇觚”:开篇第一句“急就奇觚与众异”,点明了此书与众不同。“奇觚”指多棱形的木简,学童可以随身携带,在任何一面练习书写,非常方便。
百科全书式的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堪称西汉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不仅是识字课本,也是知识读物。
深远影响:《急就篇》自汉至唐,盛行不衰长达六七百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蒙学教材之一。历史上许多书法家,如钟繇、皇象、索靖、赵孟頫等,都曾书写过《急就篇》,使其也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
作者介绍
史游
时代: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人。
官职:曾担任黄门令。这是服务于宫禁之内的宦官官职,负责管理宫中的太监、杂役,并侍奉皇帝及其家属。因其接近皇帝和皇室,有时也会承担一些文书、教育工作。
成就与评价:关于史游的生平事迹,在《汉书》中并无专传,仅在《汉书·艺文志》的着录中留下寥寥数语:“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然而,正是这部他奉命编纂的识字课本,让他名垂青史。唐代学者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撄如舞袖。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虽然后世对其是否创造“章草”书体有争议,但他与《急就篇》的紧密联系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史游的《急就篇》不仅是一本成功的教科书,更是一扇窥视汉代社会生活的窗口。“碓硙扇隤舂簸扬”这短短七字,生动地记录了我们先民“粒粒皆辛苦”的劳动场景,其价值远超单纯的识字功能。
我们来对颜师古的这条注释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延伸。
颜师古注原文及翻译
原文:
“硙所以?也,亦谓之?。古者,雍父作舂,鲁班作硙。”
分字解释:
硙:就是石磨。
所以:用来...的工具。
?:古“磨”字,意为研磨。
亦谓之?:也称作“?”。这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名称或另一种称呼。
古者:在古代。
雍父作舂:一个叫雍父的人发明了舂(捣米的器具和方法)。
鲁班作硙:着名的鲁班发明了硙(石磨)。
整句翻译:
“硙”是用来研磨谷物的工具,也叫做“?”。在古代,雍父发明了舂米的技艺,鲁班发明了石磨。
现实意义
1. 尊重技术发明的传统:颜师古的注引并非闲笔,它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将重要的技术发明归功于特定的“智者”或“工匠之神”。这并非严格的历史考证,而是一种文化仪式,表达了古人对技术创新者的崇高敬意,认为他们的贡献足以与圣王贤相的功业并列。
2. 技术演进的缩影:从“雍父作舂”到“鲁班作硙”,概括了粮食加工技术从捣击脱壳到旋转研磨的巨大飞跃。这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是阶梯式的,后人的成就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3. 对“工匠精神”的古老颂扬:这条注释将鲁班这样的工匠与上古圣贤并列记载于经史注疏中,本身就是对实干精神、创造精神的极大肯定。它告诉我们,推动文明进步的,不仅有思想家、政治家,更有无数像雍父、鲁班这样的技术天才和能工巧匠。
颜师古介绍与作注成就
颜师古:
生平:(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初年着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家学:出身儒学世家,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祖父颜之推便是着名典籍《颜氏家训》的作者。
官职与贡献:唐太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受命考定“五经”(《诗经》《尚书》等),撰成《五经定本》,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其最大的成就之一便是为《汉书》作注。
作注成就:
集大成者:颜师古的《汉书注》汇集了此前二十多家注释,去粗取精,纠谬补缺,是《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被后人誉为“《汉书》之学,至颜氏而集其大成”。
精于训诂:他精通文字、音韵、训诂,对《汉书》中艰深的古字、名物制度、典章故实进行了精准的解释,扫除了阅读障碍。
实事求是:他的注释态度严谨,对于不清楚的内容会注明“未详其义”,而非牵强附会。
影响深远:他的注本成为后世研究《汉书》最权威、最基础的参考,至今不可或缺。他为《急就篇》所作的注,同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雍父与鲁班的技术贡献及影响
雍父:
身份: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一说为周人)。
贡献:“作舂”,即发明了杵臼这种舂米工具。这是粮食加工史上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人们从单纯食用烧烤的整粒谷物,过渡到可以脱去谷壳,食用更易消化、口感更好的米粒。
当时影响:
1. 提升饮食质量:使主食更加精细,改善了营养吸收。
2. 解放生产力:虽然仍需人力,但相比更原始的方法,效率有所提高。
3. 奠定基础:杵臼的原理为后世更先进的加工机械(如水碓)提供了思路。
鲁班:
身份:(约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末期鲁国着名的工匠、发明家,被后世木匠、建筑等行业尊为“祖师”。
贡献:“作硙”,即发明了石磨。这是将谷物从“粒食”推向“粉食”(面食)的关键发明。
当时影响:
1. 饮食革命:开启了面食文化的大门,馒头、面条、饼等食物得以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2. 提高效率:石磨的连续旋转研磨,其加工效率和出粉质量远高于杵臼的捣击。
3. 推动相关产业:促进了小麦等适合磨粉的作物种植,也催生了烘焙、制面等新的手工业。
雍父和鲁班的故事,是中华文明史上关于技术创新的两个标志性坐标。他们的传说,深刻地揭示了技术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
1. 技术是文明进步的底层驱动力:历史的叙述常聚焦于王侯将相,但真正改变亿万人日常生活、塑造文明面貌的,往往是像杵臼和石磨这样的“微小”发明。一个技术突破(如石磨),可以催生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圈,其影响之深远,不亚于一场战争或一次变法。
2. 技术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雍父和鲁班,都是为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生。他们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动手的实践者。社会的发展永远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技术人才正是运用智慧和技能,将问题转化为进步契机的核心力量。
3. 创新需要传承与迭代:没有雍父“作舂”的基础,或许就不会有鲁班“作硙”的飞跃。技术的发展具有累积性。每一位技术人才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们的每一次创新,又为后人的突破搭建了新的阶梯。这种连绵不断的传承与迭代,是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结论:颜师古这条简短的注释,背后蕴含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技术史。它提醒我们,在仰望思想星空与权力巅峰的同时,更应铭记那些“俯首耕耘”的创造者。一个文明能否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培养、尊重并善用它的“雍父”和“鲁班”。在当今这个科技决定国力的时代,回望这两位上古的技术之神,更能让我们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古老智慧与时代新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