毐,ǎi,品行不正的人。《说文·母部》:“毐,士之无行者。”
人名。战国秦时有嫪(lào)毐。
这涉及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因一个人而变得臭名昭着的汉字。下面将为您详细解析《说文解字》中对“毐”字的解说,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意义。
《说文解字》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说文·毋部》:“毐,士之无行者。从士从毋。贾侍中说:秦始皇母与嫪毐淫,坐诛,故世骂淫曰嫪毐。”
白话翻译:
毐,是指士人中那些没有德行、行为不端的人。这个字由“士”和“毋”组成。贾侍中(指许慎的弟子贾逵)有这样一种说法: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与嫪毐私通,事情败露后嫪毐被诛杀,所以后世就用“嫪毐”来骂人,代指淫乱之徒。
【关键点解析】
1. 字形结构:“从士从毋”。“士”在古代指成年男子,尤其是有身份、有操守的男子;“毋”表示禁止、不要。二字结合,意为“士人不应有的行为”,直接定义了此字的道德批判色彩。
2. 注意:不是“氏之无行者”,虽然与通行版本“士之无行者”有一字之差,不可忽视。从字义上看,“士之无行者”在逻辑和历史上都更为贴切,因为“士”代表一个社会阶层,强调其道德堕落,而“氏”则更侧重于家族姓氏。
创作背景与“毐”字的历史污名化
《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许慎的着作,旨在系统分析汉字的本义、字形和字源。而“毐”字,是汉字中一个因特定历史人物而被彻底“污名化”的极端案例。
幕后主角:嫪毐
“毐”字之所以被赋予如此负面的含义,完全是因为战国末年一个名叫嫪毐的秦国权臣。
身份:原为吕不韦的门客,后受吕不韦引荐入宫,成为秦始皇之母赵太后的男宠。
事迹:他与太后私通,权势熏天,自称秦始皇的“假父”(继父)。后来因叛乱失败被车裂处死,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
影响:由于他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极度败坏伦常、祸乱朝纲,其名字“嫪毐”便成了淫乱、奸佞的代名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用其弟子贾逵的说法,正是为了说明这个字在当时的实际使用语境——它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贬义字,变成了一个与特定丑闻紧密相连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骂名。
作者许慎生平介绍
许慎(约公元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
身份与成就:他是汉代着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被尊称为“字圣”。
代表作:《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治学精神:许慎处于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争论的时代。他为了纠正当时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穿凿附会,决心从文字本身入手,探究古人造字的原意,从而着成《说文解字》,奠定了中国文字学的基础。
现实意义与启示
“毐”字及其背后的故事,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思考:
1. 对个人品行的警示:“士之无行者”的定义,是对所有掌握知识、权力或资源的“士”的深刻警示。它提醒我们,才能必须与德行相匹配。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一旦行为失德,便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这与当今社会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不谋而合。
2. 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毐”字是语言受社会文化事件影响的鲜活例证。一个汉字因为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了强烈且持久的负面色彩,这展示了语言的生命力和历史文化的沉淀。
3. 权力与道德的永恒课题:嫪毐的故事是权力与道德关系的一个反面教材。它揭示了当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当个人私欲无限膨胀时,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这对于任何时代的公共治理和个人修养,都具有镜鉴意义。
4. 文字学的价值:通过《说文解字》对“毐”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古文字不仅是学术工作,更是解读历史、理解古代社会观念的一把钥匙。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