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ǎi,云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暮霭沉沉楚天阔。”【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以凄婉笔触抒写离情,展现了婉约词的极致魅力。以下为您梳理全文及深度解析:
一、全文与注释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长亭:古代驿道旁供人歇息的亭舍,常为送别之地。
都门帐饮:在京城郊外设帐饮酒饯别。
兰舟:木兰木制成的舟,诗词中多泛指船只。
暮霭沉沉楚天阔:暮云笼罩的南方天空辽阔苍茫(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属楚国,故称)。
经年:年复一年。
风情:情意,深情密意。
二、白话翻译
秋蝉鸣声凄切,面对长亭的暮色,骤雨刚刚停歇。
京城外设帐饯别却无心饮酒,难分难舍之际,船夫催着出发。
紧握双手泪眼相望,千言万语堵在喉间无声哽咽。
想到这一去千里迢烟波浩渺,暮云沉沉的南方天地辽阔。
多情之人自古为离别伤感,何况在这萧瑟冷落的清秋!
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杨柳岸边,晨风刺骨,残月如钩。
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便遇到良辰美景也不过形同虚设。
纵然有万般深情,又能向谁倾诉?
三、创作背景与意义
1.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柳永离京南下之时。柳永因科举失意且词作被宋仁宗批“且去填词”,仕途受阻,不得不离开汴京漂泊江湖。词中离别不仅是与红颜知己的分离,更暗含对前途的迷茫与人生际遇的悲慨。
2. 文学意义
婉约词典范: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意象(寒蝉、暮霭、杨柳岸)深度融合,开创“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的境界。
结构精妙:从离别场景→现实感慨→虚拟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未来推想,层层递进,时空交错。
语言革新:以白描口语入词,如“执手相看泪眼”,真挚自然,推动宋词通俗化进程。
四、作者生平
柳永(约984–1053)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科举坎坷:屡试不第,曾作《鹤冲天》发泄不满,触怒权贵,中年方中进士。
词坛贡献:
开拓题材:大量创作慢词,将词从士大夫娱乐延伸至市井生活。
艺术创新:运用铺叙手法,融合俚俗语言与雅致意境,代表作《乐章集》。
历史评价: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其词传播极广,对后世苏轼、周邦彦等均有影响。
五、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虚景写实情,用“杨柳”(留别象征)、 “晓风”(清冷)、 “残月”(残缺)构筑凄美意境,成为宋词离愁的经典意象。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反问收尾,将孤独感推向极致,余韵悠长。
这首词之所以穿越千年仍动人心魄,在于它不仅是离别的哀歌,更揭示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体验——在浩瀚时空面前,个体的情感何其渺小,却又何其珍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