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ài,怜惜,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爱其二毛。”(二毛:鬓发花白,指老人。)
“爱其二毛”是《左传》中一个非常着名且富有争议的典故,它关联着中国历史上一次着名的战役和一种独特的战争观念。下面为您详细解析。
一、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节选及解析
原文节选(泓水之战部分):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
1. 既成列: 已经摆好战斗阵型。
2. 未既济: 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
3. 司马: 官名,此处指公子子鱼。
4. 陈: 通“阵”,这里指摆好阵势。
5. 败绩: 大败。
6. 股: 大腿。
7. 门官歼焉: 国君的侍卫被歼灭。
8. 咎: 归罪,责怪。
9.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这是宋襄公言论的核心。
重: 重复,再次。
伤: 伤害。
不重伤: 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
禽: 通“擒”,俘虏。
二毛: 头发花白,指老年人。
10. 不以阻隘: 不靠险要之地(来取胜)。
11. 亡国之余: 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朝已被周朝所灭,故宋襄公自称“亡国之余”,是自谦之词。
12. 不鼓不成列: 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型的敌人。
13. 子鱼: 宋国司马,即前文进言的将领,公孙固。
14. 勍敌: 强敌。
15. 胡耇: 年纪非常大的人。
16. 鼓儳: 攻击阵型不整的军队。
翻译: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季,十一月,己巳日,初一,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作战。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后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攻击。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完全布好阵势后,宋军才发动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全部阵亡。
宋国的百姓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却说:“有德行的人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古代用兵之道,不依靠险要的地形取胜。我虽然是亡国之君的后代,也绝不会去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评论)说:“国君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险要而无法布阵,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利用地形阻截并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即使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现在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遇到年纪很大的老人,能俘虏就抓回来,何况是头发花白的人?教育士兵认识耻辱、教导他们作战,就是为了杀伤敌人。敌人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如果怜悯不再伤害他们,那当初就不如不伤害他们;如果怜悯头发花白的老人,那就不如直接投降算了。军队就是要抓住有利时机来作战,锣鼓号令是用来鼓舞士气的。既然要利用有利时机,那么在险要处攻击敌人是完全可以的;既然鼓声是为了鼓舞士气,那么攻击阵型不整的敌人也是完全可以的。”
二、 故事背景与现实意义
1. 故事背景:
这是着名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企图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南方强大的楚国争霸。两军在泓水相遇。宋军本处于绝对有利的地形和时机,但宋襄公固守所谓的“古代仁义兵法”,两次拒绝子鱼的正确建议,错失战机,最终导致惨败,本人也因伤次年而死。此战标志着宋国霸业的终结,也充分暴露了迂腐的“仁义”在残酷战争中的不合时宜。
2. 现实意义:
“爱其二毛”以及宋襄公在此战中的行为,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其现实意义是多层面的:
批判迂腐与形式主义: 这是最核心的意义。它告诫人们,任何美好的原则(如“仁义”)都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脱离现实、墨守成规、讲究表面形式,只会导致失败。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管理、政策执行还是个人处事,都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对“仁义”界限的思考: 宋襄公的“仁义”用错了对象。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对敌人讲无差别的仁义,就是对己方的残忍。这引发了关于“仁义”的适用范围和对象的深刻思考。对恶的纵容,即是对善的打击。
竞争中的规则与生存: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商业、体育),是恪守某种理想的“公平”规则,还是以争取胜利为目标、充分利用规则和时机?宋襄公的案例倾向于说明,在生存和根本利益面前,过度的、自我设限的“君子之风”是不可取的。
成语的现代用法: “不擒二毛”或“宋襄之仁”今天常被用作贬义词,用来讽刺那些对敌人讲仁慈、因小失大、拘泥不化的思想和行为。
三、 鲁僖公生平介绍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 鲁僖公二十二年,但主角是宋襄公(其生平介绍请自行查询,此处不便展开叙述)。鲁僖公是《左传》编年史的记录者(以鲁国国君纪年),他本人并非这个故事的主要参与者。
鲁僖公(?—公元前627年)
身份: 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八任国君,姬姓,名申,史称鲁僖公(《史记》作鲁厘公)。
在位时间: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7年,在位33年。
主要生平事迹:
1. 继位背景: 他的前任鲁闵公被庆父所杀,鲁国陷入内乱。他在季友等人的辅佐下即位,稳定了局势。
2. 外交政策: 在位期间,主要奉行尊奉齐桓公为霸主的政策,积极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齐桓公死后,中原霸权衰落,鲁国周旋于齐、楚、晋等大国之间,力求自保。
3. 与邻国关系: 与莒、邾等小国有战有和。
4. 文化贡献: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保留周礼最完备。僖公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有一定影响力。
与本文关系: 《左传》在记录“泓水之战”时,使用的是鲁国的纪年。因此,我们是通过鲁国史官的视角,看到了发生在宋国与楚国之间的这场战役。鲁僖公本人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非当事人。
总结:
“爱其二毛”的故事,通过宋襄公的惨败和子鱼的精辟驳斥,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从春秋早期崇尚“礼义之兵”到后期奉行“权谋之兵”的军事思想演变。它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关于原则与变通、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权衡的永恒课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