僾ài,隐约,仿佛。《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
《礼记·祭义》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祭祀的意义与礼仪规范。以下针对“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一句展开详细解读:
一、原文与故事背景
原文选段(结合上下文):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怍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慌惚以与神明交。”
故事语境:
这段文字描绘了祭祀者在祭祀当日进入庙堂时的心理状态。儒家认为,祭祀的核心在于“思慕之心”,通过极致的诚敬与专注,使祭祀者仿佛能看见祖先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从而实现与神灵的沟通。
二、注释与翻译
1. 关键词注释:
僾然:隐约、朦胧的样子,形容祭祀时对祖先“若隐若现”的感知。
位:指祖先神灵所居的牌位或象征位置。
肃然:恭敬庄重的神态。
怍然:凄怆哀伤的样子。
2. 白话翻译:
祭祀当天,进入庙堂时,隐约之中仿佛看见祖先居于牌位之上;行礼周旋走出门时,肃穆之中仿佛听到祖先的举止声响;出门细听时,哀戚之中仿佛听到祖先的叹息之声……由此感悟祖先的意志,在恍惚之中与神明相交。
三、创作背景
1. 历史语境:
《礼记》成书于西汉,内容源自先秦儒家的礼仪思想。周代以降,祭祀成为维系宗法社会的重要活动,强调“敬天法祖”与“慎终追远”。
2. 儒家思想基础:
“事死如事生”(《礼记·中庸》):对待逝者要如同其在世时一样恭敬。
“祭如在”(《论语·八佾》):祭祀时真心相信神灵存在,反对流于形式。
此段通过描写祭祀者的心理体验,彰显儒家对“诚”与“敬”的极致追求。
四、现实意义
1. 文化传承:
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祖先的敬畏与感恩,强化家族纽带与社会伦理秩序。
2. 心理启示:
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引导人们内省与共情,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寄托。
3. 现代应用:
对当代祭祖、纪念活动的指导:强调仪式的内在精神而非外在形式。
引申至日常生活中的“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传统、自然应保有庄重态度。
五、作品介绍
《礼记·祭义》是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文献,系统阐述了祭祀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全文围绕“孝”与“敬”展开,强调:
1. 祭祀的本质:非取悦鬼神,而是涵养人心。
2. 礼的深层目的:通过外在仪式内化道德修养,实现“治人之情”。
文中名句如“致爱则存,致悫则着”,进一步说明唯有真诚与专注,才能感知祭祀对象的“存在”。
总结
《祭义》此段以诗意的笔法,揭示了儒家祭祀观中“形神交融”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古代礼仪的实录,更是一种通过仪式构建人与超验世界联系的精神实践,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生死观具有深远意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