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的离去和新规的颁布,如同巨石投入死水,激起的涟漪缓慢却持续地扩散着。监狱内部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种无形的、压抑的警惕取代了往日赤裸的弱肉强食。
张默能清晰地“看”到这种结构性的紧张。狱警之间的交流变得简短而克制,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谨慎。犯人们则更加沉默,以往那些暗地里的交易和摩擦几乎绝迹,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收缩着自己的活动范围,生怕撞上枪口。
教授变得异常安静。他不再频繁地给张默布置那些涉及核心安防的“作业”,转而让他分析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比如厨房食材库存的消耗规律,或是对未来一周天气变化对劳作安排的影响预测。仿佛之前那个试图绘制越狱蓝图的危险分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模范囚犯。
但张默的“内视”却捕捉到这平静表面下的暗涌。教授身上的【计算】和【等待】的情绪并未减弱,反而更加浓郁。他像一头经验丰富的猎豹,在雷雨来临前匍匐下来,收敛起所有气息,等待着最佳时机。那次的视察和新规,显然打乱了他的某些步骤,迫使他暂时蛰伏。
刀疤也变得消停了不少。新规的严厉处罚和监狱整体气氛的紧张,让他不敢再轻易动用暴力手段。但他对张默的【忌惮】和【好奇】并未消失,只是转化为更阴沉的观察。偶尔与张默目光相接,那眼神依旧像毒蛇的信子,冰冷而黏腻。
张默自己,则处于一种极致的焦虑和期待交织的状态。每一次狱警的额外巡查,每一次管理层的临时会议,都会让他心脏骤停,怀疑是否是冲着自己而来。他像惊弓之鸟,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维持表面的麻木和镇定。
能力的“内视”在这种高压下,似乎被磨练得更加敏锐和…“节能”。他学会在绝大部分时间只维持最低限度的感知,像一台待机的雷达,只在特定触发条件下才全力启动。对信息洪流的控制也越发得心应手,那些无关紧要的低风险碎片大多能被有效屏蔽。
他甚至开始尝试一种更大胆的运用——在脑海中构建监狱的“动态风险模型”。以他感知到的无数细微风险信号、人员情绪、行为模式为基础,结合他对规则和结构的理解,尝试推演未来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
这极其耗费心力,且极不稳定,十次尝试可能只有一两次能捕捉到模糊的片段。但这一次,他成功了。
模糊的影像闪过:【夜间巡逻队】、【仓库区域】、【异常的响动】、【冲突】、【警报】……
时间指向……今晚后半夜!
风险概率不高,但确实存在!而且事件的中心,似乎指向了存放那批捐赠图书的仓库附近!
张默的心猛地揪紧。是冲着他来的?他的纸条被发现了?这是一次针对性的搜查?
巨大的恐慌瞬间攫住了他。他几乎要立刻想办法去确认那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否安然无恙。
但下一秒,他强行压下了这股冲动。不能自乱阵脚!如果真是搜查,他任何异常举动都会成为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他的慌乱反而会引起怀疑。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分析。影像很模糊,冲突的核心似乎并非书籍本身,更像是……一次意外的遭遇?巡逻队发现了什么别的异常?
能力的“内视”再次聚焦,拼命地从那片模糊中提取更多信息。【非计划性】、【意外遭遇】、【涉及外部物资】……
不是针对他的专项搜查!更像是一次偶然事件!
但事件发生在图书仓库附近,依旧极度危险!万一波及到那本书……
告不告诉教授?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教授必然对任何可能引火烧身的“意外”感兴趣。但这等于主动将教授的注意力再次引向图书仓库区域,风险更大。
自己处理?他如何能影响夜间巡逻队的行为?
沉默,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赌那只是虚惊一场,赌那本书不会被发现。
然而,万一呢?万一那本书被翻出来,纸卷被发现……所有的希望都将彻底破灭。
两个选择,如同两条岔路,通向未知的深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夜晚如期降临。
张默躺在铺位上,睁着眼睛,听着监舍里此起彼伏的鼾声和梦呓。他的“内视”如同夜视仪,监控着整个监舍的的情绪波动,同时也分出一丝精力,遥遥感应着仓库区域的方向。
他在等待。等待那可能到来的、决定命运的余震。
并在等待中,做出那个或许会改变一切的抉择。
(第七十五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出狱后,我靠风控送仇人再入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