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汴梁城万人空巷。御街洒扫洁净,净水泼街,黄沙垫道。禁军甲士盔明甲亮,自宣德门一直排列至皇城深处,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在春日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威严的光芒。百姓被阻隔在街道两侧,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盛大节庆与紧张好奇交织的气氛。
辰时正刻,浑厚庄严的钟鼓齐鸣响彻云霄。宣德楼门缓缓洞开,庞大的辽国使团出现在视野尽头。仪仗先行,契丹武士彪悍健硕,皮帽铁甲,手持奇异弯刀与狼旗,带着草原的粗犷与肃杀之气。随后是盛装的辽国文武官员。最终,一架由十六匹纯色骏马牵引的奢华銮驾缓缓驶来,其上端坐的,正是北朝大辽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他面色略显苍白疲惫,但身着赭黄龙袍,头戴鎏金冠冕,努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
以太子赵桓、太师蔡京为首的大宋文武重臣,早已按品级肃立于宣德门前广场(殿前广场)相迎。整套迎接藩国君主(虽实为对等,但宋廷礼仪上仍稍示优越)的繁琐礼仪依序展开:呈递国书、敬献贡礼(辽使献上北珠、宝马、貂皮)、唱引、导驾……每一步都庄重缓慢,充满了形式化的美感与政治象征意义。
检阅开始。 赵桓陪同耶律延禧,乘舆缓行,检阅大宋皇家最精锐的班直侍卫。将士们盔缨如火,甲叶铿锵,随着号令齐刷刷行礼,动作划一如山崩海啸,展现着严明的纪律与强大的武力。耶律延禧面上不动声色,眼角却微微抽动,显然被这强盛的军容所震慑。围观的汴梁百姓发出阵阵压抑的欢呼,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冗长而宏大的欢迎仪式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方才移步至大庆殿举行正式国宴与会谈。
金殿之上,丝竹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间,暗流涌动。酒过三巡,话题自然引向了如今席卷辽东、令两国皆感芒刺在背的共同威胁——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金国。
蔡京、李纲等主事大臣,与辽国宰相、枢密使等展开了激烈而谨慎的辩论。大宋一方,既有雪澶渊之耻、联辽抗金的战略考量,亦有担忧引火烧身、消耗国力的深深忌惮。辽国一方,则既有求援的急切,又不愿过分丢失宗主颜面。
最终,在太子赵桓(代表徽宗意志)的最终斡旋下,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共识。由翰林学士当场草拟,双方皇帝用印,签订了《宋辽共御金国盟约》。盟约核心:互不侵犯旧有疆界;开通边境特定榷场,有限度加强贸易;建立军事信息互通机制;以及最关键的——若金国主动进攻任何一方,另一方需出兵策应,形成战略牵制。
这是一份脆弱而务实的协议,充满了猜忌与相互利用,但至少在表面上,两个曾经的敌手,因更强的共同敌人而暂时站在了一起。
夜幕降临,繁华落尽。皇宫深处的徽宗书房却灯火通明,与白日大殿的公开辉煌截然不同,此处弥漫着一种隐秘而紧张的气息。
徽宗并未身着龙袍,只是一袭常服,面色凝重。林冲、武松、公孙胜肃立一旁。而以赵构为首,“五方雷动卫”五人——岳翎、陈破虏、赵翊、蓝小蝶——皆身着便于行动的深色劲装,静候指令,他们年轻的脸上已褪去了校场上的稚嫩,唯有沉稳与锐利。
“白日盟约,乃国之颜面,稳局之策。”徽宗开口,声音低沉,“然虎狼之侧,岂能仅恃一纸空文?金人凶悍,辽国颓败,恐难久支。我大宋必须早做最坏打算。”
他目光扫过赵构五人:“尔等‘五雷卫’初成,石秀已在北地播下火种。如今,需有一把更快、更利、更隐秘的尖刀,提前插入北疆乱局之中。”
林冲踏前一步,接口道:“陛下圣明。臣等拟定一‘暗影计划’:精选高手,伪装身份,秘密潜入辽金交战之地,乃至金国境内。不以大军征战,而以暗杀其将领、破坏其粮道、离间其部落、焚毁其军械等方式,迟滞其兵锋,削弱其国力。以此无形之力,助辽拖延,亦为我大宋整军备战争取时间!”
武松眼中凶光毕露,补充道:“对!专挑软的捏,狠的阴!让他们寝食难安!”
公孙胜拂尘一摆:“此计甚险,需如巽风无孔不入,如坎水渗透无声,如离火一击即退,如兑泽调和万方,更需震雷之决断。正合五雷卫所长。然,务必隐匿行踪,事了拂衣,不可暴露身份,引火烧身。”
赵构深吸一口气,代表五雷卫躬身领命,声音斩钉截铁:“儿臣(臣等)明白!‘暗影’所向,即为大宋暗夜之锋芒!定不辱命!”
徽宗看着眼前这群即将深入龙潭虎穴的年轻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最终化为决断:“好!具体行动计划,由林冲总览,公孙先生谋划,武松督导。所需一切资源,皆可便宜行事。朕,等尔等的消息。”
书房窗外,月色冰冷,暗云流动。一场超越正面战场、更加残酷诡异的暗战,即将在北方的血火之地悄然展开。
正是:
明堂盟誓旌旗艳,暗夜锋芒匕甲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林冲君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