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初步成效:百姓信任的回归
孙立海的手有些粗糙,掌心带着一层薄汗,紧紧握着林枫的手,仿佛握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身后的几个护士和年轻医生,也都探头探脑地望着,眼神里混杂着好奇、敬畏,还有一丝长期被压抑后的麻木。
“孙院长,别激动,我们就是来看看。”林枫抽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
秦越跟在林枫身后,看着眼前这栋略显陈旧的三层小楼,心里五味杂陈。作为急诊科医生,他见过太多从乡镇卫生院转上来的病人,那些延误的病情,不规范的初步处理,让他对基层医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落后”和“无奈”上。而今天,他成了改变这一切的执行者。
“林县长,秦主任,快里面请。”孙立海抹了把额头的汗,侧身引着路。
卫生院内部比外面看起来要好一些,地面拖得干净,墙壁也是新粉刷过的白色,只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来苏水和陈旧纸张混合的味道。一楼是门诊、药房和急诊室。说是急诊室,其实就是一间大屋子,摆着两张床,一台半旧的心电监护仪孤零零地立在墙角,屏幕上没有亮光。
“设备是前几年‘村村通’项目里配的,当时还挺先进。”孙立海的语气里带着点尴尬,“只是……没什么机会用,大家也不太会用,怕用坏了。”
林枫的目光扫过那台蒙着一层薄灰的监护仪,又看向旁边几个眼神躲闪的年轻医生。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他不用看系统,就能感受到这栋楼里弥漫的低气压。孙立海头顶的数值是【+20,期盼\/焦虑】,而那些年轻医生护士,大多是【-5,麻木\/观望】。他们对未来不抱希望,也就不存在失望。
“二楼是内科、外科和妇科的诊室,还有住院部。”孙立“立海继续介绍着,带着他们上了楼。
走廊里空空荡荡,几个诊室的门都开着,里面坐着的医生要么在看报纸,要么在对着手机发呆。看到院长陪着两个陌生人上来,才慌忙坐直了身子。
秦越的眉头越皱越紧。这就是他未来要战斗的地方?这看起来更像一个养老院,而不是一家医院。
“住院部有三十张床位,现在……”孙立海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住了三个病人,都是打点滴的慢性病。”
林枫停下脚步,回头看着秦越:“秦主任,感觉怎么样?”
秦越深吸一口气,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林县长,您说,第一批专家什么时候能到?”
他的眼神里没有了在县医院时的那种愤懑和冲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紧迫感。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凭着一腔热血去冲撞的急诊医生了,他是工作组的常务副组长。
林枫笑了。他要的就是秦越这个状态。
“通知已经下了,县医院那边,最迟明天就得把人派过来。”林枫看向孙立海,“孙院长,这两天,你要做两件事。第一,把最好的宿舍腾出来,打扫干净,迎接专家。第二,贴个告示出去,就说从下周一开始,县人民医院的专家,每周固定时间来咱们卫生院坐诊。”
“哎!好!我马上去办!”孙立海激动得脸都红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下午,一辆商务车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缓缓驶入了凤山镇卫生院。车门打开,下来三个人。
为首的是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李文博,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另外两个,一个是外科的主治,叫王猛,人高马大,性格爽朗;另一个是妇产科的副高,张兰,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姐。
他们三个人,都是自愿报名的。
李文博和张兰是冲着林枫承诺的“绩效”和“地位”来的,他们都卡在副高的职称上好几年了,想搏一个机会。而王猛则单纯得多,他就是马家坪人,对林枫在马家坪做的事迹早有耳闻,听说林枫要搞医改,第一个就报了名。
“李主任,王医生,张主任,欢迎欢迎!”孙立海和秦越迎了上去,热情地帮他们拎行李。
李文博推了推眼镜,打量着这个小院,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看到那栋斑驳的小楼时,眼神还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接下来的几天,凤山镇卫生院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折腾”。
秦越带着孙立海,几乎是手把手地重新规划了门诊流程。那台蒙尘的心电监护仪被擦拭一新,搬到了最显眼的位置。王猛撸起袖子,带着两个本地的年轻医生,把外科处置室的器械重新清点、消毒、归类,光是过期的缝合线就清理出了一大箱。
李文博和张兰则被秦越“逼”着,给全院的医护人员开了两场培训会,讲的都是最基础的诊断规范和病历书写要求。
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们,从最初的看热闹,到被迫参与,再到慢慢被这种紧张而专业的氛围所感染,眼神里的麻木正在一点点褪去。
周一,是专家门诊正式开始的第一天。
卫生院门口贴出的红纸告示,早已在镇上传开。但一整个上午,除了几个来看热闹的老人,根本没有病人上门。
卫生院的医生们有些泄气,李文博坐在诊室里,一杯茶都喝完了,连一个问诊的都没有。他自嘲地笑了笑,对身旁坐着观摩的本地医生说:“看来我们县医院的牌子,在这里也不太好使啊。”
孙立海急得在院子里直转圈。
林枫和秦越倒是不急,他们就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门口。
“林县长,您说……是不是老百姓还不信?”秦越有些沉不住气了。
“信任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林枫看着远处,“等吧,会来的。”
临近中午,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拉着一个满脸痛苦的老太太,停在了卫生院门口。男人探头看了一眼,又犹豫着想走。
“大叔,看病吗?”秦越主动迎了上去。
“我……我妈肚子疼得厉害,本来想去县里的……”男人看了一眼秦越,又看了看那张红纸告示,“这……这真有县里的大夫?”
“有,内科的李文博副主任,就在里面。”秦越指了指诊室。
男人半信半疑地扶着老太太进了诊室。
李文博一看来人,立刻站了起来。他仔细询问了病情,又给老太太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初步判断是急性胆囊炎,可能还有胆总管结石。”李文博的诊断清晰而迅速,“得马上做个b超确认一下。”
卫生院的b超室只有一个年轻医生,平时做个孕检还行,这种急腹症的诊断,他根本没把握。
“我来看。”李文博直接走进了b超室,亲自操作起来。
耦合剂涂在老太太腹部,探头熟练地移动。很快,屏幕上就清晰地显示出肿大的胆囊和一颗嵌顿在胆总管下端的结石。
“胆总管扩张,结石嵌顿,必须马上处理,不然有穿孔和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李文博的语气不容置疑。
“那……那可咋办?要去县里吗?”男人急得快哭了。
“来不及了。”李文博看向一旁的外科医生王猛,“王猛,准备一下,急诊手术。”
“在这儿做?”王猛也愣了一下,这里的条件和县医院差太远了。
“等不了了。”李文博眼神坚定,“秦主任,你来搭把手,孙院长,你去安抚家属,签手术同意书。”
整个卫生院瞬间高速运转起来。
这是凤山镇卫生院,五年来第一台急诊外科手术。
两个小时后,手术室的门打开,王猛和秦越走了出来,虽然满头大汗,但神情轻松。
“手术很成功,取出来的结石有小拇指那么大。”王猛对着焦急等待的男人说。
男人“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哭着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要不是你们,我妈今天就……”
孙立海连忙把他扶了起来。
林枫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他看到,那个男人头顶的民心值,从最初的【-20,怀疑\/焦虑】,一路飙升,最后定格在了【+70,感激\/信赖】。而他身后的老太太,虽然还很虚弱,头顶的数值也变成了【+60,安心】。
更让他欣喜的是,孙立海和那几个参与了抢救的本地医生护士,头顶的数值,也从【-5,麻木\/观望】,变成了【+30,振奋\/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一天之内就在凤山镇传遍了。
“听说了吗?王家老太太在镇卫生院做的手术,县里的大专家亲自开的刀!”
“真的假的?胆结石都能在咱们这儿治了?”
“那可不!一分钱没多花,还省了来回跑县城的功夫!”
第二天,卫生院的门诊量,破天荒地突破了三十人。
第三天,五十人。
一周后,李文博的专家门诊,需要提前排队了。妇产科的张兰,也迎来了好几位从前宁愿跑几十里路去县城做产检的孕妇。外科的王猛,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处理各种外伤和清创缝合。
卫生院的药房,以前积压的药品开始流动起来。住院部的三十张床位,住进去了十几个病人。整个卫生院,从一潭死水,彻底活了过来。
孙立海每天乐得合不拢嘴,走路都带着风。他看秦越的眼神,已经从敬畏变成了崇拜。
这天傍晚,秦越正在办公室整理一周的试点数据,准备向林枫汇报,他自己的办公电话响了。
他随手接起:“喂,你好,医联体工作组。”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秦越,是我,赵天成。”
秦越握着电话的手,瞬间僵住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