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试点先行:一个区域的智慧蜕变
第二天,清源县的官场天气,晴转多云,局部有雷。
那场被称为“鸿门宴”却最终演变成林枫个人秀的研讨会,余波仍在县委县政府大院里回荡。所有人都知道了,那个年轻的林副县长,不光有县委书记和县长在背后撑腰,他自己,就是一门重炮。
王大海和刘斌两位局长,据说当天散会后就回了单位,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下午没见人。而鸿远集团的董事长钱东来,则是在会议中途,借口接个重要电话,提前离场,那背影,多少有些仓皇。
牌桌已经掀了,接下来,就该实打实地干活了。
林枫没有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时间。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一份圈着红圈的地图,敲开了规划局局长的办公室。
他选定的试点区域,是城西的老工业区和家属院片区。
这里是清源县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厂房和红砖家属楼犬牙交错,道路狭窄得像毛细血管,地下管网更是年久失修,几乎成了半瘫痪状态。每逢大雨,“城西看海”是清源县人民调侃了十多年的老梗;而每天的早晚高峰,通往城西的“两桥一路”堵得能让人在车里打完一局斗地主。
这里是城市病最集中的“病灶”,也是民怨最深的“洼地”。
林枫开着一辆半旧的桑塔纳,亲自把规划、建设、交通、财政四个局的一把手,从他们舒适的办公室里“请”了出来,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办公会”。
车子刚驶入城西主路,就寸步难行。喇叭声此起彼伏,电动车在车流中见缝插针,险象环生。
车里,气氛有些沉闷。
建设局局长王大海靠在后座,看着窗外拥堵的景象,一张胖脸面无表情,眼皮耷拉着,不知是在闭目养神还是在盘算什么。交通局局长刘斌则是不停地看表,显得有些烦躁。
“林县长,您看,城西这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路就这么宽,车越来越多,神仙来了也难办。”刘斌忍不住开了口,话里带着一股子“这事儿解决不了”的宿命感。
林枫笑了笑,没接他的话,反而问开车的司机老张:“老张,从这儿到前面的三号家属院,平时要开多久?”
老张握着方向盘,苦笑道:“顺当的话五分钟,现在嘛……二十分钟能到就烧高香了。”
林枫点了点头,对刘斌说:“刘局长,听到了吗?十五分钟。每天早晚两次,一个家庭就得多浪费半个小时在路上。城西这片区常住人口超过五万,您算算,一天下来,清源县人民浪费在堵车上的总时间,是多少年?”
刘斌的嘴唇动了动,没说出话来。
车子好不容易挪到了三号家属院门口。林枫带头下车,一股混合着潮湿霉味和垃圾发酵的复杂气味扑面而来。
众人脚下,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几处大的洼地里还积着前几天下雨留下的黑水,上面漂着一层绿色的浮萍。
“王局长,”林枫指着脚下的积水,“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老百姓管这叫‘龙王尿’,经年不干。夏天蚊子多得能把人抬走。”
王大海的眼皮终于抬了起来,他看了一眼那滩黑水,眉头皱了皱,瓮声瓮气地说:“这地方地势低,排水管几十年前埋的,早堵死了。要解决,得把整个院子的地都掀了,重新铺管网,工程量太大。”
“所以我们不铺。”林枫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
“不铺?”王大海一愣。
“我们不把水‘排’走,而是让水‘留’下来。”林枫从周建国手里拿过一份打印好的效果图,“王局,您看。把这片水泥地,改成这种透水砖铺装的停车场和广场;把那边那片长满杂草的荒地,改造成下沉式绿地。雨水通过透水砖渗下去,多余的水流进绿地里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这样一来,水不但不形成内涝,还补充了地下水,滋养了花草。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吧?”
王大海看着效果图上那个漂亮的下沉式花园,一时间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图画得很专业,各种技术参数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一看就不是随便画的。
“这……设计倒是挺好,可谁来施工?我们局里的施工队,可没干过这个。”王大海还是找到了一个推脱的借口。
“没干过,就学。”林枫的语气不容置疑,“我已经联系了省城的设计院和两家有‘海绵城市’施工经验的工程公司。下周,他们会派技术专家过来,对我们建设局和相关单位的施工队进行免费培训。王局长,你负责组织人,务必让技术骨干都到场。以后清源县的市政工程,这可是标配技术,谁学不会,谁就要被淘汰。”
王大海的脸色变了变。林枫这番话,等于是断了他以“技术壁垒”为由消极怠工的后路。
林枫又转向交通局长刘斌,指着不远处一个混乱的十字路口:“刘局,那个路口,没有红绿灯,全靠司机们凭感觉和胆量过。每天至少有两三起剐蹭事故,早晚高峰更是堵车的关键节点。”
刘斌叹了口气:“林县长,这地方我来看过好几次。路口不规则,装传统的红绿灯,设置很麻烦,效果也不一定好。”
“所以我们不用传统的。”林枫拿出手机,调出一段视频,“这是我请人做的模拟动画。我们在这个路口安装一套基于视频分析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它能实时监测各个方向的车流量和人流量,自动调整红灯和绿灯的时间。车多就放得久一点,车少就快点过。另外,在路口五十米外,增设一个诱导屏,提前告诉司机哪个方向拥堵,建议他绕行。您觉得,这样能不能缓解拥堵?”
刘斌看着视频里那流畅得如同科幻电影般的车流调度,眼睛都直了。他搞了一辈子交通,从未想过红绿灯还能这么“聪明”。
“这……这套系统,得花不少钱吧?”他喃喃道。
一直没说话的财政局长清了清嗓子,插话道:“林县长,赵县长已经交代了。只要方案可行,县财政全力支持。而且林县长也说了,‘智慧交通’的运营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我们政府主要是做好监管。”
刘斌彻底没话说了。
书记拍板,县长给钱,技术有方案,连财政都表了态,他要是再推三阻四,那就是明着跟全县的领导班子对着干了。
林枫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王大海的阴沉,刘斌的震惊,规划局长的思索,财政局长的坚定,他都看在眼里。
“各位,今天请大家来,不是来讨论‘要不要做’,而是来研究‘怎么做好’。”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规划局,三天之内,把试点区域的‘海绵化’改造详细规划图纸拿出来,要精确到每一块透水砖的铺设位置。建设局,立刻组织人员,对现有地下管网进行清淤和勘探,为后续施工做准备。交通局,马上和市交警支队协调,拿出路口改造期间的交通分流方案。财政局,项目启动资金必须在三天内到位。”
他一条条地分派任务,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指令都明确到了具体部门和完成时限。
“这是一个整体工程,我希望各部门不要各自为战,要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协同转动。谁的环节掉了链子,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我不会听任何解释。”
林枫的眼神很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势。
王大海和刘斌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无奈和……畏惧。他们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按官场的套路出牌。他不懂什么叫“循序渐进”,也不理会什么“人情世故”。他就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精密机器,目标明确,执行力爆表,任何试图阻挡他的,都会被无情地碾碎。
现场办公会开完,林枫没有急着离开。他独自一人在家属院里转悠。
他看到墙角下棋的老人,看到追逐打闹的孩子,也看到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和主妇们愁苦的脸。
他的系统界面里,这些居民头顶的民心值,大多是黄色的【-40,抱怨\/麻木】或【-50,焦虑\/无奈】。他们对这里的恶劣环境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就在这时,几台大型的工程勘探车和清淤车,伴随着轰鸣声,缓缓地驶进了这个沉寂了多年的老旧小区。
巨大的机械臂伸展开来,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精准地探入了堵塞多年的下水井。
“突突突……”
沉闷的清淤钻头开始工作,打破了小区的宁静。
许多居民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着。
“这是干啥呢?不是说要挖大水坑吗?”一个大妈在楼上喊。
“谁知道呢,别是来搞破坏的吧!”
“看着像是要掏下水道,那玩意儿都堵了十年了,能掏通?”
议论声中,一股恶臭的黑色淤泥被从下水道里抽了出来,装进了密封的罐车。
林枫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他知道,网络上的谣言还在发酵,居民们的疑虑还很深。信任,不是靠开会能开出来的,而是要靠这一铲子一铲子,实实在在地干出来。
突然,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大爷颤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挡在了清淤车前。他身后,还跟着几个义愤填膺的中年人。
“停下!都给我停下!”
老大爷用拐杖用力地敲着地面,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愤怒。
“你们凭什么在我们的家园里乱挖乱搞?是不是想把我们这儿拆了盖商品房?我告诉你们,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在,你们就休想动这里的一砖一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