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县委书记的肯定:林枫的领导才能
电话挂断,听筒里传来忙音,林枫却在办公桌前站了片刻。
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处长,宋思明。
这几个字眼组合在一起,分量不轻。它意味着城西的试点项目,已经从县里的“盆景”,跃入了省里专业人士的视野,即将变成一个可供解剖的“标本”。
这既是机会,也是一场严苛的考试。
他没有耽搁,拿起桌上那份还带着油墨香的《江州市晚报》,径直走向了县委书记陈建国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林枫轻敲了两下。
“请进。”
陈建国正坐在办公桌后,手里也拿着一份同样的报纸,看得极为专注。他没有戴眼镜,只是微微眯着眼,手指在报纸上那张孩子们奔跑的照片上轻轻滑过。
“书记,我来向您汇报个情况。”林枫将报纸放到桌角,站得笔直。
陈建国抬起头,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只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省住建厅的电话?”
林枫心里微微一动,陈建国似乎已经料到了。
“是,城市建设处的宋思明处长打来的。他说下周,他会和厅里的总工程师一起来清源,实地考察‘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
“嗯。”陈建国应了一声,将手里的报纸叠好,放到一旁,动作不疾不徐。“来是应该的。这么大的雨,城西那个老大难的积水点,愣是连个水洼都没有,这事儿在江州都传开了。省里要是再没动静,那才是怪事。”
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叶,目光却越过杯沿,落在了林枫身上。
“林枫啊,这篇报道,我看了三遍。”陈建国开口,语气平淡,“写得不错,但写得再好,也只是锦上添花。真正让我有感触的,不是这篇报道,而是你做事的这个路子。”
林枫静静听着,没有插话。
“从最开始的‘云端课堂’,解决教育不均衡;到后来的‘医联体’,盘活基层医疗资源;再到现在的‘海绵城市’和‘智慧交通’,给城市病开方子。”陈建国每说一项,手指就在桌上轻叩一下,发出沉稳的声响。
“我发现,你小子做事,从来不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你总能跳出问题本身,去搭建一个框架,一个系统。‘云端课堂’,是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医联体’,是医疗资源流动的系统;现在的‘海绵城市’,更是一个城市生态循环的系统。”
“你不是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你是在构建一套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这不单是执行力,这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能力,是领导才能。”
陈建国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轻响。他看着林枫,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一个干部,能发现问题,是基础;能解决问题,是优秀;而能构建一套机制,从根源上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这就是帅才,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林枫在乡镇时,陈建国看到的是他的冲劲和为民之心。到了县里,他渐渐发现,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远超他年龄的战略高度和系统思维。
他不仅能低头拉车,更能抬头看路。
“这次省厅来人,对你,对清源,都是一次大考。你准备怎么迎接?”陈建国问道。
“实事求是。”林枫回答得干脆,“把我们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把最真实的试点情况,无论是好的,还是仍有不足的,都摆在他们面前。”
“好一个实事求是。”陈建国笑了,“有些人,就怕上级来检查,总想着涂脂抹粉。你倒好,还准备把不足之处也亮出来。”
“政绩不是靠粉饰出来的。”林枫说,“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省厅的专家下来,正是我们请教学习的好机会。”
陈建国点了点头,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了两个号码。
“让王大海和刘斌,立刻到我办公室来。”
不过五分钟,建设局局长王大海和交通局局长刘斌就一前一后地进了办公室。两人脸上都带着几分忐忑,看到坐在那里的林枫,眼神都有些不自然。
“书记,您找我们?”王大海挤出一个笑容。
“嗯。”陈建国指了指桌上的报纸,“市里的报纸,都看了吧?”
两人连忙点头。
“省住建厅的领导下周要来清源,考察我们的‘海绵城市’和‘智慧交通’试点项目。”陈建国语气平缓,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压力,“这是对我们清源县城市建设工作的肯定,是全县的荣誉。到时候,汇报工作,你们两个局是主力。”
王大海和刘斌的脸色微微一变。让他们去汇报?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当初他们百般阻挠,如今却要他们去介绍成果,这脸打得火辣辣的疼。
“怎么?没信心?”陈建国的目光扫过两人。
“有!有信心!”刘斌赶紧表态,“我们一定全力配合,把工作做好。”
王大海也连忙附和:“书记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不是完成任务,是要做到最好。”陈建国加重了语气,“林枫同志是总负责人,具体的工作安排,你们听他调配。我只有一个要求,不能给清源县丢脸。谁在这次接待工作中出了纰漏,影响了全县的形象,那不是工作能力问题,是政治态度问题。”
“政治态度”四个字,像四座大山,压得王大海和刘斌几乎喘不过气来。他们知道,这是陈建国下的最后通牒。
“林县长,你看……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王大海转向林枫,姿态放得极低,语气里甚至带上了一丝请教的意味。
看着眼前这戏剧性的一幕,林枫心中毫无波澜。他知道,陈建国这是在为他铺路,也是在敲打这两人,让他们彻底断了再使绊子的念头。
“材料要详实,数据要精准。”林枫平静地布置任务,“王局长,建设局这边,把试点区域改造前的所有管网资料、内涝记录,和改造后的蓄水、渗水、净水各项监测数据,做成详细的对比报告。刘局长,交通局这边,把路口改造前的拥堵指数、事故率,和改造后各个时段的车流量、通行效率,也做成数据模型。我们用事实说话。”
“好,好,我们马上去办。”两人如蒙大赦,连声应着,退出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再次安静下来。
陈建国看着林枫,忽然笑了:“怎么样?他们两个,现在听话多了吧?”
“谢谢书记。”林枫知道,这是陈建国在帮他立威。
“这不是帮你,是帮清源县的工作。”陈建国摆了摆手,神情重新变得严肃,“林枫,你要记住,一个领导干部,手腕和初心,缺一不可。既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霹雳手段。只会讲道理,团结不了所有人;只会用手段,也走不长远。”
林枫心中一凛,郑重地点了点头:“我记住了。”
他明白,陈建国这是在点拨他,教他为官之道。
等林枫离开后,陈建国在办公室里独自坐了很久。他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林枫”两个字,在旁边又写了“教育”、“医疗”、“城建”三个词,用线连了起来。
看着这张简单的图,他仿佛看到了清源县这半年多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的中心,都指向了这个年轻人。
他拿起那部红色的电话,沉吟片刻,拨了一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那头传来一个浑厚的声音:“建国啊,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想起给我这个老头子打电话了?”
“王书记,您批评得是,是我疏于问候了。”陈建国对着话筒,语气恭敬了许多。电话那头,是他在市委党校学习时的老师,如今已是江州市委的副书记王长林。
“少来这套。”王长林笑了笑,“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什么事?”
“王书记,是想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清源县最近的工作,也是……发现了一个好苗子,想请您给参谋参谋。”陈建国没有绕弯子。
“哦?能让你陈建国都称为‘好苗子’的,可不简单。说来听听。”王长林来了兴趣。
陈建国便将林枫在清源县的所作所为,从“云端课堂”到“医联体”,再到这次引起省里关注的“海绵城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遍。他没有用太多褒义词,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重点突出了林枫那种系统性的改革思路。
“……这小伙子,刚开始我觉得他就是胆子大,有冲劲。现在看来,是我看浅了。他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而且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他是在为清天县的未来发展,打基础,立框架。这种人才,放在县里,我觉得有些屈才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王长林的声音再次响起时,多了一分郑重:“建国,你说的这个林枫,我有点印象。前阵子市里开教育工作会,你们县的经验材料,我看了,就是他搞的吧?”
“是他。”
“嗯。”王长林沉吟道,“你说的没错,这种系统性思维,是年轻干部里最稀缺的品质。只会冲锋陷阵的是兵,懂得排兵布阵的才是将。这个林枫,有为将之才。”
得到老领导的肯定,陈建国心里有了底。
王长林似乎想到了什么,继续说道:“正好,我这里有个情况。省委组织部近期要搞一个青年干部储备人才库的选拔,下周,会有一个考察组到我们江州来。原本的名额都基本定了,但听你这么一说……”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权衡。
“这样吧,建国。下周省住建厅的领导不是要去你们那儿吗?你让那个林枫,好好表现。到时候,我会想办法,让省委组织部考察组的同志,也‘顺路’去清源看一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