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涵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眉头紧锁。实验室的冷光打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勾勒出一道疲惫的阴影。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六小时了,但他的AI医疗诊断系统仍然无法准确识别那些罕见的病例。
又错了。他低声咒骂,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命令。系统给出的诊断建议与病例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种错误在常见病例中几乎不会发生,但一旦面对那些特殊、复杂的案例,系统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
林博士,您需要休息。助理小王递来一杯咖啡,系统已经比市面上大多数医疗AI都要精准了。
林默涵接过咖啡,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不够,远远不够。他指着屏幕,这个三岁女孩的病例,系统给出的治疗方案会要了她的命。我们需要更多数据,更多样化的数据。
但我们已经收集了全球超过两百万份病例...
都是医院的标准病例记录!林默涵突然提高了声音,我们需要的是真实世界的经验,那些没有被标准化记录的生活细节,患者的表情、语气、家庭环境...所有构成的因素。
小王愣住了,显然没想到一向冷静的林博士会有如此情绪化的表达。
林默涵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抱歉。安排一下,我明天要去新城区,那里有个社区医疗数据采集项目。
第二天,阳光出奇地好。林默涵走在熙熙攘攘的社区医疗中心里,看着志愿者们为居民们做基础体检并收集健康数据。这种一线工作他很少亲自参与,但今天他需要亲眼看看数据采集的过程。
血压正常,但您的睡眠数据有些异常...一个熟悉的女声从某个检查隔间传来。
林默涵的脚步顿住了。那个声音,他至少有五年没听到了。
他走向声源,轻轻拉开隔帘。坐在电脑前的女人转过头来,明亮的眼睛在看到他的瞬间瞪大了。
顾晓婷?林默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林默涵?顾晓婷站起身,她剪了短发,比大学时更加干练,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初。真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
你...在做社区医疗?林默涵注意到她胸前的名牌:情感计算实验室,顾晓婷博士。
顾晓婷笑了,不完全是。我在收集数据,但不是常规的健康数据。她示意他看电脑屏幕,上面不是标准的体检表格,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情感量表和生活体验问卷。
情感数据?林默涵皱眉,这对AI训练有什么价值?
顾晓婷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切价值。你知道为什么你的AI系统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总是出错吗?因为它缺乏人类的理解方式。
林默涵感到一阵不悦,我的系统基于最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数百万条医疗记录...
但它没有心,林默涵。顾晓婷直视他的眼睛,它不懂恐惧,不懂希望,不懂一个母亲看到孩子生病时的绝望。这些情感因素影响着疾病的进程和治疗的效果。
情感是不可量化的主观体验,林默涵反驳道,科学需要客观数据。
那么告诉我,顾晓婷指向窗外,一个母亲正抱着孩子在候诊区等待,你能从标准医疗数据中看出她昨晚为了照顾发烧的孩子而彻夜未眠吗?能看出她因为付不起药费而产生的压力吗?这些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林默涵沉默了。他想起昨天那个被系统误诊的女孩病例,如果考虑到家庭环境和情感状态,或许结果会不同。
跟我来。顾晓婷突然拉住他的手,带他走出医疗中心。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让林默涵想起大学时他们一起熬夜做项目的日子。
他们来到社区中心的一个小公园,顾晓婷从包里拿出一个奇怪的设备,像是耳机和眼镜的结合体。
这是我的发明,情感体验记录仪。她骄傲地介绍,它能捕捉使用者的生理反应、眼球运动、微表情,同时记录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主观描述。
林默涵接过设备,仔细检查。精巧的设计,但如何保证主观描述的客观性?
这就是关键突破。顾晓婷兴奋地说,我们不追求客观性,而是收集足够多的主观体验,从中寻找模式。一千个人描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其中有可识别的规律。
她打开平板电脑,展示一组数据。看这个,慢性疼痛患者的描述模式与急性疼痛患者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在标准医疗数据中几乎无法体现,但在情感数据中清晰可见。
林默涵盯着那些数据曲线,内心震动。他从未想过从这个角度解决问题。
我收集了三个月的数据,顾晓婷继续说,初步结果显示,结合情感数据的诊断模型在复杂病例上的准确率提高了23%。
23%...林默涵喃喃重复,这个数字在医疗AI领域堪称突破。
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顾晓婷脸上,她眼中闪烁着林默涵熟悉的光芒——那种对未知领域无畏探索的热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埋头于算法和数据,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本身。
我需要你的帮助,林默涵。顾晓婷认真地说,你有最好的算法和计算资源,我有独特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一起创造真正理解人类的AI。
林默涵望着她,思绪万千。五年前,他们因为学术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五年后,命运又把他们带到一起。也许,科学进步需要的正是这种碰撞与融合。
给我一周时间,他终于说,我需要验证你的理论。
顾晓婷笑了,那笑容让林默涵想起大学图书馆里他们争论到天明的日子。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数据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欢迎你来实验室。
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当林默涵转身离开时,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期待。也许,AI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不在更多的数据,而在于不同性质的数据;不在更复杂的算法,而在于更接近人类的理解方式。
回到实验室,林默涵看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系统,突然觉得它如此冰冷而局限。屏幕上的数据流依然跳动,但在他眼中已有了新的意义。明天,他将走进顾晓婷的世界,探索那个被大多数AI研究者忽视的维度——人类情感的浩瀚宇宙。
林默涵站在情感计算实验室的门前,手指悬在门铃上方迟疑了一秒。这个位于大学老校区边缘的实验室看起来毫不起眼,灰色的金属门上只有一个小小的名牌。与他所在的现代化AI研究中心相比,这里简直像是上个世纪的遗迹。
门突然开了,顾晓婷穿着沾满焊锡的白大褂,头发随意地扎成一个凌乱的丸子头。你来了!她的笑容让实验室走廊昏暗的灯光都明亮了几分,我正调试设备,听到你的脚步声了。
你的听力还是那么敏锐。林默涵跟着她走进实验室,随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与简陋的外表截然不同,实验室内部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空间。正中央是一个类似太空舱的圆形设备,周围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传感器和显示器。最引人注目的是西面整面墙的屏幕,上面流动着五彩斑斓的数据流,不是常规的数字和图表,而是不断变化的波形和颜色图案。
这是...林默涵走向那面屏幕。
情感数据实时可视化系统。顾晓婷站到他身边,身上淡淡的松香混合着电子设备的气息,每个颜色代表一种基础情绪,波形幅度代表强度,图案变化反映情绪转换。
林默涵仔细观察着那些流动的数据,你用什么算法解析的?传统的情绪识别模型无法达到这种细粒度。
不是算法问题,是数据源不同。顾晓婷走向控制台,调出一组对比图,传统模型依赖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外在信号,误差率高达40%以上。我的数据直接来自使用者的生理反应和主观描述,误差不到5%。
林默涵皱眉,主观描述怎么可能只有5%误差?
顾晓婷神秘地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两个金属手环,戴上这个,我让你亲身体验一下。
手环内侧布满微小的电极,戴上后立即开始监测脉搏、皮肤电反应等生理信号。顾晓婷引导林默涵坐在一个特制的椅子上,为他戴上装有微型摄像机和生物传感器的头戴设备。
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个强烈的情感体验。她的声音忽然变得轻柔,越具体越好。
林默涵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父亲病床前的最后一夜。医院消毒水的气味,监护仪规律的声,父亲干瘦的手握着他的力度...五年过去了,这些细节依然清晰如昨。
很好。顾晓婷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现在用三个词描述你现在的感受。
无力...悔恨...爱。林默涵听见自己的声音有些颤抖。
现在详细描述那个场景,越详细越好。
随着林默涵的叙述,实验室的主屏幕上,一组复杂的数据开始生成。不仅有他的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还有一套不断演化的情感模式图。当他说到我本应该早点发现父亲的症状时,屏幕上突然爆出一片深蓝色的波纹。
顾晓婷轻声解释:这是深度悔恨的情感特征,伴随特定的生理反应模式。你的瞳孔扩张了0.3毫米,左手中指有轻微抽搐,这些都是标准情绪识别系统无法捕捉的微观信号。
林默涵睁开眼睛,看到屏幕上完整的情感轨迹图,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那段记忆中的每一个情感波动都被精确记录下来,形成了一条起伏的曲线。
这...这简直...
像读心术?顾晓婷取下他头上的设备,其实不是。我只是建立了一个更接近人类真实体验的数据收集系统。你的每一个微小的生理反应,结合你的主观描述,构成了这幅情感地图。
她调出数据库,我已经收集了超过800人的类似数据,每种强烈情感都有其独特的。当数据量足够大时,AI就能真正理解人类在面对疾病、痛苦时的真实体验。
林默涵凝视着屏幕上自己的情感数据,一种被彻底看透的不安与科学家的兴奋在他心中交战。你的方法很有创意,但缺乏数学严谨性。情感状态应该能被量化成向量,嵌入到高维空间中...
又来了!顾晓婷翻了个白眼,你们这些算法工程师,总想把一切都塞进数学模型里。人类情感不是高维向量,它们是流动的、复杂的、前后关联的...
正因如此才需要数学建模!林默涵站起来,开始在实验室里踱步,只有将情感状态转化为算法可处理的形式,AI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
你错了。顾晓婷打断他,AI不需要人类情感,它需要学会直接解读情感。就像人类婴儿学习理解母亲的情绪一样,通过暴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习。
两人对视着,空气中仿佛有电流穿过。这种激烈的学术争论让他们都想起了大学时代,那些彻夜长谈的夜晚。
最终,林默涵深吸一口气,我需要看看你的原始数据和处理流程。
顾晓婷露出胜利的微笑,跟我来。
她带林默涵来到实验室深处的一个工作站,调出庞大的数据库。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他们深入探讨每一个数据收集细节和分析方法。林默涵不断提出质疑和替代方案,顾晓婷则一一回应,有时接受他的建议,有时坚决扞卫自己的方法。
争论最激烈时,顾晓婷突然停下,盯着林默涵看了几秒,然后大笑起来。
怎么了?林默涵困惑地问。
你还记得大三那年,我们在图书馆争论神经网络架构到凌晨四点吗?保安差点把我们锁在里面。顾晓婷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你现在的表情和那时一模一样,额头上有同一条青筋。
林默涵不由自主地摸了摸额头,也笑了。那次你赢了,你的架构在测试集上表现更好。
而这次我也会赢。顾晓婷自信地说,因为情感数据就是未来。
夜深了,实验室只剩下他们两人。林默涵不得不承认,顾晓婷的方法虽然不符合传统数据科学的范式,但确实捕捉到了传统AI系统完全忽略的维度。
我有个提议。他最终说道,让我们合作。你提供情感数据收集方法和理论,我负责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我们可以共同开发一个全新的医疗AI模型。
顾晓婷的眼睛亮了起来,条件是,你不能试图把我的数据数学化成没有生命力的向量。我们必须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成交。林默涵伸出手。
当他们握手时,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着考究西装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两个保镖模样的人。
顾博士,看来我来的正是时候。男子的目光扫过林默涵,最后落在顾晓婷身上,我们上次谈的合作,考虑得怎么样了?
顾晓婷的表情瞬间冷了下来,李总监,我已经明确拒绝了新纪元公司的收购提议。我的研究是非卖品。
李总监微笑着走进实验室,手指轻轻抚过实验设备,顾博士,您这种小实验室根本无法发挥这项技术的全部潜力。我们可以提供百倍于您现在的资源...
请离开。顾晓婷的声音冰冷而坚决,否则我要叫保安了。
李总监的笑容僵在脸上,他转向林默涵,这位是?
林默涵,AI研究中心。林默涵简短地回答,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紧张。
啊,医疗AI系统的林博士!李总监的眼睛眯了起来,没想到您也对情感计算感兴趣。新纪元公司一直很欣赏您的工作,也许我们可以...
李总监!顾晓婷提高了声音,这是最后一次警告。
李总监举起双手做投降状,好好好,我们走。不过请记住,顾博士,技术没有国界,更没有个人感情。这项研究迟早会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他们离开后,实验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新纪元公司?林默涵皱眉,那个以数据垄断和侵犯隐私出名的科技巨头?
顾晓婷点点头,他们已经盯上我的研究三个月了。上周还试图黑进我的数据库。她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我猜他们是从医院那边得到消息的,我在那里做志愿者就是为了收集更多医疗情感数据。
林默涵想起自己研究中心严格的保密协议和安保系统。你需要更好的数据保护。我的实验室有军方级别的安全系统。
顾晓婷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你是说...合并我们的研究?
至少是物理上的合并。林默涵认真地说,你的设备可以搬到我的实验室,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更重要的是,没人敢动军方资助的项目。
顾晓婷沉思片刻,突然笑了,林默涵,你这是要保护我和我的研究吗?
林默涵感到耳根有些发热,这是...合理的科研合作安排。
好吧,顾晓婷伸出手,合作愉快,搭档。
当他们再次握手时,林默涵注意到她的手比刚才温暖了许多。窗外,第一缕晨光已经穿透了夜色,照在满墙的情感数据流上,映出彩虹般的光晕。一个新的研究时代,也许还伴随着其他可能性,正在这黎明时分悄然开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静心斋志异新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