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寒梅谢尽,柳色新裁。大齐王朝的巡游之路已近尾声,帝后一行的龙辇沿着官道缓缓北上,即将返回京城。此时的江南早已褪去料峭春寒,漫山遍野的桃花如云似霞,梨花洁白如雪,与田间翻涌的碧波秧苗相映,织就成一幅生机盎然的锦绣长卷。官道两旁,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自家最珍贵的物产,捧着亲手制作的锦旗,只为送帝后一程,道一声感恩。
龙辇行至苏州城外的长亭时,萧玦示意车夫停下。他与沈清辞携手走下龙辇,太子萧承泽紧随其后,小小的身影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长亭内外,百姓们自发地排列成整齐的队列,见到帝后,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的声浪如同惊雷般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江南的山水之间。
“陛下!皇后娘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被众人搀扶着走上前来,他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衫,手中捧着一个用锦缎包裹的木盒,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老民代表苏州百姓,给陛下和娘娘献上一份薄礼,聊表感恩之情!”
萧玦上前一步,亲手扶起老者,语气温和:“老人家快快请起,百姓们的心意,朕与皇后心领了。尔等安居乐业,便是对朕与皇后最好的馈赠,何须如此破费?”
老者眼中含泪,固执地将木盒递上:“陛下有所不知,三年前苏州遭遇水灾,田地被淹,家园被毁,老民一家险些饿死。是陛下开仓放粮,派官员主持赈灾,皇后娘娘更是以神玉之力驱散瘟疫,救治伤员。如今我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份恩情,便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这木盒之中,是苏州百姓连夜赶制的‘万民伞’,伞面上绣着全城百姓的姓名,愿陛下与娘娘福泽绵长,庇佑我大齐永世太平!”
沈清辞接过木盒,打开一看,只见一把油纸伞静静躺在其中。伞面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绣满了伞面,每一个字都是一位百姓的姓名,针脚细密,饱含深情。伞骨之上,还挂着数十枚小巧的香囊,散发着清雅的兰芷香气。她的眼眶微微发热,手中的万民伞仿佛有千斤重,这不仅是一件礼物,更是百姓们沉甸甸的爱戴与期盼。
“老人家,多谢苏州百姓的厚爱。”沈清辞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她将万民伞紧紧抱在怀中,“朕与陛下定当铭记百姓的恩情,恪守为政之道,让天下苍生永远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话音刚落,百姓们再次跪倒在地,齐声高呼:“陛下万岁!皇后千岁!大齐万万年!”声浪此起彼伏,震得枝头的花瓣纷纷飘落,宛如一场粉色的甘霖。
萧玦看着眼前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前世朝堂的黑暗腐朽,百姓的流离失所,再看看如今国泰民安、万民拥戴的景象,愈发觉得与沈清辞携手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值得。他握紧沈清辞的手,目光坚定地对百姓们说道:“朕在此立誓,此生定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兴利除弊,绝不辜负天下百姓的信任与拥戴!”
百姓们闻言,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叩首谢恩。长亭外,不知是谁唱起了歌颂帝后的歌谣,歌声悠扬婉转,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队列,男女老少齐声合唱,歌声中满是真挚的爱戴与敬仰:“大齐有明主,仁心照四方;皇后持玉印,福泽润八荒。水旱不为患,盗贼尽消亡;百姓安居乐业,盛世万年长……”
沈清辞站在长亭下,听着这质朴而深情的歌谣,心中百感交集。前世的她,在冷宫中听着的是沈清柔的嘲讽与萧景渊的冷漠,而今生,她听到的是百姓们的歌颂与拥戴。她低头看着手中的明德凤佩,暖玉的温润透过指尖蔓延至全身,仿佛在与她一同感受这份沉甸甸的幸福。她知道,这份拥戴,并非源于她的皇后身份,也并非源于暖玉的神奇力量,而是源于她与萧玦对百姓的真心相待,源于他们为守护家国所付出的一切。
龙辇继续北上,所到之处,皆是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在扬州,百姓们自发组织了舞龙舞狮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街的店铺挂满了“恭送圣驾”的灯笼,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在徐州,矿工们捧着亲手开采的水晶,献给帝后,水晶晶莹剔透,象征着他们对帝后纯洁无瑕的爱戴;在兖州,学子们列队于孔庙之外,诵读着歌颂帝后的诗文,声音朗朗,意气风发。
每到一地,沈清辞都会带着萧承泽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亲切交谈。她会坐在田埂上,听老农讲述耕种的趣事;会走进织布坊,看妇人们织出五彩的锦缎;会来到学堂,听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萧承泽也渐渐褪去了稚气,他会主动为百姓们分发粮食,为老人捶背揉肩,眼神中满是真诚与关切。百姓们都说,太子殿下仁厚爱民,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像陛下一样贤明的君主。
这一日,龙辇行至汴梁城外。汴梁作为大齐的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帝后一行的到来,让这座古城更加热闹非凡。街道两旁,百姓们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手中拿着各种各样的礼物,有新鲜的瓜果蔬菜,有精致的糕点零食,还有孩子们亲手画的图画。当龙辇经过时,孩子们纷纷将手中的花朵和图画抛向龙辇,口中高喊着“皇后娘娘最美”“陛下英明”,稚嫩的声音充满了童真与爱戴。
沈清辞掀开车帘,看着窗外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心中满是温暖。她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妇人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婴儿的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妇人眼中满是感激。沈清辞认出,这位妇人正是三年前她在汴梁救治的一位产妇。当时妇人难产,生命垂危,是沈清辞用暖玉的力量为她续命,助她顺利生下孩子。
“皇后娘娘!”妇人见到沈清辞,激动地喊道,“您还记得民妇吗?三年前若不是娘娘出手相救,民妇与这孩子恐怕早已性命不保。如今孩子已经三岁了,民妇带他来给娘娘磕头谢恩!”
说着,妇人就要下跪,沈清辞连忙示意宫女拦住她:“快起来,不必多礼。孩子平安健康,便是最好的事情。”她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长命锁,上面雕刻着“平安喜乐”四个字,是用暖玉的边角料精心雕琢而成。她轻轻将长命锁戴在孩子的脖子上,“这枚长命锁,愿孩子一生平安,无病无灾。”
孩子似乎感受到了暖玉的温润,咯咯地笑了起来,小手紧紧抓住长命锁。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多谢皇后娘娘!多谢皇后娘娘!民妇一定教导孩子,永远铭记娘娘的大恩大德,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这样的场景,在巡游途中屡见不鲜。沈清辞与萧玦的善举,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他们的故事,也随着巡游的脚步,传遍了大齐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说出几段帝后爱民如子的佳话。
民间的艺人将帝后的故事编成了话本、戏曲,在茶馆、戏台上广为传唱。《凤玉护家国》《明君巡天下》《皇后救万民》等剧目场场爆满,观众们看得热泪盈眶,为帝后的贤明而赞叹,为大齐的盛世而自豪。画师们则将帝后巡游的盛况绘制成画卷,名为《大齐盛世巡视图》,画卷中,帝后并肩而立,百姓们环绕四周,山水秀美,市井繁华,成为了流传后世的艺术珍品。
文人墨客们更是挥毫泼墨,写下了无数赞美帝后的诗词歌赋。“明主临天下,仁风遍九州。凤仪昭日月,玉德润田畴。民安歌盛世,国泰庆丰收。千秋传伟业,万代颂鸿猷。”这首诗在文人雅士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对萧玦与沈清辞最贴切的赞誉。
龙辇行至黄河岸边时,正值汛期。往年此时,黄河常常泛滥成灾,百姓们苦不堪言。但今年,在萧玦的下令下,工部早已组织工匠加固了河堤,修建了水利设施。沈清辞更是借助暖玉的力量,提前感知到了水情变化,指导官员们科学调度,合理分流。此时的黄河,水面平静,波澜不惊,两岸的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百姓们正在田间忙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陛下,皇后娘娘!”黄河沿岸的百姓们自发组织了祭祀河神的仪式,他们捧着祭品,对着帝后和黄河深深叩拜,“往年黄河泛滥,我们流离失所;如今河堤稳固,河水安澜,都是陛下和娘娘的功劳!我们祭祀河神,愿黄河永远太平,愿陛下和娘娘福寿安康!”
萧玦与沈清辞一同走上祭台,萧玦手持酒杯,将酒洒向黄河,高声说道:“河神在上,朕与皇后今日在此立誓,必当勤于政事,治理江河,护佑百姓。愿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千秋万代,永无灾患!”
沈清辞也手持暖玉,轻声念诵祈福的口诀。暖玉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融入黄河之中,水面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仿佛河神真的收到了祈愿。百姓们见状,纷纷跪倒在地,再次山呼万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巡游途中的种种景象,深深烙印在太子萧承泽的心中。他亲眼目睹了百姓们的疾苦与欢乐,亲身感受了帝后受到的爱戴与敬仰,也明白了“君主”二字所承载的重量。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他拉住沈清辞的手,认真地说道:“母后,儿臣明白了。做君主,不是要高高在上,而是要心系百姓,为百姓谋福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沈清辞看着儿子眼中的坚定,心中满是欣慰。她摸了摸他的头,温柔地说道:“承泽,你能明白这一点,母后很为你骄傲。记住今日所见所闻,将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百姓为重,恪守初心,不负万民所托。”
萧玦也赞许地看着儿子:“承泽,你说得很好。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朕与你母后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希望你将来能成为一位比朕更贤明的君主,守护好这大好河山,让百姓们永远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萧承泽重重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父皇,母后,儿臣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历经半年的巡游,龙辇终于抵达京城。此时的京城,早已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朱雀大街两旁,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和五彩的绸缎,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在城门外列队迎接,禁军将士们手持仪仗,气势恢宏。百姓们更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鲜花和锦旗,高声呼喊着“陛下万岁”“皇后千岁”,欢呼声震天动地,久久不散。
沈清辞坐在龙辇中,看着窗外熟悉的京城景象,心中满是感慨。半年的巡游,她走过了大齐的山山水水,见证了百姓的喜怒哀乐,也更加坚定了她与萧玦守护家国的决心。她知道,百姓们的拥戴,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也是他们肩上最重的责任。
龙辇驶入皇宫,停在太极殿外。萧玦与沈清辞携手走下龙辇,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百官们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声浪在太极殿内回荡,彰显着帝后的威严与荣光。
朝会之上,萧玦总结了此次巡游的所见所闻,对表现优秀的地方官员予以嘉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整改。他下令,将巡游途中收集到的百姓诉求整理成册,逐条落实,务必让百姓们的问题得到解决,让百姓们的期盼得到回应。
沈清辞则向百官们讲述了暖玉在巡游途中的作用,以及百姓们对帝后的爱戴与期盼。她说道:“百官们,百姓们的拥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的警钟。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民为本,勤于政事,才能不辜负百姓们的信任与期望,才能让大齐王朝永远繁荣昌盛。”
百官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帝后的调遣,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朝会在一片祥和而庄重的氛围中结束,大齐王朝的治理,也迎来了新的起点。
巡游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将巡游途中的所见所闻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进一步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商业贸易,普及文化教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齐王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社会风气愈发良好,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民间对帝后的爱戴与传颂也从未停止。百姓们自发地为萧玦与沈清辞修建了生祠,供奉着他们的牌位,每日香火不断。生祠内外,前来祈福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们祈求帝后福寿安康,祈求大齐永世太平。各地的学堂也将帝后的故事纳入教材,教导学子们要以帝后为榜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日,沈清辞与萧玦来到京城郊外的生祠。生祠内,香烟缭绕,百姓们正在虔诚地跪拜祈福。看到帝后到来,百姓们纷纷起身行礼,眼中满是敬畏与爱戴。沈清辞与萧玦走到生祠的正殿,看着供奉在正中的牌位,心中满是感慨。
“清辞,你看。”萧玦指着牌位前的香火,轻声说道,“百姓们的爱戴,是我们此生最大的财富。”
沈清辞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陛下,我们不能辜负这份爱戴。往后余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守护好这大好河山,守护好这万千百姓,让他们永远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两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百姓的拥戴与传颂,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誉,也是他们此生最珍贵的荣耀。而这份荣耀,将伴随着他们,流传千古,成为大齐王朝最璀璨的传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生祠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沈清辞与萧玦携手走出生祠,身后是百姓们虔诚的祈福声,身前是大齐王朝锦绣繁华的盛世图景。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与这大好河山融为一体,成为了永恒的风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嫡女重生谋锦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