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模拟,正式开始。
“神威之心”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中心,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的状态。
陈默,制定了总体的作战蓝图。
而具体的“攻坚”任务,则完全交给了张念和李沐珂。
张念,带领着软件组的几位工程师,将那套充满了对称性美感的哈密顿量方程组,一点一点地,“翻译”成了,“神威之心”可以理解的、由数百万行代码组成的全新的计算程序。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
因为,陈默的理论引入了太多全新的物理概念。
比如那个核心的“声子-等离子体极化子”准粒子。
如何在费曼图中为它定义一个,既能体现其“玻色子”统计特性,又能描述其与“费米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全新的“传播子”?
比如那个充满了“动态无序”的“量子流体”背景场。
如何在“蒙特卡洛”模拟中,构建一个能够高效地对其进行随机抽样,而又不会陷入“遍历性”灾难的……算法?
这些都是在现有的任何一本凝聚态物理教科书中,都找不到答案的、全新的问题。
每一天,张念,都会带着,一整天推演中,遇到的几十个难题,去敲响陈默办公室的门。
而陈默,则会用最简练、最直击本质的语言,为他拨开迷雾指明方向。
有时候,是一句关于“规范场论”的提点。
有时候,是一段关于“共形场论”的公式。
他就像是一座,深不见底的理论宝库。无论张念抛出多么刁钻、多么前沿的问题,他都能信手拈来地给出,那个最深刻、也最优雅的答案。
而李沐珂,则在这个过程中迎来了自己学术生涯的一次真正的蜕变。
她最初的任务,只是像一个最优秀的“书记官”一样,负责记录下,每一次讨论的要点整理出,所有的文献资料撰写出,每一版的项目进展报告。
但是她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她将自己,完全地沉浸在了这个充满了智力挑战的环境里。
白天,她旁听张念和陈默的每一次讨论。
晚上,她会一个人留在办公室,将那些她白天,听不懂的理论一点一点地,从最基础的量子力学开始重新学习,重新推导。
她用自己,那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文本组织能力,将整个项目所有零散的、复杂的理论推演都整理成了一套逻辑清晰、注释详尽的……“理论圣经”。
渐渐地。
她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记录者”。
她开始能跟上张念的思路。
甚至能在张念,陷入某个公式的细节,而无法自拔时,从一个更宏观的、文献学的角度,为他提供一些来自其他相关领域的、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有一次张念,为了一个关于“bEc-bcS跨界”的积分发散问题苦恼了整整两天。
是李沐珂,在整理一篇关于“中子星内部物质形态”的天体物理学文献时,偶然发现其中,描述“夸克对凝聚”的数学方法,竟然与他们眼前的难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她将这篇文献交给了张念。
而张念,则从这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献中,获得了最关键的灵感,最终用一种极其巧妙的“解析延拓”的方法,解决了那个困扰了他两天两夜的难题。
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顾问团”的支持。
高翔,每周都会定期和张念,沟通一次。他用自己,在“非晶物理”领域那深厚的积累,为张念的模型,在处理“无序”和“涨落”的部分,提供了大量的算法优化建议。
徐涛则更是,将“神威之心”的性能,压榨到了极致。他带领着他的软件团队,为张念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全自动的、智能化的“计算-分析-可视化”流水线。
张念只需要在前端输入自己最新的想法和参数。
“神威之心”,就会在后台自动地完成所有的计算、数据处理、和三维建模。
最终以一种最直观、最清晰的方式,将结果呈现在他的面前。
而林浩,这位“总顾问”,则像是一个神出鬼没的“幽灵”。
他大部分时间都忙于那庞大而又繁琐的“创世工程”。
但是每当攻关小组,陷入某个思维定式,或者在某个方向上争执不下时。
他就会恰到好处地出现。
然后以一个“圈外人”的、不被任何传统理论所束缚的、充满了“野路子”智慧的视角。
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假设,‘库伯对’的束缚能,是一个常数呢?它有没有可能,本身就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这个‘奇异金属’相,看起来很像我们在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区,看到的那个‘超粘稠液体’。它们的背后会不会,遵循着某种更普适的、跨领域的物理规律?”
他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总能在那个,已经快要“钻进牛角尖”的团队内部激起一圈圈全新的、充满了启发性的涟漪。
……
时间,就在这种充满了智力碰撞和激情创造的氛围中,飞速地过去了三个月。
这一天。
“神威之心”的控制室里,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
陈默、林浩,以及所有核心团队成员,都聚集在了这里。
因为那座,由他们共同搭建起来的、宏伟的“理论大厦”,即将在今天迎来它最终的、也是最严苛的一次……“竣工验收”。
张念,坐在主控制台前。
他将那套,已经被他们修改了上千遍的、逻辑上,已经完美自洽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模型”,正式地提交给了“神威之心”。
而这一次,他们要计算的不再是某个单一的物理量。
而是包含了,温度、压力、磁场、掺杂浓度……等,数十个变量的、完整的、关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三维相图!
这是一次,终极的“豪赌”。
如果计算出的相图,能和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所有实验室,所测量出的、那些,零散的、但却无比真实的实验数据点,都完美地吻合。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的新理论,成功了!
反之则意味着,他们这三个月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任务,已提交。”
张念的声音,有些干涩。
“神威之心”,再次发出了,那熟悉的、极限运算的轰鸣。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主屏幕上那个正在由无数个数据点,一点一点地,被“绘制”出来的三维相图。
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五个小时……
当最后一个数据点,被计算完成时。
一个结构复杂、色彩斑斓、充满了奇异美感的“三维大陆”,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紧接着徐涛,将过去几十年里所有公开发表过的、关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数万个真实的实验数据点,以“红色星辰”的形式,叠加了上去。
那一瞬间。
控制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只见那数万颗,代表着“真实”的红色星辰,无一例外地都精准地、完美地降落在了,那片由他们用“理论”所创造出的“新大陆”的……版图之上!
分毫不差!
成功了!
张念和李沐珂,这两个,在这场战役中,成长最快的年轻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激动得,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而陈默则看着眼前这幅,完美的、足以被写入未来所有物理学教科书的相图。
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
那场,迟到了近十年的“复仇之战”。
其吹响反攻号角的……第一份“战书”。
已经被他们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