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线?”
孟院士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眼中充满了困惑和探究。他身后的专家团队也是面面相觑,这个词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知识范畴。在他们的概念里,导线要么是金属拉拔,要么是薄膜沉积,何曾有过“灌”这个说法?
面对众人不解的目光,林浩没有过多解释。他直接走向实验室角落里一台看似平平无奇的设备。那台设备的主体是一个高度密封的金属腔体,连接着复杂的管路和一台大功率的液压机。
“孟院士,各位专家,”林浩拍了拍那台设备的外壳,“这台机器,是我们根据传统的超导粉末套管法原理,自己动手改造的‘深冷瞬压成缆机’。”
“理论虽然很复杂,但是操作起来很简单。”
他转向张念和李沐珂,“张念,准备一根10米长的99.99%纯银毛细管,内径0.5毫米。李沐珂,准备高压氩气和液氮。”
“是,师兄!”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张念从一个恒温恒湿的储藏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卷如同银色丝线般的毛细管。李沐珂则熟练地打开了高压气瓶的总阀门,检查气压,校对着输出阀的压力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规范,显然已经重复过多次。
林浩戴上一副特制的防静电手套,将那罐“冰河一号”超导粉末,小心翼翼地倒入轧制机顶部的一个漏斗状进料口中。粉末细腻如尘,在灯光下看不到丝毫反光,仿佛能将光线都吸收进去。
“超导粉末套管法,在传统的高温超导材料制备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林浩一边操作,一边向孟院士解释,他的声音沉稳而自信,仿佛不是在进行一场决定项目命运的演示,而是在上一堂公开课,“它的原理,是将超导粉末装入金属管中,然后通过拉拔或轧制,使粉末在管内压实,形成导电通路。”
孟院士身边那位负责硬件物理实现的王总师立刻提出了质疑:“林博士,这个方法我们知道。但它只适用于传统的钇钡铜氧或铋锶钙铜氧系材料,那些是氧化物,热稳定性相对较好。你们的‘冰河一号’是氢化物,在高温轧制过程中,氢元素会发生严重的逃逸和相变,超导性会完全丧失。这是学界公认的难题。”
“王总师说得没错。”林浩点了点头,丝毫没有因为被质疑而感到意外,“常规的热加工方法,确实是行不通的,氢原子的量子隧穿效应在高温下会变得非常显着。所以,我们得用一点非常规的手段。”
他示意张念将银色毛细管的一端,接入进料口的下方。
“第一步,和常规方法一样,利用高压氩气,将超导粉末‘吹’进这根长达10米的毛细管中。为了保证填充的均匀性,我们还加装了一套超声波振动系统,可以有效避免粉末在管内发生团聚现象。”
随着阀门打开,精细控制的氩气流,载着灰黑色的粉末,均匀地填充进了纤细的银管之中。伴随着轻微的“嗡嗡”声,整个填充过程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不加热,我们使用冷却的方式。”
林浩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他看向李沐珂:“李沐珂,启动深冷循环。”
“是!”
李沐珂按下了控制台上的一个按钮。轧制机内部的管路系统立刻传来一阵轻微的蜂鸣声,大量的白色寒气从排气口冒出。连接在机器上的液氮杜瓦瓶,液位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我们在轧制机的核心通道内部,集成了一套‘相变潜热’深冷系统。”林浩指着屏幕上迅速下降的温度曲线,“在轧制开始前,我们会让整根填充了粉末的银管,连同轧制模具一起,全部浸润在零下一百九十六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中。”
孟院士的眼睛猛地一亮,他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
“你们是想利用深冷环境,来抑制氢的扩散和逃逸?”
“不止。”林浩的回答再次超出了他的预料,“我们是要利用材料在低温下的另一种物理特性——脆性。”
他等到温度曲线稳定在零下一百九十六度后,对徐涛打了个手势。徐涛在不远处的另一台电脑上,调出了一份高翔刚刚完成的力学模拟动画。
“高师兄的模拟结果显示,‘冰河一号’粉末颗粒,在常温下具有一定的韧性,轧制时会发生塑性形变,导致颗粒间隙无法完全消除。”林浩解释道,“但在液氮的深冷环境下,它会进入‘脆性转变区’。这时候,颗粒会变得像玻璃一样又硬又脆。”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再启动大功率液压机,进行‘瞬时冷轧’。高压会瞬间将这些脆性的粉末颗粒击碎、碾压,使其以最致密的方式,重新堆积在银管内部,形成‘机械合金化’的效果。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会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同时,整个过程在液氮中完成,温度始终被锁定,氢元素根本没有机会发生任何变化。”
这番解释,让在场的所有专家都陷入了沉默。
用低温环境来利用材料的“脆性”,而不是想办法去克服它。这种逆向思维,这种化缺点为优点的工程设计,充满了天才般的想象力。
孟院士身后的专家们,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震惊,最后化作了深深的思考和敬佩。王总师更是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嘴里喃喃道:“深冷脆化……机械合金化……把教科书里的‘缺陷’当成了‘优势’来用……还能这么做……真是涨见识了啊!”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自己固有知识体系被颠覆的震撼。
“启动冷轧。”林浩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嗡——”
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巨响,大功率液压机瞬间启动并完成了一次冲压。整根银管在极低温的模具中,被瞬间轧制成了直径更细、表面更加致密的线材。
整个过程甚至不到一秒钟。
“好了。”林浩平静地说道。
他关闭液氮循环,等待设备回温。十分钟后,一卷表面还带着白霜的、闪闪发光的银色线缆,被机械臂从轧制机中缓缓取出。
它看起来完美无瑕,并且具有极好的柔韧性。林浩轻易地就将它缠绕在了一个直径五厘米的线轴上,没有出现任何断裂的迹象。
但外观的完美,不代表性能的成功。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最后的性能测试环节。
这一次,张念和李沐珂的脸上没有丝毫紧张,而是充满了对自己作品的自信。他们动作娴熟地截取了一段线缆,将其接入四引线测试台,然后缓缓浸入了液氮之中。他们知道,接下来的画面,他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所有人的呼吸,在这一刻都仿佛停止了。
主屏幕上,代表电阻值的曲线,随着温度的下降而缓缓降低。当温度计的读数穿过“-10.1c”这个临界点时,奇迹发生了。
那条平滑下降的曲线,仿佛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悬崖,瞬间垂直坠落,精准地归零!
“测试完成,样品性能完美。” 张念抬起头,用一种平静而专业的语气,向林浩和孟院士汇报了结果,仿佛这只是无数次成功实验中的一次。
这份平静和自信,比任何庆祝的欢呼都更具冲击力。
整个实验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发自内心的掌声。
孟院士的团队成员们,此刻看向林浩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如果说之前的技术问答,让他们看到了这支团队的“才华”,那么眼前的这一幕,则让他们见证了真正的“魔法”。
这不是图纸上的理论,不是ppt里的方案,而是将一个看似无解的工程死局,用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方式,在他们面前亲手破解的、无可辩驳的事实。
孟院士缓缓地站起身,他亲自走上前,从线轴上拿起那卷依然带着寒气的超导线缆。他用手指感受着它的柔韧和质感,眼神里充满了感慨和激动。
他从业半个世纪,见过的天才不计其数,但像林浩这样,将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最大胆的工程构想和最接地气的动手能力,如此完美地集于一身的年轻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林博士,”孟院士转过身,声音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沙哑,“我收回我之前的疑虑。你们不是在‘试图’解决问题,你们是在‘定义’解决问题的方式。”
他将手中的线缆郑重地交还给林浩,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我代表‘神威之心’的全体研发人员,正式表态。”
“从现在开始,我们加入你们的计划并服从你们的指挥。‘铸心计划’需要我们做什么,需要我们开放哪些底层权限,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核心数据,你们尽管开口。”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孟院士的声音斩钉截铁,“就是和你们一起,亲手铸造出这颗国家最强的算力‘心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