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机计划”启动后的第一个月,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围绕着这个代号高速运转起来。
在遥远的东北、西南和西北,三座全新的、以“创世”命名的国家级生产基地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而在风暴的中心——江北一号生产基地,气氛则紧张而肃穆。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整个庞大计划的“心脏搭桥手术”。
宽敞明亮的恒温恒湿厂房内,一台与其他九十九台“创世”机器外观略有不同的设备,静静地矗立在中央。它的底座更加厚重,外部覆盖着一层用于隔绝电磁干扰的特殊复合材料,内部的光学和能量场系统,也都经过了林浩和孟院士团队的联合强化。
它就是整个“新百机计划”的源头,一切复制的起点——“创世零号母机”。
此刻,林浩、高翔、孟院士和王总师等人,都聚集在这台母机的主控室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期待和凝重交织的神情。
“林总指挥,所有系统自检完成,‘零号母机’状态完美。”韩立阳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他作为生产基地的总负责人,亲自在现场进行最后的确认。
“收到。”林浩的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的参数,“开始执行第一次‘自我复制’任务。目标:声子透镜核心阵列。”
“声子透镜”是“创世”机器中最精密、最核心的光学部件,它的制造精度,直接决定了“创世”最终的打印能力。用它作为第一个复制对象,既是挑战,也是最严格的考验。
“复制任务已载入,打印程序启动。”
随着林浩一声令下,“零号母机”内部,那束熟悉的淡蓝色激光束再次亮起。它的工作流程与生产涡轮盘时并无不同,都是利用能量场约束金属粉末蒸汽,然后通过激光进行逐层打印。
但这一次,它打印的不再是外部产品,而是它自己的“孩子”——一个与自身内部一模一样的核心部件。
整个打印过程持续了八个小时,一切都完美得无可挑剔。主控室里的气氛,也随着进度条的稳步推进,而变得轻松起来。
“看来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王总师看着屏幕上平稳的数据曲线,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母机的稳定性,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孟院士也点了点头,眼中带着欣慰。
下午四点,屏幕上终于跳出了“打印完成”的提示。
一个崭新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声子透镜核心阵列,被机械臂小心翼翼地从打印仓中取出,送入了旁边的在线精密检测室。
“开始进行性能比对测试。”林浩下达了指令。
检测室内的激光干涉仪、高精度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开始运转。主屏幕上,被分割成两半。左边,是“零号母机”自身声子透镜的标准性能参数;右边,则是刚刚诞生的这个“子代一号”的实时检测数据。
焦距、色散、能量聚焦效率……一项项参数被对比出来。
99.99%……
99.98%……
99.97%……
一开始,所有人都很放松。子代部件的性能与母机无限接近,几乎看不出任何差别。
但当最后一项,也是最核心的一项参数——“声子聚焦精度”的对比结果跳出来时,主控室里所有人的笑容,都瞬间凝固了。
【母机标准值:0.001 皮米】
【子代一号实测值:0.00 皮米】
一个极其微小的、肉眼和常规仪器根本无法分辨的差距。
“这是……仪器误差吗?”一位来自超算中心的年轻专家,下意识地问道。
“不是。”高翔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死死地盯着那个数字,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不安的光芒,“我们的检测系统,精度可以达到0.0001皮米。这个结果,是真实的。”
王总师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性能下降了……百分之零点零三。这个数值虽然很小,但它不应该出现。复制,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复现才对。”
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在所有人的心头蔓延。
林浩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他立刻对高翔说道:“高师兄,马上进行理论模拟!假设这种性能衰减是系统性的、可迭代的,推算一下,如果用这个‘子代一号’作为母机,去复制‘孙代二号’,会发生什么?持续复制一百代之后,结果又会是怎样?”
“明白!”
高翔立刻行动起来。他将这0.03%的性能漂移,作为一个初始变量,代入了他之前构建的“创世”性能演化模型中。
“神威之心”的算力被调用,模型开始飞速运转。
五分钟后,一张让所有人脊背发凉的曲线图,出现在了主屏幕上。
那是一条缓慢下降,但斜率恒定的直线。
“模拟结果出来了。”高翔的声音异常凝重,“结论非常糟糕。这种性能漂移,是‘迭代累加’的。”
他指着曲线图解释道:“用‘子代一号’复制出的‘孙代二号’,其性能将在‘子代一号’的基础上,再次漂移0.03%。也就是说,它会比原始的‘零号母机’,性能下降0.06%。”
“以此类推,经过大约五十代复制,生产出的‘创世’机器,其打印精度将跌出合格线。而到了一百代之后,它的性能衰减将超过3%,彻底沦为一台毫无用处的、高昂的废铁。”
高翔的结论,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头上。
“新百机计划”的核心,是“母机自我复制”。如果复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劣化”的过程,那么整个计划的根基,就将轰然倒塌!他们将永远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后续所有的宏伟蓝图,都将成为泡影。
“怎么会这样?”孟院士喃喃自语,他无法理解,“我们的打印过程是完美的,数据没有任何异常。为什么结果会出现衰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整个主控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当天深夜,联合攻关团队的紧急技术会议,在“新地平线”总部召开。
林浩、高翔、孟元年士、王总师,以及理论组和材料组的所有核心专家,都聚集在会议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可能的故障原因分析,但每一条,都被逐一划掉。
“会不会是原材料纯度的问题?”
“不可能,我们用的是最高级别的原材料,纯度检测精确到ppb级。”
“会不会是能量场不稳定?”
“我们有实时监控,整个过程能量场波动小于千万分之一。”
“会不会是……”
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提出,一个又一个假设被否决。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就在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之时,一直埋头在“神威之心”海量数据中,进行最底层物理过程反向推演的高翔,突然抬起了头。
“我……可能找到了一个方向。”他的声音沙哑,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一个匪夷所思的方向。”
他将一份模拟结果投射到大屏幕上。那是一幅原子在凝固过程中,能量状态演化的微观图像。
“我们看这里。”高翔指着图中一个微小的区域,“这是‘零号母机’打印自身核心时的原子排列过程。再看这里,这是‘子代一号’形成时的过程。两者几乎一模一样,但有一个最底层的参数,出现了微小的差异。”
“是什么?”林浩立刻追问。
“熵。”高翔说出了那个词,“微观熵增的速度。”
“我们的‘创世’打印过程,它的能量场约束和激光定位,都太‘完美’,太‘稳定’了。”高翔的语速开始加快,他似乎正在触及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领域,“这种极致的稳定,导致了被打印材料的原子在从气态凝固为固态时,缺少了足够的‘随机扰动’。”
“就像一群排队的学生,如果环境绝对安静,纪律绝对严格,他们可能会很快地排成一个‘看起来’很整齐,但内部却充满了‘站错位置’的、能量并非最低的亚稳态队列。而如果给他们一点点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互相推挤、调整,他们反而能最终找到自己最舒服、最稳定的位置,形成一个能量最低、最完美的队列。”
“我们现在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高翔做出了最终的结论,“我们创造了一个过于完美的打印环境,这种完美,反而扼杀了原子进行‘自我优化’的随机过程,导致了最终的成品,产生了一种微观上的、几乎无法检测的‘有序缺陷’。”
“我们遇到了一个,因为技术太‘完美’,而导致的悖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