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的话音落下后,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空气中仿佛有三种不同的气场在交织、碰撞。徐涛带来的,是属于信息科学的、锐利而高效的气场;高翔带来的,是理论物理的、严谨而深邃的气场;而林浩所描绘的,则是一种近乎于哲学的、对未知本源的探索气场。
它们分别代表了“应用”、“理论”和“探索”三个截然不同的维度。
最先打破沉默的是苏晓月。作为“新地-平线”的首席运营官,她的思维方式永远是最务实、最贴近现实的。
她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看向众人,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商议的口吻说道:“从公司运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我的观点可能更倾向于徐涛和高翔的方案。”
她的话立刻将众人的思绪从遥远的“量子玻璃”拉回到了现实层面。
“‘天穹’AI计划,它的应用前景非常明确。一旦成功,它将首先赋能我们公司内部所有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指数级的。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良品率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光是这一点,就能为我们建立起一道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其次,”她转向徐涛,“这个AI模型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商业价值的产品。我们可以向国内的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提供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这将为公司开辟一条全新的、潜力巨大的业务线,其市场规模,甚至可能不亚于‘创世’技术的出口。”
接着,她的目光又转向高翔:“而软体机器人的方向,更是填补了我们现有技术版图的一块重要空白。‘新地平线’目前的技术都集中在‘高性能结构材料’领域,如果我们能将触角延伸到‘先进功能材料’,特别是医疗、仿生、特种勘探等领域,这将极大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发展。”
她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和市场预测之上。她没有否定林浩的构想,但她的每一句话,都在强调“AI+软体机器人”这个方向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至于‘量子玻璃’……”苏晓月略作停顿,语气变得柔和了一些,“我理解林浩的想法,也相信这个方向背后可能隐藏着颠覆性的科学发现。但是,它的不确定性太高了。我们需要投入多少算力?需要多长的研发周期?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成果?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她最后总结道:“公司的资源,尤其是像你们几位最顶尖的人才资源,是有限的。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将‘AI+软体机器人’作为公司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快速突破。同时,可以成立一个规模较小的前期预研小组,对‘量子玻璃’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和可行性评估。等主攻方向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再来决定是否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个远期项目中。”
苏晓月的方案,无疑是一个最稳妥、最符合商业逻辑的选择。既保证了公司的短期和中期发展,又没有完全堵死对前沿科学的探索之路。
徐涛和高翔都微微点头,显然对这个方案是认可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陈默身上,等待着这位最终的决策者做出判断。
就在大家以为陈默会采纳苏晓月的稳妥方案时,他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丝众人许久未见的、如同孩子般纯粹的笑容。
“晓月的分析很全面,也很正确。”陈默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但她的分析,是基于一个普通的、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高科技公司的立场。而我们‘新地平线’,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林浩、高翔和徐涛,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你们还记不记得,我们当初在地下室里,没钱、没设备、没人的时候,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不是在追求发一篇好论文,也不是在追求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是在追求一种可能性,一种在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出奇迹的可能性。”
这番话,让林浩三人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却也充满激情的年代。
“现在,我们有钱,有全世界最好的设备,有别人梦寐以求的平台。”陈默的语气变得有力起来,“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已经不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承载着国家的期望,也承载着推动人类科学边界的责任。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反而变得畏首畏尾,只敢选择那些看得见回报的‘安全’道路,那我们和那些被我们击败的对手,又有什么区别?”
他看着苏晓月,温和地说道:“晓月,你的顾虑我明白。但‘新地平线’不再是那个需要为下一笔经费发愁的地下室团队。我们的财务状况,足以支撑我们进行若干个高风险、长周期的纯粹科学探索项目,而不会动摇公司的根基。”
他最后看向林浩、高翔和徐涛,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许。
“在我看来,这两个方向,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一个,代表着我们如何用已知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另一个,代表着我们如何用未知的探索去认知世界。它们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笔,在上面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
“我决定,”陈默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公司即日起,正式成立两大科研攻关项目组。”
他分别在两个圆圈里写下了名字。
“未来智能项目组。”
“由徐涛担任项目组长和首席科学家,高翔担任首席理论顾问。目标,就是你们刚才说的,‘通用人工智能’与‘先进软体机器人’。我要你们,在三年之内,拿出能够实现复杂环境交互和自主决策的软体机器人原型机。”
徐涛和高翔的眼中,瞬间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陈默又在另一个圆圈里写下了名字。
“前沿物理项目组。”
“由林浩担任项目组长。目标,就是你说的那个东西——‘量子玻璃’。我不给你们设定期限,也不给你们规定任何KpI。我只要你们,放手去探索,去撞那堵看起来最坚硬的墙。”
林浩看着白板上的字,心中一股热流涌动。老师给予他的,是最大的信任,也是最纯粹的支持。
“分兵”的决定,就这样以一种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方式,被确定了下来。没有争论,没有取舍,只有一种“我全都要”的、属于强者的自信与魄力。
“好了,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人的问题。”陈默放下笔,转身看向三人。
“我知道,光靠你们三个,肯定是不够的。人手不够,怎么办?”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说道:
“就去学校里挑。”
“现在的江北大学,只要你们开口,整个机电学院、材料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所有最优秀、最有才华的硕士生、博士生,任你们挑选。你们要做的,就是把你们的蓝图告诉他们,然后看看,哪些年轻人,愿意跟着你们,一起去开启这段新的远征。”
陈默的话,为这场决定未来的战略会议,画上了一个充满希望和豪迈的句号。
一场史无前例的、面向江北大学全体研究生的“抢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