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孟院士的办公室里,气氛安静得有些不同寻常。
这位年过古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总设计师,已经对着全息屏幕上的一份报告,静静地坐了近一个小时。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徐涛发来的那份“最终答卷”。
报告的前半部分,是关于“分形微通道”的详尽实验数据。性能提升13.2%的结果,虽然优秀,但还在孟院士的预料之中。真正让他感到震撼的,是报告的后半部分——那份由“天穹”AI自主设计、并附上了“美学是人类偏见,效率是物理唯一准则”这句冰冷解释的、“刚柔耦合”机器人设计方案。
他反复地、逐行逐句地阅读着“天穹”对这个“不完美”设计的论述。那纯粹的、不带任何人类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的、完全基于物理第一性原理的创造性逻辑,让这位和计算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科学家,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混杂着兴奋与敬畏的陌生感。
“老王。”许久,孟院士才拿起桌上的通讯器,声音略带沙哑。
王总师很快就来到了办公室:“孟院士,您找我?”
“你看看这个。”孟院士将报告的权限分享给了他,“这是‘新地平线’那个‘天穹’AI,自主设计的一个机器人。你从硬件和工程实现的角度,评估一下。”
王总师打开报告,起初还带着一丝好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变得越来越凝重,最终,化为了和孟院士如出一辙的震惊。
“这……这个设计思路……”王总师喃喃自语,“将宏观定位和微观操作完全解耦……牺牲全局柔性换取极限的综合效率……这完全不是我们人类工程师会采用的设计范式。但是……从逻辑上看,它竟然是……无懈可击的。”
“你看懂了?”孟院士看着他。
“看懂了。”王总师重重地点了点头,“孟院士,我们以前设计的AI,是在‘解题’。而这个‘天穹’,它是在‘定义问题’,并且‘创造工具’。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是啊,本质的区别。”孟院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那片象征着国家未来的科研园区,“老王,立刻将这份报告,以最高密级,上报给领导小组。标题就写——‘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已经点火’。”
这份来自“天穹”AI的报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京州主管工业、信息产业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部门中,引发了巨大的振奋。
然而,几乎就在这颗“炸弹”引爆的同一时间,另一场更深层次的、更加无声的“海啸”,正在物理学界的最高层悄然汇聚。
华夏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叶华清院士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已经连续几个小时,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座位。在他的面前,摆放着的,正是林浩从“神谕”数据中心提交的那份、关于“5西格玛发现”和“时间回响”的最终报告。
与孟院士那份报告带来的振奋不同,这份报告,只带来了令人敬畏的、深不见底的沉默。
“黄金分割谐振……时间对称性破缺……共形循环宇宙学……”
每一个词,都像一颗沉重无比的星辰,撞击着这位理论物理学泰斗的认知边界。
他立刻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另外几位从事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研究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物理研究所内部,召开了一场持续了整整两天的、最高级别的闭门研讨会。
会议的内容,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当那几位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泰斗级学者,在两天后离开会议室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相似的、仿佛窥见了宇宙终极奥秘般的、混杂着狂喜与恐惧的复杂神情。
一份由叶华清院士亲自执笔的、措辞极其审慎、但结论却石破天惊的评估报告,也被送往了同一个地方。
就在京州最高层,因为这两份来自“新地平线”的、一份关乎“现在”、一份关乎“未来”的颠覆性报告而陷入巨大震动之时,一个相对“微小”的、但却更贴近国计民生的“小捷报”,也从江北传了过来。
由张念和李沐珂负责的“冰河二号”常温超导材料应用项目,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在国家电网的全力配合下,他们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百米级的常温超导输电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那条由“冰河二号”材料制成的、仅有拇指粗细的电缆中,传输上万安培的强电流时,其能量损耗,几乎为零!
这个消息,对于一个长期面临着“西电东送”巨大线路损耗挑战的国家而言,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国家电网在得到测试数据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宣布,将联合“新地平线”,正式启动第一条、连接京州与沪市的**“京-沪常-温超导输电走廊”**的示范工程规划。
一个即将彻底改变国家能源格局的宏伟蓝图,就这样,被清晰地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
一周后,京州西山,那间熟悉的、安保级别最高的会议室。
一场前所未有的、跨越了所有关键领域的最高级别战略研讨会,正式召开。
与会者,几乎囊括了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每一个核心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军方、航天、能源、信息产业、基础科学……
会议桌上,并列摆放着三份报告,每一份,都拥有着足以改变国家未来的分量。
第一份,是关于“天穹”AI的。它代表着一个已经点火的、看得见的、即将彻底改变生产力和创造力模式的“现在”。
第二份,是关于“常温超导”的。它代表着一个触手可及的、即将彻底改变能源和交通格局的“即刻的未来”。
第三份,则是关于**“量子玻璃”与“时间回响”的。它代表着一个遥远的、看不懂的、但却可能蕴含着文明终极奥秘的“未来的未来”。
三份报告,来自同一个地方——“新地平线”。
它们像三道来自不同时间维度的浪潮,在这一刻,同时汇聚到了这个国家的最高决策中枢,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战略风暴。
主持会议的最高负责人,看着眼前这三份报告,又看了看在座的、来自各个领域的顶梁柱们,他的表情无比严肃。
今天,他们需要在这里,为这个国家,也为“新地平线”这艘已经驶入未知深海的巨舰,规划出一条全新的、通往未来的航道。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