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源自“织网探针”的、模拟“摇篮”终焉频率的“叹息”,仿佛一道无形的绝对零度波纹,瞬间贯穿了狂躁的能量风暴,没入海底那道狰狞的幽蓝裂隙。
时间仿佛被拉长、凝固。
主屏幕上,代表能量读数的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巨手扼住了咽喉,那令人心悸的疯狂攀升势头猛地一滞!海底传回的模糊影像中,那些如同失控神经般抽搐、断裂的发光脉络,其剧烈的痉挛幅度开始肉眼可见地减弱,喷射出的毁灭性能量流也变得稀疏、断续。墨黑色的巨大旋涡旋转速度明显放缓,周围被卷起的如山巨浪失去了持续的能量支撑,开始不甘地咆哮着回落,激起更加混乱的波涛,但那股毁灭性的、仿佛要吞噬一切的势头,确实被遏制住了。
舰桥内,死一般的寂静持续了数秒,随即被一阵压抑着的、如释重负的喘息声打破。
“能量读数稳定……不,是在缓慢衰减!”“织网探针”控制官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核心裂隙的能量输出降低了百分之四十!波动模式中的狂躁成分显着减少!”
成功了!这冒险的豪赌,竟然真的起到了效果!那模拟的“终焉频率”,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一颗失控的心脏进行了精准的电击除颤,强行将其从室颤的边缘拉了回来。
江华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一阵强烈的虚脱感席卷而来,她几乎要从指挥席上滑落,幸亏旁边的医疗官及时扶住,为她注射了一剂稳定心神的药物。她靠在椅背上,大口喘息着,额头上满是冰冷的汗水。脑海中那些混乱痛苦的意识碎片也随着下方能量的平复而逐渐消散,但那种被负面情绪冲刷后的疲惫感,却久久不散。
“干得漂亮,指挥官。”行动队长“山魈”转过身,他那万年不变的冰冷面孔上,似乎也掠过一丝极细微的波动,朝着江华微微颔首。这是来自这位铁血硬汉的最高认可。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能量核心结构依旧脆弱,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技术负责人盯着数据分析报告,眉头紧锁,“我们的‘安抚’只是暂时抑制了它的狂暴,就像给一个高烧的病人用了强效退烧药,但病灶未除。它随时可能因为内部压力的再次积累,或者其他未知刺激,而重新失控,甚至……引发更剧烈的反扑。”
“能确定能量爆发的根本原因吗?”江华强撑着精神问道。
“初步分析,指向‘织网者’网络不稳定导致的区域性能量湍流汇集于此。‘归墟’的海底地质结构可能天然就是一个能量汇聚点,如同一个……‘穴位’。网络的‘梦境扰动’在这里形成了危险的‘能量痈疽’。”女科学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刚刚只是引流了脓液,但炎症的根源,还在那片庞大的网络本身。”
这意味着,“归墟”的问题无法在这里根除。它只是一个症状,病根远在人类无法触及的维度。
就在这时,联盟理事会的紧急通讯接了进来。最高层在听取了初步报告后,下达了新的指令:
“‘曙光’特遣队,鉴于你们已初步稳定‘归墟’局势,现命令你们,继续向南航行,沿南海传统海疆线,对周边海域进行详细侦察。‘归墟’的能量异常并非孤立事件,我们需要确认是否存在其他类似的、因网络不稳定而引发的‘能量痈疽’。同时,密切监视任何可能与‘收割者’残余活动相关的迹象。‘巡天者-1号’具备持续作战能力,务必查明潜在威胁!”
命令明确,任务升级。他们不能停留,必须继续前进,深入这片因远古遗产躁动而变得危机四伏的蓝色疆域。
“巡天者-1号”调整姿态,如同一只巨大的金属海鸟,轻盈地掠过逐渐恢复平静(至少表面如此)的海面,向着南方更深邃的海域驶去。舰员和行动队员们短暂庆祝后,立刻恢复了最高警戒状态。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航行在南海之上,与在西伯利亚荒原或近地轨道的感觉截然不同。舷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在阳光下呈现出翡翠与深蓝交织色彩的广阔海面,偶尔有白色的海鸟掠过,若非仪器上依旧显示着背景能量辐射轻微超标,几乎让人忘记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近乎毁灭的危机。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平静的蓝色面纱之下,隐藏着何等狂暴与未知的力量。
江华没有返回休息舱,她坚持留在舰桥,靠在指挥席上,一边恢复体力,一边密切关注着各项探测数据。她要求技术团队持续监控“织网者”网络的背景波动,尤其是与沈哲明意识印迹可能产生共鸣的频率。她有一种预感,沈哲明融入网络的存在,或许不仅仅是钥匙,也可能是在这网络风暴中,为他们指引方向的、微弱的“灯塔”。
向南航行数小时后,新的异常开始出现。
首先是“织网探针”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弱、但持续存在的空间褶皱信号。这些信号并非源自海底,而是分布在不同的水深层次,甚至包括空中,如同无形的、不断移动的“疤痕”,标志着空间结构本身因能量扰动而产生的不稳定。
紧接着,声纳系统在数个区域发现了大规模海洋生物异常迁徙的迹象。鱼群仿佛受到某种无形驱赶,疯狂地逃离某些特定海域,而那些海域的能量读数往往略有异常。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深水探测器传回的影像中,偶尔会捕捉到一些形态发生了诡异变化的海洋生物——体型异常巨大、外壳或鳞片呈现出不自然的金属光泽、甚至表现出某种……低级的能量攻击性。
“是长期能量辐射导致的生物变异吗?”一位生物学家分析着影像,语气凝重。
“不完全是,”另一位物理学家指着能量频谱分析图,“更像是……空间褶皱附近泄露的微量高维能量,直接‘污染’并改造了它们。这比单纯的辐射变异更……难以预测和危险。”
果然,在一次低空侦察飞行中,一架无人机遭到了一群变异灯笼鱼的攻击。这些原本温和的小型深海鱼类,此刻体型膨胀了数倍,口中喷吐出微弱的、但足以干扰无人机电路的生物电脉冲,险些导致其坠毁。行动队员不得不出动,使用相位枪的非致命模式将其驱散。
“不仅仅是‘能量痈疽’,”江华看着无人机传回的攻击画面,声音低沉,“网络的‘泄漏’,正在直接污染我们的生态环境,创造出一片片……危险的‘异常生态区’。”
这使得航行变得更加谨慎和艰难。“巡天者-1号”不得不频繁调整航线和高度,以规避那些无形的空间褶皱和已知的变异生物聚集区。行动队员们也加强了戒备,随时准备应对可能从海中或空中袭来的、被能量污染的生物。
随着继续向南,接近南海腹地,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了。一些被废弃的、战前的人工设施——主要是几个岛礁上的观测站和通讯中继站——其残骸上,开始出现类似“摇篮”外部那种非自然金属脉络的、极其细微的增生痕迹!虽然远未达到“摇篮”的规模,但这无疑表明,“织网者”网络的影响,正在以某种缓慢但确实存在的方式,渗透并“同化”着现实世界的物质。
“这……这是网络在尝试‘修复’或‘覆盖’我们的现实吗?”技术团队感到毛骨悚然。
“更像是无意识的‘溢出’,”江华根据自身的体验判断,“网络本身没有主动意识,但其不稳定的能量和信息,就像泼洒出来的墨水,正在污染它所触及的一切。”
就在这种紧张、压抑、不断发现新问题却又无法根除的氛围中,“巡天者-1号”抵达了此次南下航行的最远端,接近了那片在古老海图上被标记为“危险与未知”的深邃海盆区域。
在这里,“织网探针”接收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而稳定的信号。
不是狂躁的能量爆发,也不是混乱的意识碎片,而是一种……规律的、仿佛某种庞大机械仍在恪尽职守运转的、低沉的脉冲信号。信号的源头,指向海盆深处,一个连最深的海沟探测器都未曾详尽探索过的黑暗深渊。
信号的频率特征,经过数据库比对,与“织网者”科技高度吻合,但其稳定性和规律性,又与“摇篮”和“归墟”的躁动截然不同。
“这里……”江华凝视着主屏幕上那个不断闪烁的、代表信号源深度的恐怖数字,心中升起一股寒意与明悟,“可能不是另一个‘痈疽’。”
山魈站在她身旁,接口道,声音一如既往的冰冷:“那是什么?”
江华缓缓吐出两个字,带着某种宿命般的确定:
“一个……仍然在运行的,‘织网者’的……前哨站。”
向南的航程,似乎终于触及了更深层秘密的边缘。
而这片蔚蓝的海疆之下,隐藏的或许不仅仅是失控的力量,还有……仍在默默执行着亿万年前指令的、冰冷的造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锦绣烬:关东寒霜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