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说“不想努力了”时,老子在黑板写了四个字:分清躺平与逍遥——那场教室里的辩论,藏着对抗内卷的密码
闷热的午后,空调的嗡鸣像只没拧紧的水龙头。刘佳佳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得飞快,实习群里的58条未读消息像群嗡嗡叫的蚊子,她刚把手机倒扣在课本上,教授的粉笔突然重重敲在黑板上——“摆烂”“摸鱼”“吊儿郎当”三个大字,被圈了个红圈,像张罚单。
“上周调查,”教授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刘佳佳紧绷的侧脸,“78%的同学摆过烂,63%经常摸鱼——你们这代人发明的词,比萨特的‘荒诞’还精准。”
陈一涵突然把手里的笔拍在桌上:“摆烂就是怂!我室友保研失败,现在天天窝宿舍打游戏,连辅导员都不待见他。”他的声音带着点恨铁不成钢,上周还看见那男生把外卖盒堆成了小山,游戏音效从早响到晚。
“可萨特说世界本来就荒诞。”顾华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响,“我考研三战失败时,整整三个月没碰过书,别人说我摆烂,可我只是不想再被‘必须成功’的咒语折磨——这难道不是对荒诞的反抗?”她的眼圈有点红,那段日子,连看见“考研”两个字都觉得恶心。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黑板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把“摆烂”两个字照得像块发烫的烙铁。今天我们就借着这场教室辩论,聊聊那些藏在“躺平”背后的生存智慧:为什么你明知道“该努力”,却还是想刷手机?为什么道家的“无为”不是摆烂,反而能帮你对抗内卷?更重要的是,当老子的“道法自然”遇上当代人的精神内耗,能不能找到一把让心不慌的钥匙——你会发现,“摆烂”和“逍遥”只差一层窗户纸,前者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后的放弃,后者是看清规则后的从容,而庄子早就说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真正的智慧不是硬刚,是会拐弯。
一、“保研失败”的游戏人生:陈一涵室友的摆烂,是被打蒙后的装死
“最可悲的是自欺欺人。”陈一涵的手指在“考研必胜”的水杯上划着圈,那是他室友去年买的,现在杯底结着层绿垢。“他总说‘努力没用’,可我半夜起来上厕所,总看见他躲在被子里刷保研成功的朋友圈——这哪是反抗荒诞,是不敢面对失败。”
教授在黑板画了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心理学叫‘否认机制’,就像小孩摔了跤,先哭着说‘不疼’。你室友打游戏不是真开心,是用虚拟世界的胜利,掩盖现实世界的挫败——这不是摆烂,是装死。”
他讲了个来访者的故事:那姑娘考公失败后,在家躺了半年,父母以为她“摆烂”,其实她每天凌晨都在偷偷哭。“后来她告诉我,‘只要不起来,就不用承认自己输了’。”教授叹了口气,“真正的摆烂是‘我知道输了,但我想歇会儿’,装死是‘我假装没输,所以我不起来’——前者有清醒,后者只有逃避。”
刘佳佳突然想起自己的表妹:“她高考失利后,说‘读书没用’,天天去蹦迪,可我在她枕头下发现了复读的招生简章。原来她不是不想努力,是怕再失败被人笑。”
“存在主义说‘选择即自由’,”教授擦掉“装死”两个字,“但装死的人连选择的勇气都没有。陈一涵的室友如果敢说‘我失败了,我想休息一年再考’,那叫勇敢;可他用打游戏骗自己,就成了懦弱——摆烂不可怕,怕的是用摆烂当遮羞布,连自己都骗。”
那天晚上,陈一涵给室友带了份烤串,没提保研的事,只说“想考就再试试,不想考就找工作,我都陪你”。室友咬着烤串,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原来承认“我输了”,比假装“我不在乎”轻松多了。
二、“考研三战”的躺平:顾华的三个月,是给灵魂松绑的假期
“可我真的累了。”顾华的声音软了下来,她的笔记本上贴着三张准考证,日期分别是2020、2021、2022。“第三次查分那天,我把自己关在厕所,看着镜子里的黑眼圈,突然觉得‘就算考上又怎样’——那种累,是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
教授往她杯子里倒了点温水:“庄子说‘形劳而不休则弊’,就像拉车的马,总不卸套会累死。你那三个月不是摆烂,是身体在强制你‘卸套’——错的不是你躺平,是这个‘必须三战上岸’的执念,像根鞭子,抽得你不停跑。”
他举了个运动员的例子:奥运冠军谌龙在低谷期,故意停训三个月,别人说他“摆烂”,他却说“再不歇,我连球拍都握不住了”。后来他重出江湖,拿了世锦赛冠军。“真正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跑’,”教授笑着说,“你三个月没碰书,不是放弃考研,是给灵魂喘口气——这就像手机没电了要充电,不是手机坏了。”
廖泽涛的表哥就是这样:“他博士读不下去,说‘要休学一年’,全家骂他‘败家子’,结果他去西藏支教,回来后论文写得又快又好,导师说‘比以前有灵气多了’。”
“道家说‘反者道之动’,”教授指着顾华的准考证,“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跳得更远。顾华,你那三个月没白躺,你在镜子里看见的不只是黑眼圈,还有‘我不想再为别人的期待活’的清醒——这才是躺平最珍贵的礼物。”
顾华突然笑了,她掏出手机,给去年的自己发了条短信(定时发送):“别逼自己了,歇够了再走,我在未来等你。”她决定先找份工作,“也许读研不是唯一的路,至少现在的我,想起考研不再恶心了。”
三、“末位淘汰”的摸鱼:刘佳佳的58条未读消息,是给精神上的呼吸机
“但我摸鱼是被逼的。”刘佳佳把手机屏幕亮给大家看,58条未读消息里,有40条是凌晨发的。“公司搞末位淘汰,我要是不趁摸鱼刷会儿短视频,早就抑郁了——这不是我想摸,是不摸活不下去。”
教授在黑板写了“生存必需”四个字:“马斯洛说,人首先要活下来。你摸鱼不是偷懒,是给精神上的呼吸机——就像潜水员要浮出水面换气,不换就会窒息。”
他讲了个互联网公司的案例:某大厂实行“大小周”,结果员工发明了“厕所摸鱼法”,平均每天在厕所待40分钟。后来公司改成“双休”,摸鱼时间少了一半,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这不是员工坏,是制度蠢,”教授摊手,“就像给骆驼背太多稻草,它总会找机会甩掉几根——你摸鱼不是对抗工作,是对抗‘不把人当人’的制度。”
小景云的妈妈是护士:“她值夜班时,会偷偷在护士站吃块巧克力,说‘不然撑不到天亮’。病人家属说她‘摸鱼’,可谁知道她一晚上没合眼,救了三个急诊病人。”
“佛家说‘中道’,”教授擦掉“摸鱼”两个字,“既不拼命卷,也不全然躺,才是活路。刘佳佳,你刷短视频不是浪费时间,是给紧绷的神经松松弦——只要没耽误工作,摸鱼就是应该的,就像人困了要睡觉,天经地义。”
刘佳佳给主管发了封邮件,建议“每天下午设20分钟休息时间”。没想到主管居然同意了,现在整个部门的人都能在那段时间喝杯茶,她说“工作效率没降,吵架的少了很多”。
四、“吊儿郎当”的学长:他的破球鞋里,藏着对成功学的反叛
“可有些摸鱼是真的不像话。”陈一涵突然想起那个学长,“他上课总迟到,穿双破球鞋,说‘成绩好有什么用’,可我看见他偷偷在图书馆背单词——这不是虚伪吗?”
教授在黑板画了个戴着面具的人:“荣格说‘阴影投射’,越缺什么,越会炫耀什么。你学长穿破球鞋不是真潇洒,是怕别人说‘他在偷偷努力’——就像小孩怕被说‘听话’,故意调皮捣蛋,其实心里很想被夸。”
他举了个作家的例子:王小波年轻时在工厂“吊儿郎当”,师傅骂他“不务正业”,可他偷偷写小说,后来成了着名作家。“有些吊儿郎当是‘保护色’,”教授笑着说,“当‘努力’被嘲笑成‘卷’,当‘想成功’被说成‘功利’,年轻人就会用‘不在乎’当盾牌,保护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不是虚伪,是无奈。”
顾华的高中同学就是这样:“他总说‘考大学没用’,却每晚学到凌晨,最后考上了清华。他说‘要是让他们知道我想考清华,肯定会被孤立’——原来吊儿郎当是为了不被排挤。”
“道家说‘和光同尘’,”教授擦掉“虚伪”两个字,“真正的逍遥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是‘我怕别人知道我在乎’。你学长的破球鞋里,藏着对‘非黑即白’的反抗——他既不想被说成‘卷王’,也不想被当成‘学渣’,只能在中间找个模糊地带。”
毕业那天,那个学长穿着崭新的西装参加招聘会,陈一涵看见他的简历上写着“雅思7.5”——原来破球鞋里的骄傲,从来不是不努力,是不想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五、“分清躺平与逍遥”的小工具:3个不内耗的判断标准
“普通人怎么知道自己是在摆烂,还是在逍遥?”刘佳佳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存在主义”“无为”,“总不能天天读《庄子》吧?”
教授在餐巾纸上画了个“三维判断法”:
第一维:看“清醒度”——是“我选择歇”还是“我只能歇”
“逍遥的人知道‘我为什么歇’,摆烂的人只会说‘我没办法’。”教授指着顾华,“你知道‘我累了,需要休息’,这是清醒;陈一涵的室友说‘我考不上,所以我不考’,这是糊涂——前者有主动权,后者只有被动。”
第二维:看“底线”——是“不耽误事”还是“彻底放弃”
“刘佳佳摸鱼没耽误工作,这是有底线;有人摸鱼摸得项目黄了,这是没底线。”教授笑着说,“就像开车,偶尔停车加油是应该的,停在路中间睡觉就是胡闹——逍遥有边界,摆烂没底线。”
第三维:看“内心感受”——是“歇着舒服”还是“歇着焦虑”
“真正的逍遥是‘歇着也心安’,摆烂是‘歇着也心慌’。”教授指着那个学长,“他穿破球鞋时心里慌,所以才要装潇洒;真正的逍遥是‘我穿球鞋是因为舒服,管别人怎么说’——内心踏实,比什么都重要。”
六、当老子遇见内卷:最好的活法,是该卷卷,该躺躺
下课铃响时,教授在黑板写了个大大的“度”字。“记住,”他指着窗外的树,“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落叶,冬天休眠,这是自然的节奏。你们也一样,该努力时努力,该休息时休息,这才是道家的‘无为’——不是不做,是不勉强自己做,也不勉强自己不做。”
顾华把那三张准考证收进了抽屉,她说“不管考不考研,都不想再逼自己了”。
刘佳佳的部门现在有了“下午茶时间”,她说“原来不用拼谁加班晚,也能把事做好”。
教授收拾着教案,最后说:“摆烂不可怕,怕的是用摆烂当借口,放弃所有可能;内卷也不可怕,怕的是用内卷当盾牌,掩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而卷’的迷茫。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说‘我想试试’,什么时候该说‘我想歇歇’——这就够了,比什么成功学都管用。”
结尾:你最近一次“摆烂”是因为什么?评论区聊聊,送你“逍遥指南”
暮色像杯温好的茶,轻轻盖在课桌上。教授的声音带着余温:“我们都有过想躺平的瞬间——可能是加班到崩溃的夜晚,可能是考试失利的午后,可能是看着别人进步自己却只想发呆。这些瞬间不是软弱,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关心自己了’。”
“最后送份礼物:评论区留下你‘最舒服的摆烂方式’(比如‘我喜欢在雨天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点赞最高的10条,我会用‘老子的智慧’帮你分析‘这是逍遥还是摆烂’,再送你一份《反内卷逍遥指南》——里面有5个小方法,教你在该卷的时候不慌,该躺的时候心安,让你活得像棵树,有生长的力量,也有休眠的勇气。”
“别觉得这是小事。”他顿了顿,窗外的路灯亮了,像颗刚歇够了的星星,“人生不是马拉松,是场散步。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有人走累了坐在路边吃冰棍——重要的不是走多快,是走得时候开心,歇的时候安心,这就够了。就像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贪、不逼、不慌,这就是最好的活法。”
当晚的班级群里,故事像夏夜的风一样散开。顾华发了张她在公园散步的照片,“原来不考研的日子,也能这么舒服”;刘佳佳的部门得了“最佳协作奖”,“领导说多亏了那20分钟休息时间”;陈一涵说那个学长考上了国外的研究生,“穿了双新球鞋,笑得挺开心”。
教授发了个“微笑”的表情:“你们正在做的,就是最好的逍遥——不是对抗世界,是和世界和解,也和自己和解。下节课我们聊聊‘怎么用庄子的智慧对付亲戚的催婚’,不是教你顶嘴,是教你笑着说‘我有我的节奏’。评论区留下你被催婚的经历,下节课咱们一起想办法!”
窗外的月光像块温柔的布,轻轻盖在课桌上。刘佳佳翻开笔记本,扉页上多了一行字:“最好的状态,是不因为别人卷就慌,也不因为别人躺就懒,像棵树一样,按自己的节奏长,风来不慌,雨来不忙,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也是对抗内卷的最好武器。”
钩子结尾:你有过“该躺不躺”或“该卷不卷”的后悔事吗?评论区聊聊,抽10人送“逍遥指南”,帮你找到自己的节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