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在即,整个京城的进士们都处在一种紧张而兴奋的状态中。苏明远自那个不眠之夜后,心境虽有波澜,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最后一关,他反而显得格外冷静。
午后时分,苏明远收到了一份请柬,邀请他参加当晚在城东一处酒楼举行的策论研讨会。发起人是来自江南的进士杨文昭,此人在会试中名列前茅,素有才名,且善于组织此类聚会。
明远兄,杨文昭在请柬中写道,殿试题目虽难预测,但当前时局脉络尚可把握。不如我等聚首一堂,各抒己见,或可互有裨益。
苏明远思忖片刻,决定前往。一来可以了解其他进士的见解,二来也能观察各地举人的政治倾向,这对他未来的仕途或许大有助益。
黄昏时分,苏明远来到了文会楼。这是京城一处颇有名气的酒楼,楼上雅间常有文人雅士聚会论道。他上得二楼,便听到一阵热烈的讨论声从雅间中传出。
推门而入,只见房中已坐了七八人,都是这次会试中的佼佼者。杨文昭见苏明远到来,连忙起身相迎:明远兄来了!快请入座。
苏明远环视一周,发现在座之人大多面熟,都是会试期间有过交往的同科进士。其中有来自关中的赵子厚,此人出身世家,谈吐不凡;有来自蜀地的陈君实,为人忠厚,学问扎实;还有来自燕云的李季华,此人机敏过人,对时政颇有见地。
诸位贤兄,杨文昭待众人坐定后起身道,今日聚会,为的是探讨殿试可能的策论方向。在下不才,愿意抛砖引玉,先说几句浅见。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道:据在下观察,当前朝政有几大要务:一是西北边防,二是财政改革,三是吏治整顿,四是民生疾苦。这四个方面,哪一个都可能成为殿试题目。
赵子厚点头赞同:杨兄所言极是。尤其是西北边防,听说近日西夏频有动作,朝廷颇为关切。若殿试涉及此事,当如何作答?
陈君实沉思道:边防之事,关乎国家安危,不可轻言。在下以为,当以守为主,以和为贵,不可轻启战端。
君实兄此言过于保守。李季华不以为然,西夏屡犯边境,若一味退让,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当以兵威慑之,以德教化之,恩威并施。
一时间,房中议论纷纷,各人都根据自己的见解发表看法。苏明远静静听着,暗自观察每个人的政治倾向和表达方式。
他发现,出身世家的赵子厚倾向于稳健保守,不愿冒险;来自边疆的李季华主张强硬,认为应该以武力解决问题;而陈君实等人则偏向和谐,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争端。
明远兄一直未曾发言,不知有何高见?杨文昭忽然问道。
众人的目光都转向苏明远。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在这种场合下,他的观点会被这些未来的同僚们记住,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后的关系。
苏明远缓缓站起,沉声道:诸位兄台所言,各有道理。但在下以为,论边防之策,不可只看一时一事,当观大局长远。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夕阳,继续说道:西夏之患,非一日之寒。其所以敢屡犯边境,一是觊觎我朝富庶,二是测试我朝底线。若一味强硬,恐引发全面战争,损耗国力;若一味退让,则示弱于人,后患无穷。
那明远兄的意思是?李季华问道。
苏明远转身面对众人:在下以为,当采取分层应对之策。对其挑衅行为,必须坚决回击,以示我朝不可欺;对其根本诉求,可考虑适度满足,以缓和矛盾。同时,加强边防建设,提升军事实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他顿了顿,又道: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边民生计问题。边境之民,多有与西夏通商贸易者。若能善加引导,化敌为友,岂不更佳?
这番话一出,房中一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在思考苏明远的观点。
良久,杨文昭点头道:明远兄此策,可谓兼顾了各方面的考量。既不示弱,又不轻启战端,确实高明。
赵子厚也赞同道:分层应对,确实比一刀切的做法更为灵活。
但李季华似乎还有不同看法:明远兄的策略虽然全面,但执行起来恐怕困难重重。边境情况复杂,朝廷政策传达到地方,往往会走样变形。
苏明远点头:季华兄所言不错。这正是我们这些即将入仕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执行更为关键。
陈君实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就涉及到吏治问题了。如果地方官员素质不高,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君实兄说得对。苏明远道,边防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有了好的官员,自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没有好的官员,再完美的策略也是一纸空文。
这番讨论让众人都有所启发。他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治国之道,并非简单的政策制定,而是要考虑到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变数。
那么,杨文昭提出新的话题,如果殿试涉及财政改革,诸位又当如何应对?
这个话题更加敏感。财政问题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收入和支出,也涉及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
赵子厚率先发言:财政之困,根在开支过大。当前朝廷养兵过多,冗官过众,若能精简机构,减少开支,自然可以缓解财政压力。
子厚兄此言有理,但恐怕不够全面。陈君实道,开源与节流并重才是正道。除了减少开支,还应该想办法增加收入。
增加收入?李季华问道,君实兄有何良策?
陈君实略作思考,答道:一是发展商业,增加税收;二是整顿税收,减少流失;三是开发新的财源,比如盐铁专营等。
苏明远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暗自点头。这些同科进士的见解虽然不够深入,但都有一定道理。关键是,他们都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说明这一代的读书人确实有着不错的素质。
诸位的看法都很有见地。苏明远说道,但在下以为,财政问题的核心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制度层面。
此话怎讲?众人都望向他。
苏明远沉吟片刻,缓缓道:当前财政困难,表面看是收不抵支,实际上是制度设计有问题。比如说,税收制度过于复杂,征收成本过高;比如说,财政监督不够严格,贪污腐败严重;再比如说,财政分配不够合理,该花钱的地方没花,不该花钱的地方却花得太多。
他的分析让在座诸人都陷入了思考。
如果是这样的话,杨文昭若有所思,那么财政改革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
正是如此。苏明远点头,任何改革都会触及既得利益,都会遭到阻力。关键是如何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句话让房中气氛变得有些沉重。众人都意识到,他们即将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复杂的政治现实。
此时,窗外已是暮色四合,酒楼中灯火通明。杨文昭起身为众人添酒,笑道:诸位莫要太过严肃。我们今夜聚会,本是为了切磋学问,增进友谊。政治虽然复杂,但只要我们心怀天下,总能找到为国为民的道路。
众人举杯,气氛重新变得轻松起来。但苏明远知道,刚才的讨论已经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种子。这些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发芽、成长,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道路。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吏治问题如何?李季华提议道。
众人齐声赞同。
但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一阵嘈杂声,似乎有什么突发事件发生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