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的窗棂,在郑府的回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明远正准备告辞离去,心中还在回味着刚才那场政治聚会的微妙。众位大臣匆匆入宫,留下他独自一人在这静谧的庭院中,仿佛刚才的热烈讨论只是一场幻梦。
苏大人,请留步。
一个苍老而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明远转身,见到一位白须飘然的老者正缓缓走来。此人他在刚才的聚会中见过,但印象并不深刻——整场讨论中,这位老者几乎没有发言,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偶尔颔首,偶尔浅笑,如同一尊慈祥的观音。
但此刻,当那双深邃的眼眸与苏明远对视时,他感受到了一种穿透灵魂的洞察力。这绝非一般的老臣。
下官苏明远,见过老大人。苏明远恭敬行礼,内心却警觉起来。
老夫李景行,不敢当大人之称。老者摆手,笑容和蔼如春风,见苏大人谈吐不凡,心中甚为钦佩,想与大人多聊几句,不知可否赏光?
苏明远心中一动。李景行?这个名字他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过,但一时想不起来。不过从老者的气度来看,绝非等闲之辈。
能得老大人指教,实乃下官之幸。苏明远答道。
李景行微微一笑,做了个请的手势:那便到廊下走走吧。这郑府的园子虽不大,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两人并肩走在回廊之中,脚步声在青石板上轻响。廊柱间悬挂着几盏莲花灯,在暮色中散发着温柔的光晕。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仿佛远离了朝堂的喧嚣与争斗。
苏大人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实在难得。李景行慢慢踱步,语调温和得像在谈论天气,不知大人师承何处?
看似随意的闲谈,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在探询他的学术背景和师门关系。在这个时代,师承往往意味着政治立场的传承。
下官早年丧父,全靠自学成才,后来有幸拜在县中王夫子门下,但也只是启蒙而已。苏明远如实回答,同时暗中观察着李景行的反应。
自学成才?李景行略显意外,那倒是更加难得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师门传承,大人是如何领悟到这些治理之道的?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心中一紧。他不能说自己是从现代穿越而来,拥有现代的知识体系。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下官愚钝,只是多读古书,勤于思考。苏明远谦虚地说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字字珠玑,反复研读,总能有新的体悟。再加上在地方任职,接触民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
李景行停下脚步,转头看向苏明远,那大人对《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机锋。苏明远知道,这是在考验他的政治哲学和价值观念。
下官以为,此句道出了儒者的理想境界,但关键在于一个字。苏明远缓缓说道,修身为本,齐家为基,治国为用,平天下为极。若是本末倒置,急于平天下而不修其身,恐怕会适得其反。
李景行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有道理。那大人以为,当今朝廷,是否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了。苏明远意识到,这是在试探他对当前政治局面的看法,以及他是否敢于直言批评。
下官位卑言轻,不敢妄议朝政。苏明远谨慎地回答,只是觉得,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应该先做好本分之事,再考虑更高的抱负。
谨慎,很好。李景行淡淡一笑,继续往前走,不过有时候,过分谨慎,也可能错失良机。大人年纪轻轻便有此等见识,若是一直在地方蛰伏,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苏明远心中警铃大作。这是在暗示什么?是在试探他的政治野心,还是在为他指明某种道路?
能为一方百姓谋福利,下官已心满意足。苏明远回答道,至于更高的位置,那需要更高的德行和才能,下官还差得远。
德行和才能,李景行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遍,大人以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重任?
德才兼备者。苏明远答道,这是最标准的回答。
德才兼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景行摇摇头,老夫在朝中多年,见过太多自诩德才兼备的人,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寥寥无几。
说到这里,他停下脚步,转身面对苏明远,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大人以为,如果德与才发生冲突,当如何选择?
这是一个哲学陷阱。苏明远深知,在政治斗争中,理想与现实往往发生冲突,道德与利益也常常相互矛盾。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将直接暴露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
下官以为,德为本,才为用。苏明远深思熟虑地说道,如果德才发生冲突,宁可暂时放弃才能的发挥,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底线。但是,他话锋一转,真正的德,应该包括变通的智慧。有时候,看似违背道德的选择,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可能反而是更高层次的道德。
李景行的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显然没有预料到苏明远会给出如此复杂的答案。
有意思。老者点点头,那大人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更高层次的道德
这是在进一步试探。苏明远知道,自己需要给出一个既能展现智慧,又不会暴露政治立场的例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